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环画作为一种简单易读的文体形式,含有丰富的人际意义。本文以多模态为研究视角,构建连环画人际意义分析框架。以《花生》为例,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先对语料作微观分析,再对连环画人际意义构建作宏观分析。研究表明:(1)连环画构建人际意义时,侧重减少图像人物与读者直接交流,保持故事客观性,同时,少量直接交流能唤起读者情感共鸣;(2)构建多模态人际意义时,文本和图像模态在互动方式和态度传递两方面相互补充加强。该个案分析不仅为连环画的语言学研究拓宽了道路,而且为多模态语篇人际意义研究提供了更多实证依据,具有一定的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2.
第一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在小说中具有重要意义.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青草在歌唱》中第一人物代词的应用,有效地辅助体现小说人物的权力分配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认知程度.小说人物使用第一人称代词自指的数量、频率的变化,第一人称代词指称的模糊性和变化等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人际功能实现的重要手段,是作者体现人物关系和主题的有力工具.对于接受者而言,可以通过分析第一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体会小说的语言魅力和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3.
评价理论是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补充和拓展。用评价系统中的态度系统对《傲慢与偏见》中Elizabeth的话语进行分析,可揭示小说通过人物对话表达态度以及实现人际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曹禺的《雷雨》中有显而易见的莎士比亚戏剧元素,特别是莎士比亚式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构建。受莎士比亚的影响,曹禺在刻画《雷雨》的人物时充分利用了区分对比、心理分析和疯子形象等戏剧手法。而在构建《雷雨》的情节时,曹禺也使用了莎士比亚式的多条线索和戏剧反讽等戏剧技巧。莎士比亚对曹禺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塑造了诸多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皆大欢喜》中的试金石是剧中的"丑角"。作为职业小丑,其幽默风趣随处可见。同时,他与村姑奥德蕾的感情、与忧郁旅人杰奎斯和牧羊人柯林的交流,展现出其幽默风趣外的另一面。分析试金石与三者之间的对话,总结变色龙般的试金石的独特"丑色",并进一步探索试金石"丑角"身份反映出的文艺复兴时期普通民众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韩礼德的语气系统分析小说《红字》的人际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语气系统理论,然后介绍了语气的主语和定谓语两个成分,并通过例子说明了它们的意义。最后以Prynne和Chillingworth之间的对话为例,从对其语气系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说话者可以用不同的话语类型来表达他的意图。  相似文献   

7.
人际交往中的语言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语法体系中的语气和情态上,而这两者亦体现了人际意义,促进了会话参与者间的互动和交流.选取美剧《绝望的主妇》中的几段对话,对其语气系统进行了分析,从而试析了其语气系统所表达的人际意义,体现了语气系统对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观众,尤其是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种研究和欣赏美剧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8.
《墨克白丝与墨夫人》是中国莎学史上出版较早的《麦克白》译本之一。张文亮强调《墨克白丝与墨夫人》与以往传统的“莎士比亚悲剧”不同,既表现了现代意识观照下夫妻之间的“平等”之“爱”,又是一部情感浓郁的“浪漫悲剧”。《墨克白丝与墨夫人》不同于之前和其后的其他译本,突出了剧本的舞台性,增添了大量表示动作、声音、情感和心理活动的“译注”,包括对名伶演出的介绍和评点,强调了话剧演出的舞台性质。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批评演进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传入中国已经100年了。围绕着《奥赛罗》的主题、人物在西方引起了无数的争论,这种争论至今仍在继续着。《奥赛罗》在中国也引起了莎学研究者长期、尖锐的争论,《奥赛罗》批评在中国主要表现为:追随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批评,从人文主义入手肯定《奥赛罗》的进步性;对中国戏剧、戏曲改编《奥赛罗》的批评;嫉妒说与非嫉妒说之间的争论;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解构《奥赛罗》。  相似文献   

10.
从语气系统、情态系统、语法时态、词汇资源和人称系统等多重微观层面对《华盛顿邮报》有关普京总统就职的英语新闻报道进行相关的人际意义分析,揭示新闻报道者如何选用恰当的语言,合理的时态和语态,完美的人称以及中性的词汇实现与受众的有效互动,指导受众更好地获取新闻信息,帮助记者更好地撰写新闻稿.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剧作还原人性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真实地再现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在表现手法上,莎士比亚善于运用场景的编排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主人公隐遁的场景、剧场简易的布置等,使得莎剧场景蕴含了独特的艺术美感。本论文试图选取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来阐释其剧本自然、美妙的场景艺术。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情态、语气、人称和评价四个方面对《离骚》前24句及其两个英译文人际意义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原文人际意义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互动性和开放性。杨译在人际意义上体现的是译者自身的主体性。孙译突出的是原作的主体性。人际意义翻译的差异与善本的选择、译者对原文理解和考证以及对译文的文体追求等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桃花扇》基于明清时期真实事件改编而来,它反映了侯方域和李香君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结合接受美学视角中的"视域融合",将许渊冲译本和陈世骧与艾克顿、白芝合译的版本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台词翻译处理作为研究重点,尤其是如何处理台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从而探索翻译中国经典作品的文化因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理论出发点,对比分析英汉社会灾难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的人际意义,试图解决两个主要问题:英汉社会灾难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出现的频率及分布,英汉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人际意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角色扮演和人际互动是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重要社会行为。《魔兽世界》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倾向于围绕职业来展开一系列的互动,"职业—角色"概念可以作为描述网络游戏世界中角色扮演行为的重要概念。而玩家在《魔兽世界》中的人际互动,主要包括聊天、相互打斗、团队合作和物品交易四种形式。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人际互动,对游戏玩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不仅有助于心灵慰藉,而且有助于玩家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与互动。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的翻译思想得益于文学创作,他认为翻译与创作密不可分,翻译是一种有限的创作,是一门变通的艺术。以余光中的戏剧译作《不可儿戏》为例,对其"译原意而非原文"的翻译原则及不拘一格、灵活变通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对其所运用的意译、词性转换、巧用叠词、化用成语、巧用对仗句、化解长句等翻译手法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根据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分别对两位大学教师的大学英语精读课话语做出定量评估;然后以有关人际意义的理论为依据,详细解析教师A和教师B的话语;最后根据分析研究所得的结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学习者二语习得等方面为年轻教师提供一些可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拜伦的创作中可以看出其与西方文学传统的密切联系,他尤其喜欢并善于从莎士比亚作品中吸取营养。拜伦常常以变形或曲解的形式运用莎典,以此丰富自己叙述文本的含义并激活读者对原始文本与在读文本的互文性理解。《唐璜》第六章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骆驼祥子》两译本的平行语料库,以视觉行为动词为切入点,探究视觉行为动词翻译与译者风格的关系。研究发现:1)翻译过程中两译者都倾向于将视觉行为动词进行明晰化翻译处理,尤其体现在心理层面视觉动词的翻译上;2)两译本的明晰化程度不同,施晓菁译本较葛浩文译本明晰化程度更高;3)翻译明晰化程度不仅体现出译者对源语理解的差异,也体现出译者风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