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今年4月19日,是父亲李铎先生90岁大寿,首都媒体约我写一篇"我眼中的父亲",我爽快地答应了。作为曾经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过8年的我,写文章虽非难事,但却迟迟没有动笔,回首往事,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连续多日都在思考着从哪里入手。我是李铎先生最小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书法艺术人生,区区几千字恐怕难以把我眼中的父亲讲  相似文献   

2.
“五·一”前夕,我父亲突然不行了。我拉着他那冰凉的双手,望着上面粗粗细细的血管和厚厚的老茧,难以克制的泪水夺眶而出……记得1967年知青下乡,我回到闽西上杭县才溪乡老家,叔叔拿着一根旧扁担,对我谈起了父亲:1913年3月,我父亲雷浩茂出生在一户贫苦的畲族农家。8岁他就成了财主家的放牛娃。12岁时,便用这根扁担挑起  相似文献   

3.
认识马老———记著名民族工作者马曜先生文/李旭有这样的诗品和人品,为学为事自然当有一番境界——说来有些怪异,马曜先生向来以研究民族学、历史学而闻名,而我认识他却是从他在解放前就出版的《茈糊精舍诗初集》开始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他的诗,那瘦硬幽深...  相似文献   

4.
钟敬文:永远的诗人文/黎子“少数民族文学就象海洋一样宽阔。”———钟敬文“我死后,墓碑上不要写民俗家,也不要写其他的头衔,只写‘诗人钟敬文’就可以了。”本世纪中国最知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他的书房中对几个与他相隔整整两代人的年轻人这样笑谈生死。其语...  相似文献   

5.
寄来的鼾声     
记得小时候,我曾十分奇怪父亲睡觉何以要那么大声地“吼”。大些,才知道那是打鼾。或许是因为我是他最小的儿子的缘故,一向严厉的父亲极喜欢我。他外出时只要不碍事,总是让我随行。久而久之,我不仅适应了父亲的鼾声,而且渐渐从那起伏变幻的鼾声里悟出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可以说,父亲的鼾声绝非一般的打呼噜,而完全是醒时心境的继续。倘若他是在愤怒或不顺遂时睡去,其鼾声必是短促而沉闷,流露出一种激烈和慷慨;倘是在考虑问题中睡去,其鼾声则显得舒缓和悠长,似在睡梦中延伸他的沉思;而当他下去检查工作风尘仆仆却欣喜而归再喝上几杯  相似文献   

6.
在印度出版的藏文《知识》月刊,1986年四、五期连载了夏格巴先生的一篇文章。该文是针对我那篇《评夏格巴<西藏政治史>中所谓“供施关系”的政治涵义》而写的。他的标题是:剔出曲解脓包之椎针。  相似文献   

7.
王加 《中国民族博览》2022,(11):1-5+10+229+218
<正>父亲的《意飘诗外——王明明古诗意画百开册页集》在筹备多年后终于即将出版,着实可喜可贺!构思这套百开册页,父亲用了十余年。先前因公职在身,很多想法仅停留在脑海中,无暇落实。他有时自嘲为“业余画家”,确实源于白天忙于公务,下班后才有时间创作。经常看父亲凌晨时分仍在画室听着古典音乐全情投入地作画,忙里偷闲地实现他脑海中的“诗情画意”,只因热爱。许多人在退休后很茫然,不知下一阶段的人生该如何充实地度过,但对于父亲而言,退休却让他得以全身心“回归”挚爱的绘画事业,终于有完整的时间使他构想多年的古诗意百开册页跃然纸上。身为他最亲近的旁观者,我能感受到他心底那鲜为人知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高考落榜后的那一天 ,我从田里爬出来 ,看见黄昏的蒙蒙烟雨中 ,我家少了往日的烟岚和鸡鸣狗吠。我疲惫地对父亲说 :“我要读书。”目不识丁的父亲坚定地回答我 :“只要是读书 ,我就是卖了房子也供你。“他拿出积攒了多日的50元钱 ,送我离开了水乡。我去了补习学校。五个月后 ,父亲提着他一夜未眠从鄱阳湖里捞来的水物 ,从凌晨5点到下午4点 ,整整走了十二个小时 ,到学校看我。我没有心思吃父亲带来的礼物 ,留给同学们一顿狼吞虎咽。父亲拉着我 ,悄悄拿出一本发黄发脆的、霉透了的书 ,说 :“你不是汉族 ,你是回族。”这是一本家谱。我第一…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北村甫教授并不是一个藏学明星,尽管冯蒸同志的《国外西藏研究概况》(北京,1979年)240页中有他一小传,但不过二百字上下,连生年、学历均无交代。因为北村先生是搞藏语的,而且是搞实用藏语学的,所以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是不会去读他用日文写的论著的。在西方,北村先生就更遭冷落了,因为一个研究藏学的西方人是很少能看懂日文的。北村先生当然不甘寂寞,他也用英文写了一些论著,才使西方人对他略有所知。今天,我们要为北村先生树碑立传,因为他从二十多岁起就从事藏语的研究,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了四十多年。  相似文献   

10.
我的父亲——“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离开我们整整三十五个年头了,三十五年来,人们一直在怀念着他。我的父亲是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一九○二年二月,他出生在河北省献县一个回族贫苦农民家里,从小受尽了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家乡组织成立了“回民义勇队”,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搏斗。一九三九年,这支队伍在党  相似文献   

11.
白至德 《回族研究》2005,(2):175-176
时间飞逝,又是那样无情!父亲白寿彝离我们远去已是5年了,他的好学生、助手和同志马寿千又于春节前归真,离我们而去。我在外公出,意外接到中央民族大学李松茂先生打来的移动电话:“至德,马寿千先生去世了!葬事已办过,当时通知电话他们打到你们家里,家里没人接……”噩耗传来,令我心碎。我没能亲自送走寿千先生,是终身遗憾。想起去年春节期间,两个姐姐与我(在京的,也只有我们姐弟3人)相约,一道去看望寿千先生。他那时身体还算可以,只是比过去消瘦了许多,行走举足困难。他看到我们,又异常地高兴,又是十分亲切!我们称他为大哥,的确他的为人处事…  相似文献   

12.
简讯     
部长怀念维吾尔族“父亲”今年4月,文化部部长王蒙托人带给他“父亲”一件阿拉伯铜壶,此事在伊宁市传为佳话。王蒙部长用维吾尔语对新疆客人毛兰艾力说:我永远怀念我的“父亲”阿不都热合满老人。“文革”期间,我被下放到伊宁市巴彦岱乡后,他老人家把我  相似文献   

13.
吴廷富 《回族研究》2006,(2):119-120
新年伊始,我应邀参加“天水市首届回族书画展”,展出260多幅书画作品,可谓盛况空前。其间在老朋友吴钰先生陪同下观看了他用小楷写的《马元章道统论》24米长卷,内容丰富深刻,书法工整俊秀,是具有穆斯林文化特色的一幅好作品。他请我写个跋,我欣然接受。回兰后,查阅了我藏书中20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先生于5月16日上午猝然故去,我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是真的。汪老前不久还去四川宜宾参加创作会,而且还写字、作画,并为我写他的一篇文章起了标题,怎么会突然就走了呢?我心情忐忑地给汪老的密友林斤澜先生打了电话,林先生说:“其实也不突然,他的肝硬化早就查出来了,这次又加上食道出血,12号住进友谊医院,本来说病情已稳定,但没想到会这么快。定于5月28日在八宝山为汪曾祺先生开追悼会。”  相似文献   

15.
亲人     
室内很静,我伏在桌上正写毕业论文,忽然,谁在外面喊道:“蔡汕蓁,信!伊犁寄来的。”我拿过信来,一行整齐的维吾尔文立即跳进我的眼睛:”巴拉姆(我的孩子)肉孜坦木牧”啊,是伊犁阿他(爸爸)寄来的!我急忙拆开读着,回忆的潮水把我又送到了那些难忘的日子……去年8月下旬,我们新疆师范学院中文系维语实习队到伊宁县红星人民公社去实习,我被分配到艾里亚尔家里。他家只有老两口子,解放前给巴依(地主)  相似文献   

16.
书法人生     
云贵横断山脉中古老的名城大理,开放了一朵璀璨的奇葩——白族青年李建标。他荣获了“三溪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的优胜奖。初中刚毕业,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建标就选好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爸爸,我要练书法。”建标闪动着大眼,望着父亲。“不要异想天开,好好读书!”父亲略带愠怒地说。“练书法也是正道嘛!”建标执拗地说。“胡说!”“啪”,建标的脸上挨了一掌。父亲的一掌,不但没有打掉建标的决心,却更坚定了他要“当个人物”的信念。余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洒满了书房,建标轻轻地放下手里的笔,深深地吸了口气,陷入了沉思。这手  相似文献   

17.
38年前, 1962年的秋季,那时我还是一个戍边军人。因为流窜在中缅边境固守在所谓“金三角”的原国民党分子,在我滇南一线频繁活动,他们虽非毒枭,但流传毒品,且非法搞武器交易。我奉命去金平加强民兵联防。   金平原是我常去的地区,那哀牢山老林的云雾,那金水河两岸鲜红的太阳花,经常会引起我的思念。啊,岩都和娜香又是多么热情好客而又勇敢机灵的民兵 !我真想念他们。屈指算来,他们的儿子怕也有三十七八岁了。   岩都家住在藤条江畔的水湾寨,因幼年丧母,父亲给他找了个后妈,使得他性情孤僻,窜山游水,成了他唯一的爱…  相似文献   

18.
解放前,在牧区广泛流行着各种形式的雇工剥削,通常被称为牧区的“雇佣关系”。对这种“雇佣关系”性质的看法,在史学界中意见还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既是雇佣劳动,当然属于资本主义性质;有的同志认为解放前牧区社会制度是落后的封建制度,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无从产生资本主义关系,因此牧区的雇佣关系不可能具备资本主义性质。我认为这种“雇佣关系”在青海牧区是一种封建工役制度,其中也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梁黎 《中国民族》2010,(9):26-33
本刊记者梁黎(以下简称“记”):刘老师您好!今年11月,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的大喜日子。甘孜州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州。对于甘孜,我最初是通过上个世纪30年代孙明经先生西康之行的摄影作品来了解的。孙明经先生的儿子孙健三先生曾经给我讲述过他父亲在西康的种种神奇经历和神秘体验,并将很多幸运保存下来的老照片给我分享。  相似文献   

20.
提笔为马学良先生作传,祝贺他八十大寿,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顾虑我不是研究南方民族语言的,对先生的业绩怕写不好,所以,想写却又犹豫了许久。直到五·一前夕,因为一篇文章的事罗美珍研究员和我奉访马先生时,才最后定下来还是由我写,以语言大师李方桂对马学良的评价为主线,按时间顺序介绍马学良,着重阐述他的治学道路和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