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2.
宫胜春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6):166-166
泗州戏是淮河文化艺术最具代表性之一,它一向是以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优美动人的唱腔,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被淮河流域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相似文献
3.
戴岚岚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20-222
大型泗州戏唱段《秋月煌煌》是泗州戏这一剧种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是泗州戏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并在黄金时间全段播出的一大力作,是泗州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全剧分为六场,结构庞大。本文试以第一场和第二场为着眼点,对其进行简要的创作分析,包括创作背景、全剧的主题——开场的男女声合唱、男女声幕后伴唱、不同板式的交替使用、老腔过门的使用、民族调式中偏音的强调、特殊节奏节拍的编排、转调的运用、新腔的创立等方面,对这一作品进行简要的创作解析。 相似文献
4.
李荣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224-226
泗州戏是流行于皖北地区及苏北鲁南等部分区域的地方剧种,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泗州戏萌生于旷野田间,深深根植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反映了皖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民俗文化,展示了普通百姓积极的市民精神和世俗精神,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草根性。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探讨泗州戏的原生环境和语言特色,以期加强对瓶颈中的地方戏曲进行多方位的解读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艳敏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智慧的成果,是中华民族的持续前进、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动力。它的发展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盛行时期。在漫长发展历史进程中戏曲,不断融合美术、文学、舞蹈等各种艺术的精髓,逐渐成为一项包容广泛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艺术。本文阐述了戏曲音乐起源、戏曲音乐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戏曲音乐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李荣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231-232
泗州戏是流行于安徽省皖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旧称拉魂腔,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安徽四大剧种之一,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主要探讨了该剧种的历史传承与变迁,揭示其从民间腔调到地方剧种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泗州戏是典型的地方戏剧类型之一,主要是起源和发展于苏北地区,因此受到当地的文化影响比较深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泗州戏已经逐渐被忽略。针对当前文化环境与戏剧发展环境下泗州戏传承和发展问题进行论述,提出泗州戏传承和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姝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5):101-103
"坚持以地域文化为基础,推进地方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对高师音乐教育本科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本文以地方高师音乐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论题,阐述利用地域音乐文化资源,改革课程设置,培养特色音乐人才,为基础教育输送特色音乐师资,为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培养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时代泗州戏的传承创新,可从剧目、表演艺术和传承人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在剧目方面除创编时代特色、地域特征鲜明的新剧目外,还应融入网络文化元素使其紧跟热点潮流;在表演方面可融合多种音乐形式,以数字信息技术创新其舞台艺术、打造“虚拟演员”等新颖表演主体;在传承人培养方面除沿用传统的师徒制、家族制以及校地、校企合作模式外,还可创新传承人工作坊培养机制,利用新媒体平台挖掘潜在传承人,培养新时代传承人。 相似文献
11.
宿州市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马戏和泗州戏作为地方民间文化的代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存愿望和精神信仰,这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生存信念和价值观念培育有着重要意义。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形势下,马戏和泗州戏的文化传承保护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将马戏、泗州戏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和地方院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相结合,发挥大学文化的文化引领和文化汇聚作用,实现大学文化的传承保护功能是地方院校大学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务。宿州学院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宿州学院在"协同创新"的新形势下还要进一步深化民间艺术传承和大学文化建设的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产业的角度观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泗州戏的生存境遇目前并不容乐观。在全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从宿州市泗州戏的剧团体制、泗州戏本身局限和传统剧目以及传承人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评析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扶持上应该承担的角色。最后得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泗州戏,需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开拓进取,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从而才能够转型成文化产业,产生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唐文滔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93-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是国家关注的重要美育课程内容与载体。壮歌,作为省级传统音乐“非遗”传承代表性项目,不仅是广东、更是岭南传统音乐体系中重要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多重美育价值,蕴藏着丰富的族群美育精神。连山壮歌音乐本体具有自然美与简约美的风格特征,蕴含了四大重要美育功能,即情感沟通功能、族群认同功能、社会组织功能和娱乐教育功能,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韦俊青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Z1):174-176
鲁迅曾说过,最具地方性的,才是世界的。音乐是一种文化,渗透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化及风土人情的特点。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想让学生正确体会和表现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和个性特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就必须要了解其文化背景,渗透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5.
田同旭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5):30-35
十六国北朝时期,西域各民族部乐进入中原,与中原传统音乐相杂融合,产生了八十四调,为古代戏曲宫调音乐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艺术基础;金元时期,传入中原的胡乐蕃曲,则对古代戏曲独特的音乐风格的形成,发生直接影响。十六国北朝与金元两代,都是古代各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古代戏曲音乐的形成,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16.
宫修建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6)
多元文化音乐审美与文化认知教育理念应贯穿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它既是培养学生审美感觉力的需要,也是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音乐文化尤为繁盛 ,帝王和艺术家都在努力营构这一音乐文化氛围 ,置身其中的杜甫必然受到这一音乐文化的浸染 ,从而刺激和触发他的艺术创作。同时 ,服膺儒学的杜甫治世理想又与唐代的音乐文化是相契合的 ,这就促使诗人自觉地表现这一音乐文化 ,形成杜甫诗文的音乐世界。在杜甫的诗文中 ,反复浮现诗人理想中的音乐意象 ,反复描写诗人对唐代乐舞的感受 ,反复出现的对开元盛世的音乐文化的追忆 ,加之诗人历经五十余年的兴衰治乱 ,因而使杜甫的诗文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王玉苓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2):174-176
中国新音乐是在五四新文化的滚滚洪流中得以真正起步。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织中,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中,在新式文化与旧式文化的冲突中,中西音乐文化实现了初步结合即中国新音乐真正起步。其标志:形成了中国第一代作曲家,开启了“西乐中用”的创作之路,结下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9.
葛春先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15-116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生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既可培养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刚正不阿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又可增强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修养,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