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谈《驼峰上的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草原》月刊对冯苓植的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展开讨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二期肠谷的文章也论及这部小说,文章说:“整个作品是一曲交织着深沉、缠绵、悲壮、真挚的爱的雄浑的交响乐”。并且对小说的主旋律加以概括:“爱就是生活,爱就是幸福,爱就是真、善、美的统一。”文章作者肯定、赞扬了这部小说,也由此提出了自己对“爱”,对文艺创作宗旨的理解。 文艺创作、文艺理论上的一些问题只有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探讨研究,才能更加明确,为了这个目的,我也就《驼峰上的爱》谈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对于冯苓植同志的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简称《驼》)区内外批评界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不仅对《驼》的得失做出了各自的评价,而且也间接地涉及到了一些文学批评方法上的问题.本文想谈谈我对这篇作品的一些看法.(一)很显然,对这部作品不同看法的焦点是在“爱”的向题上.持否定意见的同志从社会批评的角度出发,认为《驼》所宣扬的  相似文献   

3.
1990年12月号《上海文学》的扉页上,有醒目的《编者的话》。其中写道:“本期还推出安徽青年作家许辉的中篇小说《飘荡的人儿》。许辉曾在本刊发表过中篇小说《焚烧的春天》(1989.3)《夏天的公事》(1990.6),先后获得《小说选刊》、《新华文摘》转载。许辉的中篇不追求故事性,甚至也不讲究人物个性色彩的渲染,然而仍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读者,并在当前文坛上独树一帜。许辉的中篇小说在本质上是一首首富有韵味的社会诗,他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草原上新崛起的中年作家汪浙成、温小钰的创作是丰富而多方面的,近年来在全国一级或省级的文学刊物上经常散见着他们的中、短篇小说、散文或剧作,其中尤以中篇小说见长。已发表的四部中篇小说,《土壤》(载1980年《收获》第6期)、《苦夏》(载1982年《小说界》第1期)、《别了蒺藜》(载1982年《收获》第1期)和《春夜,凝视的眼睛》(载1982年《当代》第3期)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普遍注意和重视。其中《土壤》和《苦夏》两篇还分别获得了1979—1981和1982年全国中篇小说奖。本文拟就这四个中篇小说思想和技术方面的特色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发表在《读书》一九八五年第五期上的《愿将忧国泪,来演丽人行》(作者:高尔泰),《新华文摘》一九八五年第六期加以转载。这篇文章对丛维熙的中篇小说《黄河雪落静无声》提出了批评。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来宣传作者所谓  相似文献   

6.
《方尖碑》是苏联白俄罗斯作家瓦西里·贝柯夫一九七二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译文载于《世界文学》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小说获得了二九七四年苏联国家文艺奖金一等奖,并拍成电影。  相似文献   

7.
评《驼峰上的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读者也是通过形象得到启发和教育,对于一部小说来说,文学形象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文学形象又主要不外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物形象和与之有关的生活场景形象。因此说如果没有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不能正确表现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那么这部作品是很难有什么典型意义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形象实际上决定着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 《驼峰上的爱》(以下简称《驼峰》)是一部以少数民族生活为创作题材的作品,那么,《驼峰》究竟有没有能够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蒙古族牧民形象,给人以精神的感染和陶冶;又有没有正确刻画祖国北部边疆的草原,紧扣时代的脉搏,深刻反映草原的时代精神和风貌呢?本文想提出一些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中篇小说创作,和其它文学样式相比,是收获较大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还没有出现过象今天这样繁荣发展的局面。《收获》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发表了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从此以后,中篇小说的创作领域,似乎是被唤醒了的春天的土地,呈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据有关方面不尽完全的统计,一九七九年共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武克仁,在一九六二年一月五日、二月十二日、四月九日的《羊城晚报》上发表了《柳宗元被贬》、《写传》、《毒虫》(中篇小说《柳宗元》中的三章)。这是披着历史题材的外衣,恶毒地影射现实生活,宣扬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反动腐朽思想,攻击无产阶级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现特发表陈美兰同志写的《一部含有恶毒政治用意的作品》一文,对这篇毒草进行批判,以清除它在群众中造成的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 谌容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有才华的女作家之一。她以中篇小说创作见长。两年多来,她就先后发表了《永远是春天》、《人到中年》、《白雪》、《赞歌》、《真真假假》等五部中篇。本文拟就谌容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谈些看法。一凝聚着人物的血、肉、情——个性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在整个感性世界里,人是最高级的存在物;所以人的性格是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美学论文选》41—42页)谌容的中篇小说之所以具有撼人的艺术力量,一个重要原因是:她的作品总是着眼于写人的命运,人的复杂感情,人的独特鲜明的性格,人的丰富优美的内心世界——一句话,由于她的作品凝聚着人物的血、肉、情,充溢着鲜明的个性美。  相似文献   

11.
著名作家鲁彦周虽然年近古稀,但创作力仍然十分旺盛,近年来除出版长篇小说《阴阳关的阴阳梦》之外,还接连发表了《乱伦》(一九九三年《中国作家》)、《孽缘》(一九九四年《清明》)、《天问》(一九九五年《海峡》)和《迷语》(一九九六年《人民文学》)四部中篇小说,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也即将脱稿。本文拟就鲁彦周的《乱伦》、《孽缘》、《天问》和《迷沼》四个中篇作一述评。鲁彦周是一位责任感时代感十分强烈的作家,无论是他早期创作的剧本《归来》,还是他在粉碎“四人帮”后创作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以及反映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12.
《五十四号墙门》是张廷竹同志发表在《芙蓉》上的中篇小说(1983年第二期)。它通过一位从法国回来的外交官看望他婶婶的故事,描写张家几十年的风云变幻和发展,反映了我们中华儿女顽强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品德。故事虽然平凡,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与此相同命运者并非个别,因此,它是那么真实,那么可信,那么亲切,使人同小说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作家敖德斯尔的中篇小说《蓝色的阿尔善河》(载《民族文学》1982年第3期),歌颂了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牧区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英明政策,生动地反映了我区牧业战线的兴旺景象。小说在艺术上的成就是令人注目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蓝色的阿尔善河》的重要特点是正面描写了当前牧区在新的变革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人物,清晰地凸现出牧区在实行生产责任制过程中革新与守旧势力之间斗争的画面,鲜明生动地展示了一群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4.
若就张一弓同志前后发表的几个中篇进行纵向比较,总有这样的感觉:从《赵镢头的遗嘱》开始,张一弓的中篇小说逐渐失去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里令人心荡神驰的艺术魅力,越来越不耐读了。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五二年,在发表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一家代表》和《生日》之后的老舍,说过这样的话: 看到了新社会的新气象新事物,我就不能不动心了。我要歌颂这新社会的新事物,我有了向来没有的爱社会国家的热情。的确如此,老舍从《方珍珠》开始,到《茶馆》发表前为止,一连气写了七、八部话  相似文献   

16.
茅盾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始小说创作的。当时他迅速写出了《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情节连贯的中篇小说,被称为《蚀》三部曲。紧接着他又写了长篇小说《虹》和中篇小说《路》、《三人行》。本文题目中把《虹》、《路》和《三人行》称之为《蚀》的“后延”,这不仅指它们的写作时间是在《蚀》之后,而且主要指《蚀》三部曲和后来的三部小说,在主题、人物关系、情节安排和结构设置上有明显相似之处,本文对它们的比较分析即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17.
美国现代作家厄纳斯特·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下简称《雪》)发表于1936年。它描写了作家哈里和妻子在非洲山林狩猎旅行,不幸右腿受伤感染,苦闷、绝望而又懊悔地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天。《布礼》是我国当代作家王蒙1979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它写一位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的共产党员钟亦成22年来心灵上受到的磨难。两篇作品虽题材不同,且产生于不同的国家与时代,但由于他们在作品中都借鉴了现代主义的一些技巧,从而使《雪》和《布礼》形成一种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手法相互交叉渗透又各具特征的独特风格。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艺术效应的差异,对我国的文学创作吸取西方现代派手法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以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北京生活的寂寞感受为题材,写了短篇小说《鸭的喜剧》,后来收在《呐喊》中。一九五六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有注释的十卷本《鲁迅全集》,说这篇小说最初发表在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 第八卷第十二号。一九七六年同一出版社出版的由51101部队理论组注释的单行本《呐喊》,亦沿用了这条注释。其实,《鸭的喜剧》的最初发表,却要比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出版的《妇女杂志》早上几天,即在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出版的第六十九期《妇女评论》上,已经先和读者见了面。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本刊编辑部召开了作者、读者座谈会。呼和浩特地区部分学者、专家、教授和在《内蒙古社会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的作者共八十多人应邀出席了座谈会。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一致认为,自一九八○年《内蒙古社会科学》创刊以来,已刊载九十篇学术论文,达66万多字,为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发表研究成果的园地,对我区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繁荣我区社会科学,必须进一步提高《内蒙古社会科学》的质量,扩大学术刊物的影响。大家提出了以下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20.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海明威(1899-1961),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和开一代文风的语言大师。他于20年代因接连发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和《永别了,武器》(192)而誉满欧美文坛,被公认为是“迷惆的一代”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194O年,他发表反映西班牙战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标志着海明威的思想与创作上的重大转变。1952年,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的问世,使他荣获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一个在哈瓦拉近海以捕鱼为生的古巴老人。他60多岁,无儿无女,贫穷倒运,平时跟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