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邓振军 《浙江学刊》2007,2(3):126-130
格林批判了把财产权看作个人权利的理论,主张把其理解为一种社会权利,并以此为19世纪英国社会改革辩护。他的财产权理论,把个人财产权和社会共同福利结合起来,推进了对财产权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西方私人财产权保护经历了从神圣到限制的历史演进.而俄罗斯和中国的私人所有权则呈现从否定到肯定的进程.东西方私人财产权保护的不同取向,既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较量的结果,也是市民社会与福利国家变迁的体现.历史错位的共时形态下.我国私人财产权保护应以社会本位为原则,以国家为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保护的工具,寻求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平衡,达成财产权保护的正义与公正之目标.  相似文献   

3.
现代企业制度的个人权利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从主体性上看,要么是个人,要么是政府.现代企业制度是私人企业社会化的产物,仍然是企业.独立的个人经济权利是企业权利结构的基础,也是企业独立的经济职能得以实现的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法人财产权,法人财产权的基础是出资人个人权利.现代企业效率的主导因素是企业家个人经济权利.没有个人经济权利就没有现代企业制度.我国在国有企业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要在缺乏个人经济权利基础的土壤上走出一条现代企业制度逆向演进的道路,是"前无古人"的.国有企业的主体本来就是政府部门.政府在客观上不可能、在主观上也不能放弃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一定在于政府行政制度的现代化和行政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刘东霞 《学术交流》2015,(3):115-119
积极国家理念下的政府提供了大量对相对人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福利和利益,如社会保险待遇、职业许可、补贴、特许等。这些政府福利和利益是现代社会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个人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然而,现存的法律体系对这些政府福利和利益的保护并不完善,理论支持也尚显不足。为了保护相对人对政府福利的权益,弥补有关政府福利保护在理论和法律救济途径上的不足,行政法上可以引入"新财产"的概念。同时,尝试归纳出中国行政法上新财产的类型,通过类型明确法律应该保护的新财产范围。在不同类型的新财产之间发生价值冲突时,类型分型能够从立法政策学的角度提供指引,有利于维持政府福利水平的可持续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管理机构 英国对社会福利的分工是由中央政府主管社会安全与国民健康服务,地方政府负责管理个人的社会服务。其中,个人的社会服务是指协助老年人、身心障碍者、儿童、青少年及家庭的福利服务,所以儿童福利服务系由地方政府负责推动。  相似文献   

6.
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服务发展趋势政府购买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福利国家产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本世纪三十年代期间。当时,政府为应对伴随高速发展的自由市场经济和急剧的工业变革而出现的社会需求,如贫困、疾病和失业等,纷纷出台各种社会保障和税收政策,开始承担起了为社会成员提供福利的责任。40-50年代,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盛行和二战后的经济繁荣使政府的福利角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范围和力度也随之加强,社会保障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共福利开支大幅上升。到60-7O年代,西方福利国家进入成熟期,其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内容几乎覆盖了所有个人和…  相似文献   

7.
陈星  彭华民 《社会工作》2024,(1):101-129+164-165
本文采用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SSP)1996年、2006年、2016年政府责任主题调查数据,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东亚福利体制下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公众对政府福利责任的态度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三个国家和地区公众在1996年、2006年、2016年期间对政府福利责任态度发生较大变化,1996年日本公众对政府社会性福利责任认同态度较高;2006年韩国公众对政府经济性福利责任认同态度得分最高,中国台湾省的社会性福利态度得分最高;2016年中国台湾省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福利责任认同态度得分均最高。三次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福利态度变化较大,其次为韩国,中国台湾省变化最小。研究进一步发现同一福利体制下公众福利态度的差异化特征受时间、国家和地区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福利态度国别地区比较研究说明东亚福利体制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并存。本文丰富并发展了东亚福利体制理论,具有基于本土福利态度发展政策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探求》2017,(2)
《政府论》中"Property"不仅仅是指物质财产权,而是"所有物权",即人的生命权、自由权、物质财产权三者结合体。所有物权是人类天赋的自然结晶,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保护所有物权是组成政府的主要目的。洛克通过劳动价值说,证明了物质财产权是基于人的生存权、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从而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性。物质财产的合理性,始终以人为中心,以人的自然权利为出发点。保护所有物权是人权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财产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权利概念,传统的私有财产权强调的是个人对物质财富的控制权。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财产权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私有财产权经历了从“不得侵犯”的绝对保护到为社会公益而相对限制的过程,这一变化在各国宪法及其相关文件中都有所体现。对私有财产权的限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财产权的社会义务理论强调私有财产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受到限制,主要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同时国家对私有财产权的限制要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能突破社会公益的标准。各国宪法对私有财产权限制的相关规范中,包含了几个共同要素,即对私有财产权限制的目的要素、根据要素以及正当性要素。财产权的概念又涉及个人权利及社会责任这两个要素,从个人权利保护的角度看,要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防止国家权力对私人财产权的不当侵害与干涉。从社会责任角度看,对财产权的保护不是绝对的,财产权也负有社会责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其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10.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美国福利国家目前遇到了极大的困境。美国的社会计划和关于福利国家的概念都陷入了困难,甚至连那些支持实现福利国家的目标的人也感到需要加以改革,而那些持严厉态度的人则提出应该取消或大幅度削减福利开支。1977年美国公共社会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百分比从1976年的20.4%降到19.7%,这是十多年来的第一次。美国福利国家从1950年到1977年有了很大发展。1950年,各级政府的公共社会福利支出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