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方式。对于史前社会来说,经济形态实际上就是人类的食物觅取和生产方式。依照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方式,可将史前社会的经济形态划分为两大类:以获取天然或现成的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和生业的“依存型经济”,即采集和渔猎业,简称“采猎经济”;依靠技术,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和食物资源的“生产型经济”,即农业和畜牧业。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多,耕地面积的日趋减少,人类将会出现食物危机问题,食物将从何处来?不容置疑地摆在世人面前,现在世界上不少科学家正致力于人类未来食物的开发研究。资料表明,人类未来食物来源主要有4个方面:即现代化农业及畜牧业提供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 ,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是确保食物安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民食物消费的前提。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政府必须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相应调整经济政策 ,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分析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政府采取的农业、农村经济政策 ,以及对食物生产与农民食物消费行为所发挥的作用 ,为新时期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趋向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有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类型,而农耕又占据优势,它是中华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人类从狩猎者和捕鱼者变成农耕者,从“穴居而野处”的游荡生活转为定居生活,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变革.农耕经济的确立,使人类不再单靠自然赐予,而可以通过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同生物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结合来获得生活资料,从而奠定前所未有的,较为丰富、可靠的物质基石,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地球上的各个古老文明,如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以及华夏-汉族文明,都是从定居农业的基地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梳理了德国和欧盟农业政策的发展历程,概述了德国农业政策在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和农民收入相对贫困问题后,农业政策面对的新挑战以及改革的必要性,指出在多重政策目标冲突的背景下,需要系统性制定农业政策,对传统的农业政策进行全面改革是非常重要的.2020年下半年,德国作为欧盟的轮值主席国,公布了其农业政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可持续食物政策:制定综合食物政策和创造公平食物环境》,开始引领欧洲共同农业政策由以往关注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两个支柱转型为"可持续食物政策":从社会、健康、环境和动物福利四个维度综合考虑农业的外部性,然后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性政策,创造公平的"食物环境",达到促进农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目的.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必须创造公平和良好的"食物环境".这为中国系统性的农业政策改革,让农业更加"绿"起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农业结构调整需要食物消费发展做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结构调整与食物消费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我国现实的食物消费结构趋势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市场导向 ,同时近几年食物消费额增长过慢和下降又严重妨碍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当前在依据食物需求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 ,还必须从多方面努力发展食物消费  相似文献   

7.
经济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方式。对于史前社会来说,经济形态实际上就是人类的食物觅取和生产方式。依照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方式,可将史前社会的经济形态划分为两大类:以获取天然或现成的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和生业的“依存型经济”,即采集和渔猎业,简称“采猎经济”;依靠技术,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和食物资源...  相似文献   

8.
人类食物来源主要来自农产品,因此农业环境状况对农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大,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正确认识农业环境的污染状况,探寻农业环境污染来源,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就能从根本上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环境良性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1945年5月,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国民党六大)之所以通过《土地政策纲领》和《农民政策纲领》,究其原因是抗战胜利临近,农业形势严峻,国民党急于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解决所谓的内政问题。其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强化农村法西斯专制统治。其目的是壮大国民党经济、军事实力,变抗战胜利为国民党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抗战爆发后,面对落后的农业经济,中共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确立一系列战时农业改良政策,并从五个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农业改良。这不仅促进了边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而且保障了战时军需民用,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改良促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为当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一个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既有别于旧石器时代,又不同于五帝时代.旧石器时代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先民们还不可能去欣赏自然、欣赏美,创造艺术,而五帝时代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类不和谐的音符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屠杀、人牲、殉葬、贪婪、残暴、血风腥雨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于是,新石器时代艺术所表现的那种和谐乐观精神逐渐地演变为对于粗狂、狞戾之美的赞颂,对于怪异与丑陋的欣赏.  相似文献   

12.
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特征为 :出现了一些对人类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手工业部门 ;新的手工业生产的技艺与工艺被采用 ;各个手工业生产部门的规模都有所扩大 ;手工业品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手工业技艺水平在各地域呈现了明显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3.
美育有着其他教育活动替代不了的特殊作用 ,这种特殊作用是与具体实施美育的审美活动的特殊性直接相关的。审美活动的感性特征是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 ,这种特征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从人的感性生命的要求和主要精神活动的理性特征出发 ,探讨了审美活动的感性特征与人的完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类最近几个世纪所进行的现代化事业是取得辉煌成就的,但人类这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现代化努力是付出沉重代价的。现在人类已经到了必须反思自己的现代化选择,重新确定自己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的时候。现代化的弊端和灾难性后果虽不能说明后现代对人类来说是必然的,但却可以说明后现代是有价值的,可供人类选择的。从后现代的视角看,知识经济具有二重性。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人类走向后现代提供了契机和可能。知识分子包括科技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后现代,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社会的主角。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游牧与农业的分离,其中恩格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混合经济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游牧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第三,中国北方游牧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在中国北方青铜时代,人们已生活在一种依赖动物畜养而经常移动的方式中。第四,在混合经济向游牧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生态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中国北方游牧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时代),它们应当如何划分是一个重要而有趣的问题。根据本文所提出的划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准——典型材料,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至今历经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水泥时代、硅材料时代。而从新世纪开始,人类进入了纳米材料时代。文章用大量事实和充足的理由,论述了人类物质文明发展这六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大致划分的时间、以及为什么做这样划分的理由。从而使我们对于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一个明晰看法。  相似文献   

17.
杭州湾两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杭州湾两岸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显示,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两支不同考古学文化发展阶段相一致,发生阶段性变化基本与降温事件吻合;两岸新石器时代文化经历“相似——趋异——渗透——趋同”过程,它与中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杭州海湾——钱塘江河口湾——杭州至湖州古河口湾的形成演变、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逐渐增强和两岸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新石器时代是一个思考与探索的时代,人类的思维水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这三大原始崇拜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战胜自然和认识人类自身、探索宇宙奥秘和人类组织结构形式的伟大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项关于蒙古民间信仰的田野研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选择了一个民间信仰比较密集的蒙古村落--珠腊沁村,从村落的角度对多层次信仰问题提出了实证研究的结论珠腊沁村多层次信仰结构与村落民俗社会的多层次组织结构产生了紧密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是因行政社会手段巧妙设计而成的,而是从村落形成之初在习俗中自然形成并世代传承下来的,是珠腊沁村信仰民俗传承世界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人类经历了从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到新人道主义的发展历程。与此相应的是,伦理学发展也经历了从传统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到发展伦理学的不同阶段。其中,发展伦理学是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类伦理学。它从回答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在"天道"、"人道"和"物道"的关系中重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以此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根据,从而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