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的一元化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核心。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仍然明显,是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措施导致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并长期存在。数十年来,中国实施的一系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农业和非农业政策措施,在某些方面或总体上存在着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土地节约型和劳动力使用型技术的开发与扩散、非农业部门就业的迅速增长、行政性负担的减少和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及大量教育资源的投入,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经济一元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发展及演化的历史进程,对于传统的工业化战略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本文认为,伴随农业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业部门应当出现人均收入水平和剩余产品率的提高,这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前提。以往的工业化战略破坏了农业的发展,导致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加强,背离了经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以倾斜政策主动建立东部与中西部的二元结构,形成要素流动落差和经济势能,对启动我国经济增长“列车”、迅速增强国力具有重要意义,并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旧二元-新二元- 新一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目前的区域二元结构只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最终要实现在更高生产力水平上的“一元化”。提出了政府在现代化四个阶段确定不同调控目标、建立“次区域二元经济”结构以加快落后地区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于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计算了1978年到2004年我国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二元对比系数,发现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先减弱,经过一个波动阶段后出现逆转,经济结构的二元性逐步增强。通过分析形成二元经济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提高农业效率是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基础;应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吸纳”和“外部流动”相结合;应减少制度性障碍,为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提供制度保证;应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向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应培育地方的发展极,增加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纳的“拉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正处于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至关重要,根据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和各地实际情况,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可以分别采取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城市化和发展城镇群的战略措施,调整城乡社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村经济状况 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特征是二元经济结构。要确定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使农村经济结构与现代化城市的经济结构相适应,不能不从这点出发,认清国情,变革这种二元结构。 1.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由来与实质 本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殖民者在我国少数沿海城市开办工厂企业,建立起以近代工业为代表的先进产业部门以来,我国逐步由一个完全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社会:  相似文献   

7.
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劳动力转移在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7—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论证农业现代化、劳动力转移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并检验劳动力转移在农业现代化对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劳动力转移均能显著促进二元经济结构优化,其中农业现代化既可以直接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也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直接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而非粮食主产区的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进一步挖掘劳动力转移潜力,是二元经济发展阶段有效缓解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城乡统筹: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结果。我国的二元结构表现为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的“双二元结构”特征 ,造成了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工业与农业的对立 ,使得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为此笔者认为 ,当前应在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中 ,尽快实现从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换。 (1)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机制。 (2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3)构建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 (4 )改革农村税费制度 ,减轻农民负担 ,给农民平等发展的机会。 (5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9.
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最基本特征,其本质是城市现代工业与农村传统农业的对立运动。中国现代工业的建立与发展是经济二元结构形成、演化的主线。解放前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具有买办性、殖民性和官僚资本性。解放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由于长时期片面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倾斜方针,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改革十年来,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崛起,使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化出现了可喜转机,但路途仍很艰难。当前中央关于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说要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两个转变,一个是经济结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个是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却陷入了现行土地制度运行的困境。因此,必须把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农民收入增长作为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原则,实现土地资产的增值和效率化的配置,使农业发展、城市工业发展与剩余劳动力的消除构成经济发展中互为促进自我维持的过程,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主要因素。该文阐述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由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社会影响以及城乡二元社会的自我协调,并认为我国只有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才能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为一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转换.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二元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只有推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才能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入世”给中国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1)“入世”可以使我国获得世界上最广泛的最惠国待遇,用WTO统一规则处理同世界各国的贸易争端,并有效地参与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享受WTO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因而“入世”会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国际经贸环境,这是“入世”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所在;(2)“人世”会促进中国外经贸的大发展,并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就业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活力的增强,同时也应看到“入世”使体制加速转型的压力、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及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大,但总体上讲,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利大于弊,对各产业的影响喜忧参半;(3)“入世”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立即全面开放市场.  相似文献   

14.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出现了三个有决定意义的变化,一是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的崛起;三是农村劳动力的大流动。但这三种发展模式由于知识的瓶颈的柬在新世纪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在减弱。实现农村经济知识化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突破瓶颈约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农村经济知识化是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只有推进二元结构的彻底转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加速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只有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才是合理的。根据对我国当前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分析 ,我国的产业结构政策应是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积极推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消除、转化不可实现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7.
二元结构的市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的关于二元结构研究,未从市场角度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本文分析了二元性市场结构的基本内涵及其衡量;阐明了我国二元性市场结构的成因,并提出了消除我国二元性市场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制度变迁与“三农”难题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三农"难题的生成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迟滞与政府政策行为偏好密切相关.传统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导致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滞后,引发了政府农村制度供给的严重短缺,加剧了农业比较利益的低下和流失;政府政策行为偏好表现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偏向,城乡社会运行中的城市偏向,国民待遇中的市民偏向.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中国最优金融结构的演化路径,构建新古典增长模型分析了最优金融结构随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演化特征。基于中国1990—2015年30个省市的数据,运用面板分位数技术,分析了金融结构缺口对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边际效应的演化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经济成长进程中银行和股票市场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的相对演化。研究结果显示:金融结构缺口与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皆呈负相关关系,表明最优金融结构存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银行的经济增长效应逐渐下降,而股票市场的经济增长效应逐渐上升,表明中国最优金融结构应向市场主导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农"问题,既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是城乡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农村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理指导农村城市化进程,化解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城市化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