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由于中外生态学界对生态批评的界定悬而未决,致使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形态的面目模糊不清.因而从立足点、指导思想、观照对象、研究范围、基本任务和终极目标等方面对其理论特性予以探讨,以及对作为生态批评主体的批评家的基本素养提出要求,十分迫切和必要.这将有助于人们清楚把握与准确使用这个概念,有利于批评家提升与其承担的生态责任相适应的实际操作能力,使生态批评更好地发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审美效益和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7,(1):96-104
近年来物质生态批评理论(material ecocriticism)纳涉西方形上学、量子物理学、女性主义等领域,企图寻求一个“新”的生态批评论述模式来明示物质的生命力,进而建构万物“纠缠”(entanglement)的形上-认识论(onto-epistemology)。然而,在企图建立一个物质取向的伦理论述时,如何凸显人类为道德担责主体仍是此论述的灰色地带。在梳耙此生态论述脉络之余,本文将特别关注此道德论述范畴里的矛盾。除了接受论述里“不能承受之吊诡”,也就是在论述物质化或分子化转向,以及人类是如何与物质纠缠以致再也无法区分主客体之余,人类的主体位置仍须权宜性地凸显出来,才能实质地“回应与承担”(response-ability)人为的自然环境灾害与动物受难。本文意在建立一个凸显人类道德主体的物质生态论述,以英文词语“garbage”(垃圾,但原意含有动物内脏之意)作为一个“隐晦动能单位”和“物质譬喻”(matterphor)的例子,进而借以申论人类对动物所造成不可逃避的多重慢暴力。  相似文献   

3.
尽管生态批评已经获得了学界多方面的肯定——特别是在其浓郁的现实情怀、崭新的批评视角、深刻的自我反思等方面,但在学科定位、方法论以及文学观等几个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备受质疑。目前看来,生态批评还只是一种理论资源,并且在方法论上也还存在着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非逻辑化、非历史化、非差异化等。就生态批评的文学观而言,生态批评认为,文学可以引导人们以生态的观念来看待世界,进而能够影响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由此可见,生态批评仍属于比较典型的外部研究模式,很容易单纯地将文学文本仅仅看作是承载生态观念、生态思想的文献或工具,对文学本体则不太关注。  相似文献   

4.
当前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生态批评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建设与尝试的状态,尚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研究盲区和不足,亟需实现新的突破。生态批评的范畴、方法以及生态批评主体素养等理论盲区亟待开垦;生态批评的理论立足点还亟待明辨;生态话语资源的本土发掘及中西融通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张治国 《江淮论坛》2010,(6):176-180
由于中外生态学界对生态批评的界定悬而未决,致使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形态的面目模糊不清。因而从立足点、指导思想、观照对象、研究范围、基本任务和终极目标等方面对其理论特性予以探讨,以及对作为生态批评主体的批评家的知识素养提出要求,十分迫切和必要。这将有助于人们清楚把握与准确使用这个概念,有利于批评家提升与其承担的生态责任相适应的实际操作能力,使生态批评更好地发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审美效益和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的兴起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启示:生态批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主体问性,为比较文学解构西方中心主义、提倡多元和尊重差异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生态批评倡导的生态整体观和联系观,既为比较文学提供了一种文化研究的全球视野,也为比较文学构建良好的全球文化生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生态批评跨学科的实践特性为比较文学完成"科际整合"的任务提供了有效的参证.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理论形态,中国生态批评尚存在许多矛盾和争议,正是进行中的争议在不断促进着这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对于日益全球化生态危机的文艺学回应,中国生态批评在理论基点、批判指向和实践维度等方面与西方生态批评存在着不同的语境,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辩驳与质疑、现代性反思和现代化批判的矛盾与悖反、理论阐释力的不足与实践维度的拓展构成了中国生态批评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8.
生态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中,“生态中心主义”往往被视为其重要的理论立足点。然而,“生态中心主义”这一概念本身却面临着理论困境,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虚假命题,而备受抨击的“人类中心主义”却有其存在的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而需要抛弃的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人类沙文主义”。温和的、理智的“相对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批评的理论立足点。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在当今的"复活"与繁荣,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庸俗社会功利的负载,要认识它的有用性,必须根据价值学原理,从其价值生成过程开始,考察它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发挥的影响以及价值释放程度.考察生态批评的价值,理应包括生态批评的价值生成、价值的结构功能以及价值的实现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文学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研究方法,其理论研究还处于建设与尝试的状态,尚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研究盲区和不足,亟需实现新的突破。生态批评的范畴、方法以及生态批评主体素养等理论盲区亟待开垦;生态批评的理论立足点还亟待明辨;生态话语资源的本土发掘及中西融通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12.
面对21世纪全球生态正义的实践困境,英国著名政治生态学家布赖恩·巴克斯特在生态主义意识形态立场上,展开了对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下的生态正义理论的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我决定"的生态道德原则、"基本关心"的生态正义要求和"生态政府"的生态政治主张。这对于检审当代主流生态正义理论之得失、重塑生态政治以促进生态正义之道德践履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本质上看,巴克斯特的思想依然是一个生态道德与政治构想共筑的"生态正义乌托邦"。对巴克斯特的三大批评进行思考和批判,有助于我们看清当代生态正义理论的价值与边界,进而探索生态正义的现实期许与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变换理论的重要含义。从本质上来看,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是一种生态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的异化导致物质变换的断裂,干扰和阻碍人和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关系,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经济能够全面地实现人和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过程,是物质变换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15.
16.
王立 《兰州学刊》2012,(2):129-133
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了,生态批评在文艺学界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根本问题:对文艺介入社会作用的漠视,使中国的生态批评脱离了对目前中国生态失衡现状的关注,从而成为对现实无关痛痒的象牙塔内的学问。要改变上述现状必须改变生态批评的美学基础,即从无功利的立场向介入性原则转变。这就需要在中国生态批评理论的建构中认真关注当下中国的生态现状,抛弃各种不合时宜的乌托邦思想,使中国的生态批评能为中国的环保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谢中起 《河北学刊》2004,24(6):63-67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并非是反生态的。马克思在其物质生产理论中多次提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他在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动性的同时 ,清醒地意识到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在当代应展现出它所固有的生态意蕴 ,在实践中应发挥生产力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批评是本着致力于环境主义实践的精神进行的文学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它本着关联性和整体性等生态基本原则,借鉴环境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环境史学等新的社会科学理论以及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既注重文本的环境语境,也考虑其文化语境,在文本解读中探求人与自然如何建立深层关系,引导读者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正>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批评,经历了两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是以对自然保护的强烈责任和对英美自然写作、自然诗歌的关注为标志,第二次是以对人类中心说或社会中心论的关注为标志,例如对生态质量问题的关注,尤其是生态正义1。美国生态批评先驱布伊尔(Lawrence Buell)指出:对于第一次浪潮的生态批评(即早期的生态批评——引者注)而言,"环境"实际上指的就是"自然环境",第一次浪潮生态批评的工作范式,是评估"自然对于文化的影响,意在赞美自  相似文献   

20.
龙玲玲 《理论界》2013,(4):8-10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剧了主客体二元对立,颠倒了物质生产关系,导致主体脱离自然的怀抱,自然淡出主体的视野,使人以异化的状态、拜物教的心态对待"对象性"的自然,对待"现实"的个人,对待"鲜活"的社会关系,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三重异化。异化的自然以一种报复的场景即物质交换的断裂和生态危机呈现在人类面前。人类必须积极反思,并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克服异化表象,将生态唯物主义观念引入生产活动之中,才能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