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外书摘》2014,(5):34-35
畏是连动物也有的表现。畏极于是害怕,怕极于是恐惧。畏之表现,不敢轻易冒犯耳。此点在动物界,比在人类社会更加司空见惯。因所谓动物界,乃杂类同属。而人类的社会,毕竞是同类共处:  相似文献   

2.
历史材料解析题融阅读、辨析、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规律为一体,是测试历史学科能力的“多面手”,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活、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全、答案简明扼要等特点,在高考历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少同学在平常的检测乃至高考中最怕的题型恰恰是材料解析题。他们多有望材料解析题而生畏之感:一畏读懂材料难;二畏理解题意难;三畏组织答案难。而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理解材料,是解答好材料解析题的第一步。那么怎样才能读懂、读透、理解材料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独爱的托物言志之物,如菊,梅,莲等,而伟大的诗仙李白却一生钟情于月亮。在李白的诗中,月亮是故乡,寄托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思乡之情;月亮是征夫孤寂的身影,有着无限的孤独与思念;月亮是诗人理想的寄托,充满郁郁不得志的寡欢。在诗人笔下,月之皎洁的意象不仅照亮了诗人的心魂,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  相似文献   

4.
有奖征联     
符笑汀 《老年人》2005,(4):50-50
天下山水名胜多矣,然而登山临水之际,未必人人能“情满于山”,意溢于水”。山水所蕴含的灵气,名胜所牵惹的情思,或许能予人以片时的兴会,却未必能化作文字的因缘,存留永恒的纪念。“事如春梦了无痕”,古往今来,此恨不知有多少。幸而,结文字缘于湖山风月的才人仍复不少。品读他们的山水名胜联语,感悟挹山水之状、名胜之情入联的手法,当可为师为法以出迷渡津。登临之际,往往会游目骋怀。视线———所游之目大多相似,而思路———所骋之怀则因人而异,因思想、感情、生活经历、修养乃至情绪而异,古人所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也。所以,面…  相似文献   

5.
美是自由的象征,而审美则是个体独立超越社会束缚的人性之解放,是感性的个性生命的自由之最高境界,是人的个性及创造力的全面发展。人是有自由意识的类,是一种在不断创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创造的生物,只有当他的个性存在即生物学上的存在和他的类本质即社会本质相统一?..  相似文献   

6.
征联启事     
笑汀 《老年人》2006,(4):44-44
人生际遇,大多如流水浮萍,随聚随散。真能珍惜其情其境者,当为少数钟情而敏慧的性情中人。此中情愫,往往积梗在胸,化而为块垒,必一吐而后快,于是有感遇之歌吟作焉。其为情也,或相怜相惜之情,或相知相赏之情,或相扶相助之情,不一而足;或有不足为外人道者,便假物象以寄托譬喻,因而感遇之诗词,往往呈朦胧扑朔之境态。相较而言,怀旧之作则一般直接明了得多,旧人、旧情、旧事、旧梦,娓娓托出,无绕月之云,无笼花之雾。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感遇怀旧诗词,如春水繁星,弥漫于文坛的天地。宦海浮沉,江湖飘泊,红尘奔赴,世间百态,人生诸境,都在作者的一感一…  相似文献   

7.
李光洙被称为"打开韩国近代文学之路"的作家,他在韩国文坛的影响力非常之大。作为近代开化思想的启蒙主义者,谈及李光洙便会想起关于"情"的主题,李光洙文学的出发点和核心皆是"情",但后期他从对"情"的呼吁转变为对理想的"情"的追求,脱离了民族危亡和现实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佳作选登     
胡静怡 《老年人》2006,(3):47-47
古往今来,颂寿联语比比皆是,诸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蟠桃献寿,海屋添筹”;“芝兰满室,松柏长青”等,都是表达对寿星的美好祝愿,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不过,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文化素养与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总希望换一换新的口味,品读一些别具一格、独特创新的作品,这就给当代楹联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寿联要出新,首要在贴切,即须切人切事,切地切时。倘颂甲寿之联又同时能颂乙之寿,便会毫无特色可言。一副上佳的寿联,必定深深地打上寿者的烙印,只能寿此而不可寿彼。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合寿马寅初六十华诞联即为范例:…  相似文献   

9.
与君行     
正梅开君,初听赞梅,实则人名,寓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开首之意。君年三十有五,个子不高,平日言微声轻、动作略缓,言行谦逊、温和有礼,行在闹市,若无一顶光照童山濯濯,则会被忽视其相貌而被人相忘于人海,自言取削发明志激励之由,实则上海交大期满后去独闯南方,作息节奏加快,以省去剪发时间而自嘲,怎奈一剪下去延续10余年的发型,成就名片上"和尚"之调侃。君无媚世之态,独钟诗词,善韵律,尤以清朝情挚浓烈的诗人纳兰容若为己挚爱,随以"纳兰公子"的网名自娱,发表文童,兴诗做赋,并常常会琴棋书画各类友人于茶楼酒肆,与吾认  相似文献   

10.
再等三天     
1492年9月9日,哥伦布率领他的船队开始了他们伟大而艰险的航程。一个月后,船队仍然行进在茫茫的大海之中,一丝陆地的影踪都看不见。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随着船队距家乡的距离越来越远,一种孤寂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在船上蔓延开来,船员们的不安与躁动一天比一天强烈,他们甚至叫喊着要求哥伦布返航。望着茫茫的大海,哥伦布也  相似文献   

11.
法律的本质要求就是限制人性之恶,保护人性之善,因此人性化应该体现在法律之中。法律在体现其人性化的同时应以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为最根本的前提,法律与人性的有效结合应在良好的社会风气,较高的公民素质基础之上。法律的人性基础应该是道德性。  相似文献   

12.
《述酒》向来是陶诗中晦涩难解的一首,关于它的解读,历代以来注疏甚丰,歧解层出.而陶渊明"好读书",《周易》也是他研读的经典之一,从他的思想和一些诗文可以看出,他对《周易》是十分熟悉的,能融汇易学之道以明其志,也能借卦名卦辞以抒其情.由此观之,《述酒》之中暗含《周易》之学问也并非毫无可能,以《易》明诗或许可行.本文将在阐...  相似文献   

13.
邱媛 《职业》2013,(23):188-190
在一个作家的文字里,我们总能读出浓厚的故乡情结:故乡的人文地理、山川景物、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之中;而常年漂泊在外、远离故乡的作家常常在作品中抒写自己的思乡之心和眷恋之情。他们虽然受到异邦文化的影响,却一直追求民族特色,在精神上回归家园。故乡的记忆更多是来自作家童年和少年的记忆,童年的生活和记忆会形成作家的精神模子,为他们的思想打下基础,终身伴随着他们。  相似文献   

14.
亲爱的蜜:有人认为恋爱和婚姻关系应该建立在完全的互相了解和无阻的沟通之上,有人则信奉好的关系是知其善者而从之,有合拍的地方即可,旁枝末节无须过问。一边是相亲时恨不得把对方祖宗三代都查个遍,一边是"秘密让女人更美丽"的有所保留。交往中的双方如何把握隐私和秘密的尺度,编辑让我对此说点什么。好吧,其实秘密  相似文献   

15.
何鹏 《现代交际》2006,(3):52-52
成龙主演的《神话》正在热映之中,吸引观众的除了剧中男女主角超越时空的恋爱故事与神奇经历而外,这个颇为大气而引人遐思的片名也功不可没。一提起“神话”,我们的脑。中往往浮现出一系列瑰奇壮丽的意象,这一词汇所具有的令人神往的性质显然是毋庸置疑的。但另一方面,它所显示出的遥不可及乃至虚无缥缈又往往令人们在它面前望洋兴叹,尽显沮丧之态。  相似文献   

16.
《公关世界》2015,(4):2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剧组全体演职员和新闻界、企业界的各位朋友: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电影《少年杨靖宇》的开机仪式,在爷爷诞辰11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家乡的各级领导、影视界的专家、艺术家以及家乡父老乡亲们在今年清明节期间以这种方式表达对我爷爷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寄托后人的哀思,用他的爱国主义和革命  相似文献   

17.
林孝明 《职业》2008,(15):113-114
当前,多数中职业学生是应试教育中的失败者,对学习普遍抱有厌倦心理,尤其是对数学这类抽象、枯燥的学科,学生更是"畏"而远之.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或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转变中职生对数学的厌学情绪,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相似文献   

18.
在山水画中,山因水而巍峨,水因山而秀美。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自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沉浸在这山水所带来的无限乐趣中,他们或高歌颂扬,或以诗抒情,或作画达意,为的就是要将这山水的精妙定格下来,山水画也成为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在厚重的山水画中,山势岿然,屹立不动。其沉雄不以色相媚人,美在它的笔墨,美在它的意境。笔墨酣畅之中细节兼顾,皴擦点染,其"质"无不精妙,其"势"气势雄壮,层峦叠嶂,其"气"意境高远,让人观之,心生感慨和向往之情。  相似文献   

19.
幸福的家庭从来都不是相似的。从古老而奇特的摩梭人家庭,到现代越来越花样繁多的家庭形式,幸福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家,可大可小。五代同堂者有之,无儿无女同居数载不领证者有之,如故事中亲上加亲者有之,无血缘关系相互依偎者亦有之。家是否具有家的意义,不一定在乎大小,不一定在乎形式,而在乎居住者对它的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20.
李贽的"童心"禅,以佛学为根砥;在佛学之中,又以禅学为路径。他不仅将佛教的出离生死的宗教诉求视为学问之归旨,更将儒、道两教也一概纳入此中。而在方法论上,则将禅学的直心而动,作用即性等特点,从丛林禅院推及俗世人间,欲建立一囊括三教的"童心"禅。此"童心"不仅在于真性真情,而更以其禅学之"真空"为渊源。或以为李贽是单纯在学术思想的层面,来借用禅学的思维方式,则对他思想中的宗教性质太过忽视,也不能理解其学说何以如此炽烈、决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