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贺与波德莱尔在人生经历上有着相似性,特殊的时代跟经历造就了其特殊的诗人敏感,他们都在不懈地寻求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矛盾的解决方式,都思考了精神痛苦的种种原因,并以多种主题在诗歌中发泄出来。两者在诗歌的爱情主题、死亡主题、时间主题及忧郁主题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趋同性,在诗歌创作手法上也表现出某种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死亡"是海子诗歌中一个很重要的主体,海子在诗歌中讲述死亡,就像讲述一切语不惊人的故事;海子甚至在诗歌中表现出他对死亡意识的迷恋,表现出一切带有浪漫主义冲动的诗人的共同特点。海子就是这么一个残酷的诗人,我们总能在他的诗歌中寻找到他生命的轨迹。海子的诗歌与他的生命同体。  相似文献   

3.
李金发诗歌借用西方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书写诗人对异域生存的理解.在异域,李金发时时感到自己是一个无根的异乡人,从而在现实中自贬身份、自抑情感,在诗学策略上,则以沉郁为情感底色,并撷取大量"丑恶"的意象来表现.这就是李金发诗歌所体现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审美体验出发,论述了李金发对法国象征主义接受的情形,认为李金发在法国用汉语创作象征主义诗歌,构成异质文化的多重变奏和多元整合。李金发诗歌从表现主题、审美方式到语言形式等皆师承波德莱尔和魏尔伦,但东方因子如血脉衍生,“调和中西”成为他的自觉追求,李金发在对象征主义选择的过程中完成对象征主义的变异和转化。  相似文献   

5.
鉴于李金发最主要的三部诗集于1920年至1924年在巴黎和柏林创作完成,因此与其研究李金发与他同时代中国诗人的互动关系,还不如将他的诗作置于欧洲现代主义诗歌与现代性思潮的语境中予以考察。在波德莱尔所开创的反启蒙与反田园的现代主义诗学影响下,李金发诗作中出现了一种强烈的力比多能量的经济危机,具现为身体的器官正处于一种退化、腐坏与堕落的残缺状态,进而造成了意志缺乏、衰弱、怠惰与倦滞的萎靡颓废精神世界,由此便创生出一种黑暗、嗜睡、寒冷、潮湿与泥泞的反照亮/启迪叙述。这种新叙述转向了现代性的反面美学空间,在波德莱尔式的洞穴或深渊中,发掘现代生活中被压抑的恶魔激情、梦境与神秘的英雄意志,旨在对宏大启蒙叙述与现代性进步神话提出质疑与批判。  相似文献   

6.
艾青对世界现代文化的亲密接触始于他的留法生活.他不仅在精神生活上深受波德莱尔、梵高等法国现代主义诗人和艺术家的影响,他的早期诗歌无论是创作主题还是表现技巧也都与法国现代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戴望舒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领袖,强调新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达这种情绪的形式”,主张写“纯诗”,统摄在他诗歌中忧郁感伤的情怀,是诗人通过对自我灵魂的本真思考得到全面的展示;诗人灵魂与自然意象的融合,既表现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密切联系,又深印着传统文化的心理情结。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别开生面的艺术尝试,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择取了现代性所带来的颓废的审美情调,具体表现在对于生存/死亡、爱情/忧郁、自然/生命的审美意象上,呈现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姿态.  相似文献   

9.
习惯上,人们把波德莱尔说成是一个“审丑”的诗人。因为在他的笔下,我们太多地看到了诸如那已失去艳丽和芳香的春天(《虚无的滋味》),比极地还要凄冷荒芜的国度(《来自深处的呼喊》),以及腐尸、蛆虫、吸血鬼和无情地噬咬着人类心灵的时间(《大敌》)等这样丑恶的形象。人们又把波德莱尔理解为一个“忧郁”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是“颓废”的诗人!)因为在他的诗中,我们也太多地感受到了他从自己忧郁的理想出发,在痛苦中向上帝哀告以求挣脱虚无,及至企图借酒精来麻醉心灵,但都无法销万古悲愁,最终只得走向死亡的心路历程。 的确,在《恶之花》中,诗人曾这样痛苦地向世人宣告:  相似文献   

10.
李贺和波德莱尔是生于不同国度且时间跨度近千年的两位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某些共同的趋向,但又同中有异。通过三个方面的比较得出结论,认为:在主题上,李贺表现出苦闷情怀,波德莱尔展示出忧郁主题;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李贺主要是集体式象征,而波德莱尔则单一象征和集体象征并用;在美学风格上,二人都以非美为美,但李贺以诡艳为美,波德莱尔以丑恶为美。这些异同既源于文学观念自身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与诗人独特的气质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有着密切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