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五章,列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新发现产生之后随之而来的各种反唯物主义思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批判,指出了这些错误思潮的荒谬性,探究了各种反唯物主义思潮的实质与产生的根源,强调了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西方女性主义在发展的历史谱系中,在对传统男权中心的主流社会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以女性视角作为分析工具,建立了解释女性世界和经验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糅合性别、分层、地位、两性和谐等多元视角.在探讨其研究核心、知识基础并梳理相关流派的基础上,结合操作化的实践,本文提出女性主义方法论经验的普适性,以及实践维度的女性主义研究方法体系,以此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验进行反思,提出在中国场域中,对于女性主义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的本土化建构,不仅审视和反思研究者和研究主题,而且还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的跨文化解释视角和文化相对论,并强调男权情境中的女性话语权和研究观点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3.
李树文 《理论界》2014,(1):72-75
近三十年来,美国和英国等社会工作发达地区开始流行以证据为本的研究方法,其实质还是在实证主义研究指导下,通过已有的研究文献,找到相关证据,比较介入效果,选出最优介入方式,开展专业的助人活动。本文通过对以证据为本实践的文献回顾整理和其涵义理解,以作者参与过的几个社会服务项目为例,根据实务中亲身感受探讨其会出现的争议并进行专业反思。针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实际情况,对正确理解和运用以证据为本的实践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康宁 《天府新论》2005,(3):144-144,F003
本文围绕柴文华教授的《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对现代新儒家文化观与科学的关系、“中国文化中心”立场的程度、现代“道德本体”、儒学与“常道”的关系、文化相对主义等问题进行了追问及反思。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40年代尝试用新方法建立"新美学"的艰难"试验"到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所遭遇的严峻"考验",蔡仪总是陷入到历史的两难窘境中——不管是解放前作为理论"先知者"所面对的时代理论限制,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美学"孤寂者"所面对的美学围攻,蔡仪美学总是在屡遭非议与批判中处于一种"被边缘化"和"被改造"的角色状态中生存。这种历史的苦涩所带来的学理艰难其症结关键在于三方面:一是蔡仪所破坏的是长期主流的西方美学体系,而其美学建构中可资借鉴的唯物论美学话语资源却十分有限;二是在破坏"旧美学"的入手处,他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唯物反映论的方法路径作为唯一"合法性"的美学原则;三是在美学的批判发展中,蔡仪总是处于学理的"捍卫"与"补救"上,而非方法论的彻底"反思"与"调整",这种微观上的"自我补救"与理论完善注定只能是大发展中的小改动,于全盘无碍。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21,(3)
人民性是新发展理念坚守的根本原则和价值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坚守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但每一个理念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创新发展集中体现了人民主体观,协调发展致力于平衡为民观,绿色发展突出了生态惠民观,开放发展彰显了互惠利民观,共享发展聚焦于人民目标观。五大发展理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个都不能少。  相似文献   

7.
解构"反思"     
思维通过粗糙的经验观念“我—思—对象”被内化为精神主体的自我观照结构“灵魂—思—表象” ,亦即反思。这种理解的隐含前提为 ,表象和思、客体和主体、对象和自我作为反思发生的相伴意识环境现实地共存于一个意识中。反思模型由此牵扯上意识的存在结构或者说意识存在“空间”特性的问题 ,它要求意识具有当下容纳这六个意识内容的能力。常识的意识观念“意识是意识的意识”提供了这种包容的基础。但是 ,在逻辑上 ,这样的意识取消自身的存在 ,因而是不可接受的。从直接意识存在经验出发对意识存在构成所作的研究表明 ,一个意识存在是由一个处于最高地位的单一意识内容包容其它复多内容而形成的 ,具有包摄结构。这种包摄是有限的 ,并且包摄内容与被包摄内容之间 ,以及被包摄内容之间 ,都存在特殊性相关即内容之特殊规定性之间的相互适应要求。从而 ,意识存在呈现单一性。不幸的发现是 ,反思所要求的作为相伴意识环境的六个意识内容不能并存于单一性的意识存在中。于是 ,反思被一种严厉风格的哲学批判所瓦解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深刻指向是人的一种"生活样态",不可否认,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普遍遭遇了文化焦虑的困境。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这种现代性文化危机的探索集中在技术理性异化危机、大众文化异化危机以及人类生存异化危机中,他们对现代性文化危机的探索是对文化自觉的反省,是对现代性文化的重新建构。因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这种文化自觉的思潮对当代中国构建现代文化有着重大启示,这体现在要以益智、益心、益德和益生价值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9.
自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思想提出以来 ,经过两年来的学习和研究 ,人们己对其必要性、重要意义及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等问题有了明确认识 ,我们应在此基础上及时转入对其实施方略的研究。本文为此提出了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在范围、内容、特征、实现前提、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基础性分配制度的内部关系等方面均被赋予了新内涵。从理论逻辑来讲,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延展。新发展阶段要从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还权赋能三个角度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具体来讲,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数字经济,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发挥好以所有制、市场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为核心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的保障作用;通过“还权赋能”发挥其推动共同富裕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叙事伦理"逐渐成为时髦词汇,走俏干中西文论界.但由于具体语境的规约,中西学者各自强调叙事伦理意涵的一端:布斯等西方学者在"叙事学新发展"的意义上,侧重叙事机制的分析;刘小枫等中国学者则在"伦理批评新道路"的向度上,偏重伦理意涵的阐释.这两种理解和运用方式有其具体历史语境的合理性和不可否认的学术意义.但设若跳出中西文化语境的制约,从文论自身的逻辑类型及其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中西学者对叙事伦理的阐述,其实均未触及它所潜含的真正价值:两种文论类型也即伦理批评和形式批评有机结合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代,文学批评家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迎来了中国文学事业的春天,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终于告别了极端功利的批评倾向,使文学艰难地回到了自身。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批评很快就迷失在"商品化"、"市场化"的时代潮流中,在告别了"政治投机"之后,却再度陷入了另一种投机状态。这种对"方法论"的态度使当代文学批评形成了一种"理论至上"的文风,最终导致了文学创作界与理论批评界的隔膜。与这种尴尬的批评现状相伴生的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价值迷失","文学价值"和"批评价值"的双重迷失,理论界需要对这种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我们相信,随着批评家的理论自觉,学术评价制度、匿名审稿制度、期刊评级制度的逐步完善,一种独立、自由、健康的文学批评局面或可形成。文学批评不是为某位作家、某部作品而存在的,它所捍卫的是文学的尊严。  相似文献   

13.
陈鼓应先生认为:在一个大道流行的完美状态中,仁义礼本就蕴含在大道里,行仁由义是自然自得自适,如"鱼相忘乎江湖";因此,老子不仅不排斥仁义礼,反而对仁义礼采取肯定的态度;老子所批评的礼是流于形式而虚伪的异化之礼.按陈先生的看法,道家的道德与儒家的仁义道德没有什么实质的分别.陈先生的解释遮蔽了老子的真正观点:在大道流行的理想状态中,根本不存在仁义礼;理想状态崩坏而大道废弃时,才迫切需要仁义礼来救治,仁义礼是衰世的产物,背离了大道之真实、质朴、虚静的特性,因而予以否定.陈先生带着其主观先见,对<老子>文本进行了误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界凝聚着一种反思意识。这种意识催动了我们对文学批评的现实处境和发展趋向的深入反省。批评的反思不仅唤起了批评创造和理论建构的热情,而且重新凸现了批评界对批评的学科意识和批评的价值担当的关注和强调,为批评的本体建设及批评的当代形态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翻译界的现状揭示"翻译的危机",文章剖析其中原因,并提出几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文学批评实践对于中国民众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新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与拓展以及对于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均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新时期文学在"发展分期与历史定位""文学理论批评范式的转换""文学基本性质的多维认知""中国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文学批评实践与大众文化兴起"诸多方面既取得不俗的成就,又表现出明显不足。自1979年以来延续30余年的"新时期文学"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已经结束,但其影响还将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7.
黄建钢 《浙江社会科学》2012,(3):141-147,160
把“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放在一个全球化的态势中考察和考量就会发现,原来它很适合打造和建造一个“第三级港口城市”.这是一个崭新的学术概念和理念,但即将成为政界和学界追逐的一个目标.人类海洋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地中海阶段、北部大西洋阶段和西北太平洋阶段.早就有专家预测,西北太平洋海域在21世纪主宰世界和全球.当下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巴西、南非、印度、俄罗斯和中国等五国构成的“金砖国家”.而以后它们之间的联系则主要靠新型的“第三级港口”及其城市.由此形成了“第三级港口城市”的十大主要特征:开放港、大宗港、免税港、枢纽港、公共港、城市港、新区港、有机港、智能港、文化港,等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权力观”历史概念的提出、历史背景讨论到现代领导人的“权力观” ,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陈忠 《东南学术》2004,(3):17-23
本文从哲学存在论层面反思了"规则何以可能"这个当代制度、规则理论的前提性问题.认为,规则即有序对象性存在自身,社会规则即有序社会存在自身;权力的公共化与能力本位是规则成为文明的合法性基础,社会规则转换的总体方向是以共同体理性为底蕴的不断文明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在现代诗学理论的建设上具有筚路蓝缕的意义,比较出色地完成了一门现代新诗学科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中国新诗理论批评研究的最新状态.潘颂德把中国现代诗学看成是一个多元并存的互补格局,以缜密的求实态度与开阔的当代视野,对各种类型和倾向的诗学观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考察,在横向深入、纵向发展的交叉网络中,客观地展示了现代诗学的整体发展趋势,形成了现代诗学批评史的构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