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斌 《中国藏学》2005,(2):100-105
图像也是格萨尔史诗重要表现形式.格萨尔史诗图像根据内容可分为两类,画像(塑像)类图像即是其中一类,其重要功能之一便是史诗艺人在举行说唱仪式时用于供奉.本文认为:1、图像是史诗艺人在举行降神仪式时为降临的神提供的多种形式的依止中的一种;2、降神仪式及其在仪式中以图像作为降临的神的依止的做法源于古老的巫文化,是古老的巫文化在史诗传承中的留存.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20多个藏、土、汉族村落,每年农历六月自发举行一次盛大的民间活动--"六月会".它已成为国内外许多从事民俗学、民族学和宗教学等研究的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种奇特的文化事象进行简单的勾勒和浅析.  相似文献   

3.
红山文化遗址除了发现大量的农业工具和陶器、玉雕等等之外"女神"的石塑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种雕塑多有孕妇特性突出,东山嘴出土的两件小型女神是孕妇形象,也是中国妇女塑像的首次明确发现。文章从红山文化5500年前的"女神"和孕妇崇拜开始,分析4—5千年之间红山文化墓葬石棚山陶器刻画符号"■"——"巫"字型甲骨文祖型的出现,并研究"商朝——巫咸,汉朝——巫都,后来的蒙古族‘巫都跟’"的连续性发展,描述红山文化新石器晚期开始夏商汉及北方少数民族的巫崇拜。  相似文献   

4.
李菁 《民族论坛》2009,(11):52-53
在苗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就盛行着原始的巫术巫风,因为巫与舞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苗族舞蹈蕴含着浓厚的巫文化,苗族芦笙舞就是重要的体现,同时它也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之一。本文通过苗族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巫文化现象的阐释,论述巫文化对苗族芦笙舞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布洛陀经诗》是壮族的一部宗教经典 ,是壮族民间多元信仰文化的总汇集。它不仅保留了壮族原始崇拜的真实面目 ,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神信仰 ,还具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并且渗透了阶级社会中的人为宗教信仰 ,糅进了儒、道、佛等宗教因素 ,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壮族多元信仰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巫作为先秦时期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知识的掌握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学界大多认为是通过商人、部族迁徙及战争中的士兵等实现的,很少有学者论及胡巫这一群体在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本文将根据西周遗址中出土的蚌雕人头巫像和胡巫“西王母”,周穆王西行的向导、翻译、使者河伯栢夭,以及阴山岩画与《山海经》的关联论述胡巫在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所起到的先导和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7.
仡佬族历史悠久,是贵州高原最古老的的一个民族。仡佬族民居建筑是仡佬族精神的栖息之地,人神共居之所,在民居营造仪式中体现了独有的宇宙空间自然观以及神灵演化现象。对仡佬族民居建筑仪式的解读,从仡佬族对神灵的膜拜及心灵的体验中,可以窥探贵州这一古老民族在历时性演变中的生活信仰和精神追求,试图了解仡佬族建筑文化的演进历程及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2021年5月31日,笔者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组织的岩画专题考查团在宝石镇蛤蟆岬大砬山石棚内发现了早期人类活动的岩画。岩画用赭石色绘制在宏阔的石棚内,并向左右两翼展开。经过初步辨识,岩画达百余幅。其内容表现出狩猎、舞蹈、献祭、生殖崇拜、巫觋、飞禽、鹿等众场景。迄今为止,这是大兴安岭地区所发现的较为丰富的岩画,为探索黑龙江流域岩画的分布填补了新的空白,更为寻找东北亚地域人类的迁徙与岩画发生的历史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Crow 《民族论坛》2004,(4):12-12
萍乡地处吴头楚尾,巫傩文化源远流长,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至今存有三百余各个时期的傩面具。据有关专家考证,大部分傩面具可以上溯到明清乃至唐宋。傩神面具是民间艺术家创造的结晶,是神和敬仰者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萍乡傩面具造型工艺有简有繁,有细有粗,大都是凭借艺人们的想像力和造型功力刻制而成。其造型程式:劈圆木为二,在相应的部分刻出三穴,先脸后盔,熟练的艺人,几刀就能透出匠心。傩神分敬神和耍神。敬神细致工整,耍神粗犷简练,皆意态自然、似笑非笑,怪异而不狰狞。在对傩神面具长期的加工制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诗巫华人致力创建回忆空间,兴建纪念场所、经营文化团体、庆祝各类节日,让回忆成为日常文化实践。他们以此方式来阐释自己的历史,丰富族群记忆,传承华人文化。华社整体性历史叙述的形成,伴随着乡属群体间的竞争,背后是华社内部不均衡的权力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华人的祖籍地意识得到强化,与祖籍地的联系得以加强。华社在叙述先辈筚路蓝缕的经历时,并不只是突出移民历史,同样强调已扎根当地的华族意识。他们积极描绘与原住民的合作交流,其目的不仅是竭力营造和谐共处的族群关系,更是强调华族与原住民一样,应得到国家的公平对待。通过兼顾这两个方面,当地华人重塑了早期移民历史,强化了作为马来西亚族群之一的华族意识。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14.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建国后中央政府支持的边远地区经济项目的得与失出发,阐述了这些项目设计立项时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及效益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8.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20.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