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
C.S.路易斯所创作的奇幻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纳尼亚传奇》风靡全世界。作为一个一生都在宣扬基督教思想的平教徒,他在这部作品里深深地渗入了其基督教思想。本文通过对书中与《圣经》相对应的八个孩童主人公的分析,试图认清作者寄予在这部作品中的基督教思想。    相似文献   

3.
爱默生文学《圣经》中“自我、诗人和哲理”暗合了《圣经》中耶稣“神、神迹和神谕”三大主题。《圣经》千百年积淀的主题塑造了爱默生的文学和思想,既从无意识的层面给他烙下了《圣经》的印记,又从文化意识层面赋予他文学创作中无穷的灵感。对于常常被诟为缺乏系统性的爱默生思想,可以从《圣经》主题角度概括:“自我、诗人和哲理”是其思想体系中一个相对稳定的三元结构,是贯穿爱默生文学的“罗格斯”。  相似文献   

4.
阳玛诺神父于1636年完成了十四卷著作《圣经直解》,该书翻译了《新约·四福音书》26.5%内容,是现存最早、篇幅最大的汉语《圣经》,并对后世汉语《圣经》产生了非常大影响。对此书中虚词尤其是助词使用情况的统计、举例、分析,与“白徐”《圣经》和《古新圣经》对比,以及意义相同(近)书面语与口语使用情况比较,探究了《圣经直解》在翻译中选词、用语的重文言特色。  相似文献   

5.
约翰·契佛被誉为“城郊的契柯夫”.因为他的小说主题多涉及城郊社区的道德风貌。文章分析了约翰·契佛小说《游泳者》的《圣经》语言风格,并分析这种语言特征对表现小说主题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小说的语言风格创设了一种寓言的氛围,从而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深思。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开始关注《圣经》一书的文学特性,在研究《圣经》的叙述结构、文体风格、虚构特征等方面建树颇多,牢固确立了《圣经》的文学经典地位,《圣经》文学研究渐成显学。这些研究都抓住了《圣经》文学研究的根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圣经》的"文学性"做了某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圣经》的解释权一直被教会权威所把持。为了正确解释《圣经》,消除神学家的偏见,斯宾诺莎在对传统的《圣经》解释方法及各种错误观点予以严厉驳斥的基础上,依据解释自然(解释自然在于解释自然的历史)的方法,首次明确提出了“据《圣经》的历史以研究《圣经》”的普遍法则。他视该方法为解释《圣经》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同时又具体剖析了该方法的“困难与缺点”。斯宾诺莎的《圣经》诠释学理论不仅为以后科学解释和批判《圣经》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世诠释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弗莱一直因原型批评而受学界瞩目,但同时,弗莱的《圣经》批评实则也是一种《圣经》诠释,甚至是一种“《圣经》诠释学”。弗莱通过分析语言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发现《圣经》所用之修辞实质是一种基于隐喻的布道。其中,隐喻是关联词语结构与其隐喻意义的单元,布道是进行《圣经》写作与解释所用的修辞;隐喻是诠释的“先在结构”,布道是诠释的“解释”活动。由隐喻到布道的修辞诠释理路,将《圣经》的释义引入字面意义与第二位的社会文化意义双重语境之中,弗莱的“《圣经》诠释学”实则是以修辞为视角、以文本为基点进行的《圣经》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9.
罗伯特·潘·华伦的短篇小说《春寒》被解读成通过对人生经验的表现,来探寻人生真谛的故事。对文本重新解读,除了探析各形象的神话原型,解读其象征意义外,还对主人公Seth的经历重新分析,他发现在这一天中的经历类似西方《圣经》故事中从伊甸园堕入人间的情节。进而发现《春寒》所展现的现实意义:表现了童年时的纯真与不得不长大这一现实之间的冲突,表达了华伦对人类最终将成长失去纯一事实的叹息,发掘出了《春寒》一文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在他的杰作——《虹》的文学创作中,以独具一格的形式将自然生态意识和朴实而深邃的人生哲学演绎为一部世俗的《圣经》。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的宗教情结--基督教视角下的《永别了,武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揭示了人类由于战争的罪恶注定走向毁灭,而人类命运的唯一前途在于对善、真爱及和平的追求这一主题.这一主题蕴涵于"尘土"和"雨"两大意象之中,并在主人公亨利思想转变的心路历程中得到集中体现.两大意象极具<圣经>隐喻,喻示基督教"原罪论"基本教义;同时,作品的主要情节同贯穿<圣经>的善与恶冲突的主要情节相一致.这显示了海明威体认战争本质、沉思人类命运的基督教视角及其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12.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悲剧系列小说之一,具有着浓厚的悲剧意识.一个作家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直接制约着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小说<永别了,武器>,无论是主人公悲剧的人生观,忧郁的内心世界,还是其人生的经历及其对生命中孤独、失败、死亡的思索,都具有着作家海明威潜移默化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意映.  相似文献   

13.
《永别了,武器》中“迷惘一代“的精神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多取材于个人经历,反映了那一时代"迷惘一代"的精神特点。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相似文献   

14.
《天地宝卷》探颐——清代天地门教经卷的又一重要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天地宝卷》是笔者最近在民间发掘的清代天地门教的又一部重要经卷。该部经卷汇集了流传于天地门教内部的各种“经”、“赞”、“大赞”、“小赞”、“偈”、“词”八十多篇,为进一步搞清天地门教的组织传承、教义思想和道场仪式,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一书中女性的形象可以分为两大类:具有强烈支配欲的泼妇和极度顺从的小甜心。女性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总是"失声"的并被客观化为表现男性需求的标志。女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男性在情感和道德上的需要。海明威的"厌女症"情结深受家庭影响的海明威将对母亲的厌恶投射到了作品中的女性身上,他歪曲贬低丑化女性形象,过分渲染女性的危险与不祥,把女性当做死亡与痛苦,而不是当做生命和快乐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叙述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存在张力.运用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分析海明威的作品<永别了,武器>,揭示了一个不为叙述者所知的凯瑟琳一个通过扮演真诚爱人的角色而逃离真实自我的逃避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许多学者喜欢从海明威本人的传奇经历和他作品中的众多"硬汉"形象入手对其作品进行品评,甚至认为海明威是一位不尊重女性的作家,这实际上是对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的误解.从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对其<永剐了,武器>中的凯瑟琳的形象进行分析,提出这一人物是海明威笔下的现代的被理想化的现代女人.从而认为海明威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从海明威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入手,分析海明威作品中悲剧主题的来源,并以《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为例,探讨悲剧主题在其代表性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在他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充分利用了时间和空间艺术。通过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海明威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同时也增强了文学的表现力。本文通过对海明威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时空艺术分析,总结了海明威在创作中的时空观和作品中时空手法的运用,试期对海明威小说的主题达到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永别了,武器》一文中,这种从"我"到"你"或到"我们"的人称转变,至少隐含以下几种含义: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Frederic Henry)对过去思想和感情的回忆;以平民身份对军人身份的描述;对凯瑟琳·芭克莉(Catherine Barkley)的爱;对战争的愤恨。本文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经典小说的隐显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