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凉州籍诗人李益,其边塞诗在中唐独具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着极高的地位。考察李益的边塞诗会发现,他的诗歌极富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声律上极为讲究,诗句跌宕起伏、抑扬流转,具有很强的音乐效果和音乐美感;善于在其边塞诗中运用大量的少数民族乐器(曲),以曲调悲凉的边地音乐为触媒,表现作者特殊的生活感受;善于将富有边塞特征的各种声音、音响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幽怨凄凉的氛围;以音乐感受深入揭示人物细腻的情感变化,在音响的美感中生动地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2.
“新边塞诗”是与古代边塞诗相对应而提出的,是建国后十七年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昂扬激越的时代主旋律是其基本特征。取材广泛,风格独特,融古汇今,承上启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新边塞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类型在当代诗坛已稳步立足。  相似文献   

3.
岑参以其气势雄伟瑰丽辉煌的边塞诗在唐朝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岑参的边塞诗塑造了边关将士的群体英雄形象,描绘了壮美的边塞风物民情,表现了包括诗人在内的戍边军民建功报国的壮烈志向和宏伟抱负,蕴含着奇情妙想深邃旷远的壮阔意境。岑参的边塞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对后世的边塞诗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唐朝文化审美情趣向壮美方向转化也有相当的影响。本文力图研讨岑参边塞诗的思想价值,其边塞诗表现出的边塞生活融合之美、塞外风物民情的壮阔之美、英雄主义的无畏之美和报效祖国的正义之美,有力地展示了浓郁的精神美,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4.
伯克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将崇高与美两大美学范畴严格区别开来,全面、系统、深入地阐明了两者的特点。其独创性贡献在于:从人的情欲出发,探讨了崇高感与美感的不同心理生理基础,指出它们分别源于自我保存与社会交往两种本能情感;从感觉论和经验论出发,归纳出崇高与美的对象在感性形式上的迥异特征;从诗与画在物质手段、形象表现和审美效果上的差异比较中,论述了诗表现崇高与美的特点,从而在西方关于崇高与美两个范畴的比较研究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伯克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将崇高与美两大美学范畴严格区别开来,全面、系统、深入地阐明了两者的特点。其独创性贡献在于:从人的情欲出发,探讨了崇高感与美感的不同心理生理基础,指出它们分别源于自我保存与社会交往两种本能情感;从感觉论和经验论出发,归纳出崇高与美的对象在感性形式上的迥异特征;从诗与画在物质手段、形象表现和审美效果上的差异比较中,论述了诗表现崇高与美的特点,从而在西方关于崇高与美两个范畴的比较研究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美颂传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传统.所谓美颂就是作者用诗文歌颂激动自己的神灵、君王、英雄等,中国古代美颂思想与崇高关系非常密切.学界虽有不少关于美颂的研究,但对美颂与崇高的关系研究却少有涉及.中国古代美颂文化与崇高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既能从古代大量的美颂作品中,能体会到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崇高”,又可从古人美颂祖先或者英雄时感受到“崇高感”.  相似文献   

7.
曹操诗歌蕴含着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激动的情感,并创造出阔大雄奇的意象,洋溢着高昂的格调,激荡着慷慨激昂的旋律,表现出强烈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8.
论周涛诗的崇高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诗人似乎都有一种执著的偏好,某种题材、某种主题在作品中总是得到不断地强调和复现,这就构成了他们某一时期乃至全部诗歌的基调,成为他们创作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涛,这位崛起于70~80年代之交的新疆诗人,似乎特别倾心于对“力量”的赞美。他凭借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顽强地挖掘着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专注地锻造着某种“男性精神”,并以独特的艺术传达方式形成了雄浑、犷悍、冷峻、潇洒的诗风,为我国新时期的诗歌添加了形态独具的崇高美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我们每读毛泽东诗词,便象面对着崇山峻岭,面对着大海怒涛,而对着天翻地覆,我们的心灵,会感受着一种无限的崇高美。 在美的分类中,是分优美和崇高的。优美的对象,博克说它是小巧的,光滑的,娇弱的,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的。优美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单纯平静的,轻松愉快的。崇高,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崇高的事物就是指在范围上较之和它相比的事物超出很多的事物而言,而崇高的现象是指一种较之其他和它相比的现象更要强烈得多的现象而言。”①因为崇高是这样的事物,这样的现象,所以人面对它,就感觉它是高超的,博大的,深广的,望而生畏;人要征服它,就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因此,人在面对崇高事物和征服它的过程中,就必然夹带着痛感。毛泽东诗词给人突出的审美感受,正是这样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阐释毛泽东诗词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生动描写,剖析毛泽东诗词所出的光辉思想,从而说明崇高之美是毛泽东诗词最突出、最鲜明的美好风格。  相似文献   

11.
牛汉是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痛楚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人生感悟,以大量表现历史的血泪、生命的痛楚、灵魂的抗争的诗篇而蜚声中国诗坛,在广大读者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被人们誉为"汗血诗人".  相似文献   

12.
论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刘玉贤我们每读毛泽东诗词,便象面对着崇山峻岭,面对着大海怒涛,面对着天翻地覆,我们的心灵,便感受着一种无限的崇高美。在美的分类中,是分优美和崇高的。优美的对象,博克说它是小巧的,光滑的,娇弱的,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的。优美给人的审美感...  相似文献   

13.
当朗吉弩斯于公元213年,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之帕尔米拉城诞生的时候,屈原已早他五个多世纪出生在中国的雄楚之邦。他以“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受宠于楚怀王,并出任左徒之职。朗吉弩斯也以其天才、雄辩,担任过帕尔米拉摄政王吉诺比娅的谏议大臣,并曾鼓动雄心勃勃的吉诺比娅,使民族主义的热情在帕尔米拉高涨起来。但是,很快就遭到愤怒的罗马皇帝的残酷镇压,吉诺比娅和  相似文献   

14.
崇高既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又是一个美学范畴。它是一种体现着一定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大真”、“大善”,它以客观存在的“强有力”与“不同凡响”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从而独具“非常”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审美范畴是不同类型审美现象的主观反映,对人类的审美对象按其不同的审美特征及其给予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来划分,就形成审美对象的基本类型。其中,崇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无论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中都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给审美主体造成不同的审美感受。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中潜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体育崇高美以其神圣性和庄严性构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6.
“崇高”与“雄浑”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西文学和文论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论的有关可选概念与西方传统的“崇高”范畴相比较的适切性问题,并强调“雄浑”在中国文论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作者也借此提示这种比较的意义:它作为更大范围的比较研究的切入点,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西文化总体语境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岑参边塞诗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参(约715—770),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书记,后又随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到过安西、武威等地,两次出,往来于北庭(今新疆哈密)与轮台(今新疆米泉)间,在边塞先后度过了五、六个年头。边塞的战事,边塞的自然风光,进入到了他这一期间的诗作中。这部分被后人称作边塞诗的,约60首,它们在收集于《岑嘉州诗集》的360首中尽管仅占六分之一,却是岑诗的最为珍贵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新边塞诗的创作者多为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6)迁居新疆的外乡人,以垦荒劳动为核心的在地体验塑造了他们的地方认同,这也就是新边塞诗在地性的发生。20世纪80年代初,进军主流诗坛的压力迫使诗人发掘边地的“中心感”,于在地性和全国性之间求取平衡。同时,他们对新疆的在地认同中潜藏着对故乡的怀想,在诗歌中表现为故乡—异乡的复调。新边塞诗在地性所内含的双重矛盾,映现了新中国一代进疆知识分子主体性建构的精神履痕。  相似文献   

19.
将"反崇高"认定为第三代诗歌的主要特征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在第三代诗人以冷抒情的笔调对世俗生活的描写和他们极具个性化的生命意识里,同样包含有他们对历史、现实、人性深刻的思考,仍然洋溢着忧患意识与拯救意识相交织的崇高。这种崇高包孕在壮美图景的描绘、"凡俗"生活的展示、神性写作的坚守中,体现在对刚毅人格的阐扬、对不幸生命的悲悯、对永恒精神的仰望。  相似文献   

20.
崇高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无论是在自然界、社会生活还是艺术中,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和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客体的艰难搏击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和宽广胸怀。许浑是晚唐时期的主要诗人之一,与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一起被称为"晚唐铮铮者",其诗歌在当时尤为杜牧、韦庄所推崇,陆游也称之为"晚唐之杰作",其诗歌饱含着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并创造出雄浑浩大的崇高意象,洋溢着激昂慷慨的旋律,表现出了强烈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