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二次革命重新启动了现代化进程,拓展了现代化内涵,找到了现代化的新道路;第二次革命为现代化清除了思想障碍。提供了体制保证和外部条件;而现代化则是第二次革命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而进入到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作为现代化水平较低的省份,河南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必须瞄准世界现代化的前沿水平,实现发展模式的战略转移;必须坚持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一起抓,把人力知识化、新型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和政治民主化作为重点,走出新型的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借鉴反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针对我国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 ,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我国的新公共管理实际上面临着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双重挑战 ,新公共管理理论必须对新公共管理的目标定位、路径选择和资源整合等公共管理变革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现代化相关理论和现代化基本概念出发 ,对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与科教兴市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分析 ,并对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进行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生态化的第二次现代化趋势。中国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现代化还没有完成,又面临着第二次现代化的挑战,因而必须选择“综合现代化”的道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战略,已经超越了传统现代化的模式,在对第二次现代化的主动适应中体现了新的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6.
姚伟 《学术论坛》2001,(4):10-13
从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历史进程和未来的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文明进程依次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等四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等四个阶段。在18~21世纪期间,广义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从农业时代和农业文明向工业时代和工业文明的转变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和工业文明向知识时代和知识文明的转变是第二次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实质上已经开始了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这个过程在经历了第一代领导人的初步探索和第二代领导人的初步发展两个阶段后,以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为标志,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大发展阶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共产党,就要认真总结和遵循共产党自身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做到与现代社会的总的价值取向相吻合,从党建理论、党员队伍素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内运行机制等方面实现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社区党建与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中国共产党必须实现自身现代化。当前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强化,正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现代化进程及其所导致的新问题的必然应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的研究状况作了简要综述,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艰难历程中领导地位的确立及其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群体现代化意识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并针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面向新世纪,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里涉及到一个党的优势与党的现代化问题。“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讲的是党的优势,“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讲的是党的现代化进程。立足于党的优势与党的现代化的互动,是21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独具特色的宏观战略选择。党的现代…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翘首企盼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开始便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共几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坚持探索,努力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现在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中国人民也就不可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3.
高放 《社会科学》2001,1(6):2-8
正当全国各民族人民意气风发大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并且积极对应全球化浪潮之际 ,迎来了中国共产党 80周年大庆。借此机会追根溯源 ,探讨中共与现代化、全球化的关系 ,我想这是很有意义的宏观方面的重大问题。一、资本主义现代化、全球化的历史作用与严重弊病80年代最流行的词汇是“现代化” ,90年代又增加了“全球化”。究竟“现代化”“全球化”的涵义是什么 ?两者是什么关系呢 ?“现代化”与“全球化”都是上个世纪从西方文字中翻译为中文的现代汉语词汇。它们都起源于英国或美国 ,随后才推广到东方 ,并且波及中国。“现代化”作为动…  相似文献   

14.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梦的提出,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吹响了新号角。为更好地完成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党必须要充分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持续有效地开展党内的反腐治理,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为不断实现自身建设和治理的现代化"铸魂"、"强体"、"增用"。这样方可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铸造更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实现中国梦才能有各项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必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执政理念隐含在政党的执政活动之中,并通过各种执政活动回答"为谁执政"、"怎样执政"和"长期执政"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目的(为谁执政)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手段(怎样执政)的运行结果;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所谓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为前提,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以实现自身民族、国家的解放或发展为自觉使命,以推进世界大同、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使命,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的一种政党类型。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型政党,具有六大主要特点:对伟大使命的明确认知与自觉担当,对历史规律的理论探求与实践遵循,对指导思想的极度重视与发展创新,对人民群众的价值承诺与伦理关切,对集中统一的制度要求与组织建构,对党性修养的高度强调与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17.
中共二大首次通过决议案间接承认了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首次明确阐释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思想,同时奠定了早期党偏重于强调集中和纪律的组织原则基调。当时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基本思想之所以存在对党内民主重视不够的缺陷,主要是因为早期中共党人对列宁建党学说的理解还不深入以及共产国际和俄共(布)的影响,加上当时中共所处的生存环境非常严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与重大突发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历经了许多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正是在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挑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获得了相应的进步,表现在:重大突发事件的非常状态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特殊品格;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观念的不断变迁;重大突发事件提供的特殊舞台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毛泽东的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作了理论上的铺垫,邓小平的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江泽民的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来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是"一个本质"、"三个基本点"、"五个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点;"五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五个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鲜明特点是:辩证发展性品格、时代性品格、与时俱进性品格、发展为民性品格.树立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系统论等方法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黎族人民才能翻身作主人 ,得到彻底解放 ;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黎族社会才能摆脱贫困落后 ,走上繁荣和飞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