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指明了党与社会的关系,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党,离不开和谐的党。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信教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是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古巴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重视发挥宗教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拉近了党与信教群众的距离,巩固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促进了社会和谐,其经验对我们党加强执政安全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表明了党对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进一步提升,而且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党内和谐的内涵及其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进党内和谐,并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而在新世纪新阶段突出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显然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即:这是以承认我国存在种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5.
公平正义,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内容,已经成为现阶段我们党最重要的执政理念。一个社会只有遵循公平正义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才能实现稳定有序和谐的发展。公平正义,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原则,更是社会和谐最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 中共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确定 为战略机遇期中国社会的主调。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又进一 步把"社会和谐"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起确 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把"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 任务之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和任务的提出,表明中 国共产党对新型现代化的日益自觉,表明我国的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已经开始由以控制自然资源、争夺自然资源 为中心的旧式现代性,向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新型现代性转 变。  相似文献   

7.
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逐步推进人民民主,以党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白下区通过构建以“五项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党代会常任制工作框架,有力地促进了党内和谐局面的形成,进而带来了全区社会和谐氛围的确立。白下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杨学忠的观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强调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之后,对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再次科学定位,对新形势下加强执政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长期指导意义。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科学命题,有着深刻的依据。实践这一重要思想,应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开展积极的党内斗争,同时,要努力实现社会公正,以夯实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袁明章  王珏 《金陵瞭望》2007,(22):25-26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南京供电公司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的基层单位.担负着南京地区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优质服务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更是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价值应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核。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带来社会价值变化,重视社会价值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构建和谐文化,塑造社会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社会发展,引领人和社会的前进方向,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我们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对全党提出的一个明确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证。认真落实这一要求,对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党的精神道德状况、协调利益关系状况、营造良好环境状况决定着社会精神的和谐、社会利益的和谐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唯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一再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写进基本路线中,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并把这一本质属性明确为社会和谐,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过去没有提出过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它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理念。然而,社会和谐与否关键在于社会各阶层之间是否和谐。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进行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决策性思考的基础。正确认识并把握社会阶层分化理论,我们才能积极应对社会分层中出现种种问题,并有效利用社会分层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经由社区发展”是联合国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议题。现在我们套用这个说法,提出一个新的命题:“社会和谐经由社区和谐”。其涵义是:社会和谐的概念是泛指的,而社区和谐的概念,则把“和谐”落实到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特定人群,所以后者比前者更具可操作性。如果中国社会中的每一个社区都越来越和谐了,那么整个中国社会也就越来越和谐了。  相似文献   

16.
在不和谐中求和谐,从低级的和谐走向更高级的和谐,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我们正是在解决矛盾中求和谐。人类的无限需求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公权与私权的矛盾、动力与平衡的矛盾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这些矛盾本身就是在变动着的,我们所求的和谐必然是动态的;社会和谐不是谁的恩赐,而是通过民众的斗争和权利诉求获得的,人的要求在变化,社会和谐的内涵和模式必然是变动的;和谐的中国社会,应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执政理念。这一新的执政理念的提出对于维护我们社会的长治久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包括社会管理体系内部结构的和谐,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和谐,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各区域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的和谐等几个方面。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必须真心实意地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确立党在全国各族人民中的崇高威望;必须努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管理机制,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必须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尤其要辩证地处理好市场经济发展和贫富分化的关系,让各个社会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与企业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企业作为社会物质生产的组织载体,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创造者,而且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有所作为,首先要从创建和谐企业做起,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中各种利益冲突,主动化解各种不和谐的发展因素,自觉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而这种领导核心地位决定了党内和谐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概念内涵,符合历史的、现实的和执政党自身的基本逻辑。就现阶段情况来看,还必须充分注意到党内和社会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提出实现“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国家自主性的重建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互动方面.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以来,我国由一个同一性匀质性的社会变为一个多样性异质性的社会,国家相对于社会的自主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重建国家的自主性,以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