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辩证法李海滨一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历史辩证法是社会历史自身辩证本性的客观反映。由于客观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而决定了历史辩证法对社会历史辩证本性的反映也应是动态的。它不仅应该面对过去的历史,而且更应该注意现代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2.
辩证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范式,包含着否定性和肯定性的双重取向。过去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对于辩证法,大都倾向于对其否定性及批判性的理解上。然而,随着社会变迁、时代发展,应当对辩证法有一个更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就是辩证法的肯定性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及和谐思维。  相似文献   

3.
卢卡奇早晚期主体性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早期和晚期表现不同。在早期他认为:人及其历史是真正的主体,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以主体为基础的主观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自在的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和"同一"的结果;意识等同于实践,无产阶级意识是历史的真正动力。在晚期,他对自己早年理论进行了彻底清理,认为:人及其历史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自然先于社会而存在;客观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历史是一个自在的过程;劳动实践是存在总体的核心范畴,阶级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施密特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自然观上制造“马恩对立论”的一个缩影。自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都致力于对辩证法的适用限度省审,认为辩证法只在马克思分析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展现自身,如果把辩证法“应用”或“推广”到自然领域,则是对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僭越。施密特沿着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开辟的辩证法批判路向,同样主张辩证法的社会实践性,并提出独具特色的社会和自然的“双向中介”思想。在施密特看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独断的形而上学”“素朴的实在论”,是向自然“本体论”的回返。实际上,施密特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定出如此这般的哲学判断,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就在于他忽视自然辩证法中关于“自然概念”的历史内涵,“人与自然”关系的双向作用以及内纳的深厚实践底蕴。也就是说,在对自然辩证法内涵与实质的把握程度上,恩格斯和马克思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必然与选择,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郑世冰众所周知,唯物史观从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立场出发,强调人类社会同样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物质原因,有其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才第一次把关于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6.
辩证法是普遍的。它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领域,存在于人类认识的过程,存在于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之中。人类对辩证法的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随着人类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对辩证法认识的历史也就是科学的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们的对立不是绝对的,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一、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辩证法,深刻揭示出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价值(资本关系)的异化。以价值为线索,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价值-抽象劳动”现象进行了历史辩证法解构,阐释出劳动的本质经异化的积极扬弃而得以高级回复和历史重建,在“经济的社会形态”中呈现出“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主导型社会”“价值-抽象劳动主导型社会”“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确证型社会”的特征与走向。建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的劳动对象性关系,是发展及确证劳动本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指向。当前,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重新审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人的实践为基础,在各要素间建构起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历史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基于此,以对立统一体的两方面分别作为考察视角,展开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便构成了社会历史认识领域的双向视角。在双向视角的考察中,历史辩证法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9.
劳动是社会主义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蒋德星关于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辩证法应当以什么为逻辑起点问题,目前存在着不同看法,按照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的观点,我认为,劳动或解放了的劳动才是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出发点.马克思在《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一书的第二版跋中谈到...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深刻解读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并在一种新的语境中解读了历史唯物主义所具有的新的功能。这一功能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的运用,同时也是历史辩证法的实现过程。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是一门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证科学,同时必然具有一种新的社会历史功能,即暴力革命。历史唯物主义的暴力革命功能,在观念上体现为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在现实中就表现为革命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略谈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张旭任何哲学思想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都带着时代的烙印.而一种哲学思想的流行,也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背景的。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处在一个历史转折、文化断裂或社会转型时期,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猝不及防的文化冲击波,人们感到置身于...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历史观的合理内核是系统地把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因果承续性的系列,应该用合理性与现实性的观点去观察历史现象。他首次提出探究历史发展终极原因的问题,并认为人的需要是推动人们创造历史的动力。黑格尔历史观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关历史转折的观念有着大量的文献记载。在探讨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易经》中,就有了历史转折意识的萌发。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大都围绕着历史转折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诸多思想方案。司马迁的历史哲学理论代表着中国古代思想家反思历史转折的哲学寓意,具有较高水平。近代思想家的“盛世即衰世”、历史转折或危机与发展的机遇并存意识等观点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社会所有制是发达的公共所有制与发达的个人所有制相融合的所有制系统;不同的"社会"主体具有不同的财产形式;社会所有制演进的最高目标是达到公共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的动态均衡.因此,传统的所有制模式既不符合逻辑辩证法,也不符合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后现代思想的解释学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世纪 60年代被认为是西方思想界从现代向后现代转折的决定性时代 ,加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和德里达的解构三部曲在 60年代的先后出版被看做是这一转折发生的标志 ,其中加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使西方文化界的三大潮流发生了后现代的转型。本文的目的 ,就是要从西方三大潮流的历史发展中突显出《真理与方法》对西方后现代思想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日本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及其特点何乃英一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50年间,是日本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是日本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1945年8月15日,日本当局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日本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方法论是由抽象的知性、辩证的理性(即辩证法)和思辨的理性这三个环节构成的.在改造黑格尔的方法论时,马克思从中抽取了第二个环节--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不应该被阐释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自然自身的运动,即自然辩证法,而应该被阐释为社会历史辩证法.社会历史辩证法主要包含以下三项内容:实践(包括劳动)辩证法、人化自然辩证法和社会形态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研究马克思的辩证法要回归原生态的马克思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和黑格尔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唯物辩证法,而是在劳动哲学中通过对黑格尔的劳动理论和辩证法扬弃确立的劳动辩证法。劳动辩证法是通过对劳动的哲学研究体现出来的。劳动辩证法强调主客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真理与价值、历史和逻辑的对立统一。劳动辩证法的主体是劳动者,劳动辩证法的伦理旨归是为劳动者提供方法论,其目的是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为劳动者创造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出发,阐释了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社会生活根源,它深刻体现了孙正聿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集中体现了先生的思想性和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具体表现在:一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邃思想的统一;二是从历史和逻辑统一视角阐释了"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三是阐释了实践智慧辩证法的社会生活基础,即孙先生确立了当代人类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的发展,是辩证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证明,而其在世纪末遇到的巨大难题,又要依据辩证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进行回答,即对现代社会矛盾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的揭示和论证。只有辩证法才能承担并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辩证法是社会变革的方法论,这是人类历史所证明了的,现代辩证法是由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在社会变革中创造、丰富和发展的,它与社会主义是统一的,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方法论。坚持和发展辩证法,促进社会主义运动,是人类在20世纪末给21世纪提出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