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旅游文献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发现国外对于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地方族群的文化认同、地方族群的文化变迁以及民族艺术品的转化与复兴等四个方面.而国内对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族群身份与文化认同、现代化与民族文化复兴等两个方面.文化认同既有来自主流社会的建构,也有地方族群的自我认知.在旅游发展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中,频繁的人员流动和文化之间的交往接触引起地方民族对我者和他者的文化判别,进而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考量.  相似文献   

2.
东华大学族群所本于文化知识的实践行动,于1995年创所之初即规划"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计划".透过"原住民自助文化研习营"的活动和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文化采集,以及借着观摩活动与鼓励自行研究,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有了初步的成果.1998年族群所创立了在职专班,提供地方教师与相关人员取得正式硕士学位的机会.由于课程的完整安排与独立的论文写作,原住民相关研究得以在地方开展.2001年成立之民族文化学系更透过一半名额保障原住民学生的措施,吸引了更多的原住民学子加入自助文化研究的行列.东华大学族群所十年来的努力过程,期许着人类学与原住民研究之间有更好的互动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族群文化,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区域性的、少数人口的文化.在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族群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和探讨的核心问题,学者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本文从文化视角,借助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族群文化资本的存在形式、族群文化资本与“惯习”和“场域”之间的关系以及族群文化资本的转化和再生产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以期促进对族群文化的合理性认识和科学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类学"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概念作为理论工具,选择丽江市古城区内的义尚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表征,发现旅游平缓发展为义尚社区族群文化带来"再地方化"与"去地方化"交织的局面;旅游发展与社区内各利益主体的集体选择是社区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探讨了族群文化"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在不同社区的表征差异,并认为旅游的发展并不会完全破坏社区族群文化,也不会抹杀地方的地方性。学术界关于旅游是引起"无地方性"与"非地方"的论断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视野下的毛南族族群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南族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族群认同意识。随着大众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渗透,形成毛南族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族群认同的传统生活习俗、饮食习惯、服饰特点发生很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下,毛南族族群认同的文化表征的变迁,以寻求重新整合毛南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及构建族群认同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广西客家族群关系为例,探讨族群关系在文化自觉的指令下,族群互动的方式、特征、规律及其作用.认为以文化自觉为指导的族群互动体现了国内族群关系的一般规律与特征;造就了和谐的族群关系,使客家文化成功转型不断创新,并使客家族群和汉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文化自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对构建现代和谐的国内国际族群关系具有显著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多维文化适应模型与国外族群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适应多维模型包括非主流族群成员与主流族拜成员的文化适应取向.多维文化适应模型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时文化适应过程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研究,还在于通过考察主流族群和非主流族群的文化适应取向的一致和冲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8.
族群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应当从动力学的特征中探讨族群的环境与适应、开放性与闭合性关系,有必要在一种族群互动的场景下去理解族群的迁徙以及自我文化认同形成的机制。在具体考察之时,分析食物的供给、人口压力,甚而重新思考"多元一体"理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族群迁徙和现代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胡超文 《民族学刊》2023,(10):120-129+160
族群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界就对其进行了持续的理论探讨,并积极开展中国族群研究的“本土化”实践,其中,族群关系对建筑文化生成与变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澳门城市发展史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色彩,是研究族群互动的经典场域。本文通过族群互动理论的视角,在简要回顾澳门历史发展过程、梳理明清澳门族群构成与互动形式的基础上,分四个时期深入剖析了1557年至1849年澳门建筑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进程,指出族群之间或和谐或矛盾的关系都会在建筑文化上体现出来,建筑文化表达的是族群互动的结果;建筑发展过程与族群生存、生产及精神等需求紧密相关;建筑是物质财富的重要体现,澳门建筑发展既与中葡两类族群的职业属性及整体经济地位有关,也与各自族群的营造传统相连;建筑文化决不仅是温文尔雅、自然和谐地形成的,更多的是在矛盾、磨合、对抗中形成的;政权稳定及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是族群互动的基石与依靠,明清澳门建筑发展过程更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包容性。  相似文献   

10.
:“祖籍南京竹子 (珠玑 )巷”这个独特而有趣的文化符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是追索文化渊源过程中族群认同、自我判定和群际区别的标志 ,又是独特民族心理的外化形式 ,说明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 ,总是以生存和发展为前提 ,和谐与融合为主流 ,青海地方文化也因此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亻革)家人族群认同的文化表达——以枫香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认同问题是当今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枫香寨的(亻革)家人为个案,从"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服饰和艺术文化"等文化层面,具体论述了(亻革)家人的族群认同。文章认为,文化因素是表达族群认同的基本要素,(亻革)家人的族群认同正是通过"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服饰和艺术文化"等文化要素所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穿青人是包含有多种族群成分的人们共同体,在历史上属于华夏边缘的中间群体,形成了一种中间化的心理和认同.在民族国家的建构中,由于忽略了地方文化的复杂性,穿青人被官方识别为汉族的一支,导致族群的外部分类和内部认同呈现出较大的张力.族群关系紧张的内部原因和边疆国家化的外部动力,使穿青人的族群认同逐步提升为民族观念.穿青人少数民族化的诉求,是边缘族群逆转边缘地位的选择.本文从族群形成的概念出发,通过长时段的观察,梳理穿青人从中间群体、边民到他者的形象变迁,表明在边疆国家化背景下,地方族群如何展开实践,维持自己的社会文化疆域.  相似文献   

13.
贵琼借词作为语言和文化联系的纽带成为了研究文化变迁的"活化石"。借词可以折射出族群文化的变迁,概念的建构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也能反映族群的现实认知机制和价值观。民族的语言发展和变化无不渗透着简单的隐喻思想,通过隐喻这种认识文化的新途径,我们可深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思想倾向以及价值观,从而建构族群文化概念与范畴。  相似文献   

14.
李思睿 《民族学刊》2022,13(5):122-129, 144
洛带是成都周边以客家旅游为主要特色的知名古镇,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在旅游开发前后发生了从“土广东”到“客家人”这一族群名称和认同的变化。本文指出,首先,在四川客家研究中,要区别“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闽粤赣移民的移民史,及其后裔成为土广东的认同的历史。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移民的本土化过程中,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与湖广移民后裔之间的族群互动,促使土广东这一族群形成。其次,四川客家族群形成受到整体性的客家族群形成和地方文化精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东山客族”的名称出现,主要受到“民系-文化”客家研究范式的影响;1999年开始,土广东这一族群名称变为了客家人,该变化体现了全球性的客家网络、地方发展、文化精英对于族群形成和认同重塑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洁 《民族学刊》2020,11(5):51-58, 139-142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宣道会因政策调整从长江中、下游中心城市进入渝东南及毗邻多民族居住区后,传教活动取得了稳定的发展,其中对不同族群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宣道会通过前期实地考察识别出渝东南及毗邻民族地区的族群差异,以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村落布局、社会关系和地方问题为切入点,在基址设置、外方人员的分派、布道活动的方式、人际关系的处理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积极调整其固有的活动方式,充分融入地方族群文化,构建出宣道会在渝东南及毗邻民族地区特有的行为模式,反映了与当地民族文化的联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任何族群认同都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文化教育水平、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族群自我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清塘镇壮族认同的层次性明显,呈现出向汉文化演进中自身文化"多元化"的特性;随着经济发展和交往的加深,族群认同将淡化族群界限,在保留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接纳更多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一个地方族群的案例分析,试图从地方精荚的话语表述和行为分析来探讨地方精英是如何影响地方族群记忆和地方族群认同的,并进一步强调族群的一些符号特征对于维持和凝聚族群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具有藏族和回族双重文化特征的"藏回"②,是历史上回族积极适应边疆多民族社会文化的产物,属于云南回族的一个派生族群或亚族群(subgroup)③.此篇以这一亚族群近期发生的文化和民族认同回归的调查为基础,利用宗教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回归的原因.同时还描述了"藏回"独特的文化,旨在展现回族文化发展的多元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一大民族汉族和第二大民族壮族之间,千百年来相互间发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经历了由对立冲突到和谐共生的复杂演化历程,形成了多重的文化认同和共赢的族群汇融的独特模式。南迁西徙的中原人、湖广人、广府人、客家人、闽南人等汉族族群在壮族居住地寻见了新的生活空间,而壮族在同上述诸族群的交融过程中,吸收了汉民族的先进文化,提升了壮族文化的层位,推动了壮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在许多地方的民族矛盾日趋激化、纷争此伏彼起的当今时势,深入阐发壮汉两大民族之间互补互利,共生共赢的族群互动模式的深层蕴涵,将对减缓民族冲突,促进各族群和睦相处,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历史记忆的文化生产与族群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运用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理论,以撒拉族为例,探讨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在其文化再生产和族群建构中所起到的作用,集体记忆分为历史记忆、社会记忆和个体记忆,本文主要研究撒拉族的历史记忆,探讨一个无文字的简单社会(人口较少民族)借助族群的历史记忆如何维持族群边界、强化族群意识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