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国农业合作化虽然以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师,但两者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发展路径上,苏联集体农庄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政府意志;中国农业合作化过程是政府主导和民间需求相结合,更加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意愿。在所有制上,苏联集体农庄的土地和大型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且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则根据不同时期生产实际及时调整,并在公有化程度上逐步退却。在富农政策上,苏联主要通过暴力镇压方式消灭富农,并剥夺其全部财产;中国主要采取行政强制,在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其留下了出路。在单干户政策上,苏联强迫单干户加入集体农庄;中国则是引导方法单干户入社。在生产管理上,苏联主要实行集体承包制;中国则采取包产到队的生产责任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时期如果从列宁逝世算起的话,整整经历了三十年之久(1924—1953年)。这个时期苏联农业生产的历史地位究竟如何呢?概括地说,在农村生产关系方面,在此期间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使原先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业变成了国营农场、集体农庄类型的大农业。后期又对集体农庄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但是,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总的来看是比较低的,发展速度是相当缓慢的。这种情形可以从下列三个表格中看出来。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苏联很重视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畜牧业是今天农村的战斗前线”的口号,要求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各级农业机关,竭尽全力发展畜牧业生产,以充足的畜产品来满足工业原料和居民食品供应的需要。由于苏联强化了畜牧业部门,增加了畜牧业投资,在畜牧业生产上大量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科技成果,努力发展饲料生产,加强品种改良,提高牲畜生产性能,并从七十  相似文献   

4.
第一、苏联货币结算制度的优越性一、苏联的货币结算关系和结算形式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和流通,因而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货币结算关系。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主要是那些消费品和用来制作消费品的农业原料。正如斯大林同志所教导的,“这种商品生产基本上是与联合的社会主义生产者(国家、集体农庄、合作社)的生产有关的”[注一]。它的流通,包括了如下的一些情形:国营企业对集体农庄合作社居民出售  相似文献   

5.
苏联实行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太低,把农民挖得很苦情况如下: 一、所谓义务交售制 1.苏联国家取得农产品的几种渠道在1953年以前,苏联国家是通过下述办法取得农产品的:①通过义务交售制进行征购;②通过机器拖拉机站向集体农庄收取实物报酬;③采购即用工业品同集体农庄交换粮食(国家对其他农产品也进行采购,对一些经济技术作物则实行予购合同制);④其他办法,如在集体农庄市场即自由市场进行收购。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均领先于全国。1992年,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1307.65元,比全国农民平均水平高66.8%,这与广东省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对超前有直接关系。一、农村计划产品经济的特征及表现从1956年农村合作化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省农村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产品经济,基本上是仿照苏联集体农庄的摸式。其特征及表现如下:1、农业生产受指令性计划的限制,生产结构极其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农民生产互助、大生产运动探索了农业合作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全面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并先后针对党内分歧进行了六次批评右倾或纠正“左”倾的工作,最终实现并巩固了农业集体化。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有以“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为遵循、以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和苏联集体农庄实践为借鉴、以建立全部的巩固的中国社会主义为目标等三大特点,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立了人人平等的农村土地制度、为农村后续改革奠定了基础、农业大兴水利和农业支持工业优先发展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当前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经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最早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设想,由列宁在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再经三十年代以后斯大林将其教条化,以后一直被苏东国家及我国沿用,作为社会主义农业改造和建设的理论指导。党的11届3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改革,突破了斯大林集体农庄模式的局限,把马克思主义合作化理论推向一个新阶段。十年改革之后,党的13届8中全会及时总结经验,提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业改革,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又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苏联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农产品征购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征购方式经历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改革:武力强征—摊派强征—宽松征购—合同订购—义务交售—统一采购。整体来看,征收方式的演变都是从暴力到非暴力,从强制到自愿,从无偿到有偿,从低价到高价。这些改革措施,对于苏联社会短时段或中时段的动荡或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50年代后苏联进行的历次农产品征购方式的改革都失败了,导致国家粮食问题愈发严重,根本原因在于改革未触及以集体农庄为核心的僵化的农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苏联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对我国影响的历史,并不会随之消失。面对我国农村正在兴起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何推动其健康发展,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开展对中苏两国农业集体化道路异同关系的比较的研究,比如两国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过程,为什么都在急速中完成;为什么中国的发展较顺利且农业生产在发展,苏联则经历了动荡且农业生产在下降;两国存在相同弊端的缘由等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是列宁明确提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近来国内外对这个原则有种种非议,甚至将它比做“棍子”和“帽子”,声称应当予以突破。应当承认,无论是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还是我国过去受“左”的思潮干扰的一段时期内,确实对这个原则存在着简单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带来了消极后果。但是,能不能将以往认识上的误解和工作中  相似文献   

12.
数十年来,苏联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几经发展、演变。全盘集体化之前,主要是进行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建立合作社和集体农庄的组织形式。以后,开始注意和重视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建立作业队(组)的组织形式,实行集体承包制,以扩大劳动者的自主权和使劳动报酬直接同最终成果相联系。  相似文献   

13.
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之一,这一胜利不但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造就了它足以与美国相颉颃的国际地位。然而,不容讳言,二战也给苏联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恶果。如果说近2000万人生命的丧失、1700多座城市和7万多个村庄被夷为平地、31850个企业、98000多个集体农庄遭到掠夺和洗劫、相当于苏联当时全部财产的1/4的6790亿卢布财产化为乌有……所有这些损失还只是有形的、作用于一时的、可以用数字表述的;那么,二战所诱发或强化了的苏联在发展战略上的偏差和失误,…  相似文献   

14.
苏联集体农庄与中国人民公社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集体农庄和中国人民公社是在两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基层组织。它们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建立的 ,都采取了集权制的组织形成 ,其职能也极为相似 ,都通过独特的城乡联系机制为工业化提供了原始积累 ,对两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 ,由于它们深受不同的历史传统影响 ,所以二者在成因、工作效率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二者作一比较 ,从而增强我们对这类组织模式的更深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一、联产承包制的历史必然性 土地改革以后,党及时通过农业合作化,把农民个体经济改造成为合作经济,实现了从土地私制到公有的深刻变革,引导亿万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 但是,由于合作经济刚刚建立,缺乏经验,高级社以及后来的生产队,相当程度上都沿用苏联集体农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和评工记分分配,使得农业集中过多,统的太死,搞平均主义。造成“瞎指挥”、“一窝蜂”和“大锅饭”的弊病。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集中劳动和工分制不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民的积极性受到压抑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延缓了从自给性、半自给性的传统农业,转向商业性,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勃列日涅夫时期工业化发展迅速,同时,也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注意减少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由于固守农业集体化政策以及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农业生产率长期低迷,农民的政治态度消极淡漠,直至1991年苏联共产党垮台、国家解体,农民始终反应冷漠,没有站出来挽救苏联党和国家。  相似文献   

17.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国民收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国民收入,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一样,是由物质生产领域内创造出来的,但由於两种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不同,由於社会生产目的不同,由於『苏联的国民收入,同全部社会生产品一样,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两种形式:全民所有制形式与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形式的基础上,来生产、分配与再分配』的,因而苏联国民收入的社会经济内容构成方面、分配及再分配终极使用方面,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有着原则上的重大区别。在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所有制的存在,它本身虽然意味着将随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鉅大发展而逐步变化,走向经济上单一的全民或国家所有制形式;但是,很显然地,这里已经没有生产资料为任何私人占有,剥削阶级澈底被消灭,生产关系——人类在物质财富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已获得根本的改变,生产关系基础乃是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盛世才时期新疆的农业机械化运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初,新疆曾掀起过一次为期十年左右,以推广新式农机具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机械化运动。这次农业机械化以从苏联进口新式农机具为农机来源,以政府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广为主要方式,对提高新疆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新疆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新式农机具所需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自己无法生产,结果是当苏德战争爆发和盛世才反苏后,苏联中断对新疆的农机出口,这场农业机械运动被迫半途而废。  相似文献   

19.
价值学是研究价值和价值理论的哲学分支,它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此间,苏联哲学界一直持批判态度,到了本世纪六十年代,他们对这一学科研究有新的转变,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价值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一、苏联价值理论的兴起与发展阶段五十年代以前,在苏联的哲学读物中,涉及到“价值”和“价值学”这个术语和理论是不多见的。他们对十九世纪末出现的价值学,特别是新康德主义中的巴登学派的价值哲学,从根本上持批判态度,根本不承认价值学是一门哲学学科,甚至不承认它是哲学。  相似文献   

20.
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第一次开创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为迅速改变当时苏联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时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条件是不成熟的 ,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一场过早过急过快的运动 ,曾付出高昂的代价 ,留下深刻的教训。分析和研究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总结其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对于我们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