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 ,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 ,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正以其神奇的力量加速改变着。因此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给校园网络文化以准确定位、加强管理 ,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影响青年学生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对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通过分析互联网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身心健康、人格形成等方面的负面影响,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网络阵地,高校应强化对网络的领导和管理,完善队伍建设,积极建设主题教育网站,不断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文化安全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深入分析全球化给中国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在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中造成的影响,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应从增强文化安全意识,强化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和加强文化安全教育;正确对待异质文化,抵制西方不良文化观念的侵蚀和影响;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及培植和提高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等方面来加强和改善高校文化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4.
就无锡地区医院青年接触和利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网络文化对医院青年的影响.从调查得知,无锡地区医院青年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较高,使用网络更为理性,网络文化对医院青年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政治观点等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对医院青年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思潮围困下,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呈现新的样态特征,呈现出一定的行为动机的庸俗化倾向、内容择取的娱乐化偏向及产品形式的符号化转向。当代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容易从多元文化观念入侵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市场,符号价值营销消解青年网络文化消费主体性,以及媒体舆论过度介入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决策。分析影响青年网络文化消费的多重因素,引导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健康发展,应坚持以思想引领为宗旨,以完善内容供给为手段,以主体素养提升为目标和以空间治理为保障,提出对满足青年文化需求和激励其成长成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青年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被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网民流传、熟知并广泛使用的词、词组和超出短语层面的言语表达单位。青年网民利用网络流行语展现自我,参与社会生活,关注现实。因此,青年网络流行语是草根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复苏和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当下,青年网络流行语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故应通过对青年网络流行语的监测了解青年,运用青年网络流行语以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引导青年网络流行语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负效应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化已经逐渐社会化.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对青年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网络的特点入手,分析网络对青年的学习、生活、心理等产生的影响,并对由此产生的负效应加以剖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计算机网络部门应采取措施对网络进行安全管理;人们对网络社会中青年社会化的概念应有新的认识,促进青年社会化健康发展;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网络文化,应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推动青年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青年大学生的网络人格危机,对青年大学生正常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人格危机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自我情绪控制、情感体验、意志力、个人言行约束等方面.我们要采取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反省教育;建立多级网络人格危机防控体系,开展网络心理教育;利用绿色网络文化培养和塑造当代青年大学生等措施,帮助青年大学生构建健康的网络人格.  相似文献   

9.
研究青年学生的时代特点,逐步更新传统德育观念中与时代不相适应的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此提出青年文化这个对德育观念更新义的课题,以期引起教育理论界的重视。一、什么是青年文化青年文化是从属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从广义上说,当代青年所表现出的一切文化特征,如青年所特有的各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特点、言语风格乃至穿着打扮时尚等等,都属于青年文化的范畴;青年文化,一般集中体现于青年学生中,所以从狭义上讲,它指的是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在这些观念的支配理青年学生所特有的某些行为特征。从当前教育理论研究的实际意义出发,可将狭义的化具体表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青年学生群体心理成长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在信息网络背景下青年学生自我心理认知的变化,指出网络背景下青年学生心理问题所表现出的新倾向,引出网络背景下新自卑情结的概念,阐述了青年学生新自卑情结产生的潜在机理和基本特征,并从中给出了消除新自卑情结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语言是一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它的创制和使用既体现了青少年网民的生理—心理特征,更反映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暧昧复杂关系.网络语言的亚文化特性一方面使青年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导致青年个体“自我异化”与“自我迷失”,网络语言明显的西方语言文化及意识形态特点也动摇着传统道德根基,影响青年的价值判断.对待这些影响,一是网络思想教育要适应时代变化担当起网络育人的使命;二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的发展;三是要加强网络语言的道德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语言生活的丰富性带来了网络用语的丰富性。网络语境中新词新语、低俗词、表情包、文本标题、标点符号、中英夹杂等构成了多样化网络用语。通过调查统计,从全样本和因果关系变量的角度解析了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用语认知,认为大学生群体已形成了多重性与矛盾性的认知思维特征。汉语文化“缺位”是大学生网络语言认知存在缺陷的根源,大学亟需大力开展语言文化培育,对青年学生的网络语言行为进行规范引导。  相似文献   

13.
网络轻信是指网络交往中错误的、过分的信任思想和行为,是轻信在网络中的延伸。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和青年学生心理不成熟等原因,青年学生的网络轻信日趋增多。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控制,开展网络知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青年学生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世界。  相似文献   

14.
当下网络昵称经历了单纯的文字表达、多变的文字样式及形象表达的表情图示演变过程,已然成为了当代青年疯狂追崇的虚拟文化体验。然而当下青年"起昵称""扮昵称"的文化现象并不是社会发展偶然事件,其背后是关于青年生活方式、群体认同、情绪释放等多种共同因素作用下的产物。对于在青年使用昵称中的不合理、不文明现象,我们应当注重加强网络秩序管理、注重青年群体优秀文化建设及注重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重构,从而能够保证青年群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时代的新样态,其本质在于通过否定党的历史、成就和现实,从而达到消解主流价值、扰乱政治秩序的目的。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的价值冲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历史虚无主义正本清源,帮助青年甄别网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认识其危害性;要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加强“四史”宣传教育,发挥主流价值观引领作用,发挥其对青年的价值导向、精神驱动和思想保障功能,从根本上破除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考察和比较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志愿者文化价值观的演变脉络和志愿服务对青年文化价值观的深刻影响,有助于重新审视时代对青年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和志愿服务的文化价值功能。文章采用英格尔哈特的世界价值观问卷,调查全国13 000个青年志愿者,对比英格尔哈特在1984年和2007年的中国调查数据。研究表明:80后与90后青年志愿者的文化价值观处于生存价值观和幸福价值观共生期,90后比80后志愿者更加追求幸福价值观,志愿服务行为显著影响青年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迁。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青年社会合作、拓展社交网络、增强社会融合、探索社会创新,培育新时代青年互助友爱、开放包容、和谐和合、主体参与的文化价值观,助力社会治理从"硬治理"向"软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从而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先进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部分。本文从先进文化内涵入手 ,论述了青年学生要具有先进文化意识 ,以及提高先进文化意识修养的方法 ,旨在加强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遵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要求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青年学生是网络空间表达的主要人群,其表达方式除了受当前社会环境和科技进步这些外部条件影响外,自身寻求精神的需求和标新立异的个性追求起着关键作用。表达渠道的多样化、时间的延期化以及设备的移动化是他们的显著特征,并由此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新时期加强青年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表达,就必须深化网络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表达观;遵循网络原则,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和渠道;合理安排规划,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相似文献   

19.
网络"恶搞"是一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恶搞"的生产者和受众大多是青年大学生.当前,我国网络"恶搞"现象愈演愈烈,甚至突破了道德底线.它对大学生的政治、道德、文化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我们要综合运用政治、法律、道德、技术等手段对网络"恶搞"进行规制,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在高校中的不断普及,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微博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青年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动机和规律,科学掌握微博的特点和规律性,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高工作的有效性,抢占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制高点,开创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力求建设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使微博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和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