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来 《船山学刊》2014,(1):74-77
张岱年先生从其青年时代起,便很注意对中国哲学总体的倾向、特点做出总结。他对中国哲学基本特点的总结,大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即《中国哲学大纲》著作的时代,但《大纲》的各部分提法有所区别:自序所说的基本倾向、序论所说的根本态度、结论所说的根本倾向,这些概念是相通的,但如何确定中国哲学的根本倾向,这三篇的提法有所不同;后期即1956年以后,而张先生在后期不同阶段的提法也很有不同:总起来看,张先生晚年对中国哲学基本特点的揭明,更多地从中国哲学基本观点自身来加以总结。就其中后两点来说,张先生晚年对这一类问题的分析,已经是把文化和哲学的分析结合在一起,把价值和哲学的思考结合一起,而不是纯就哲学的特色而言了。这也表明张先生的思想已经从早年注重本体论转到了注重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张岱年先生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理论来源不是单一的,"新气学"或对传统的"守望"这些概括没有全面理解这一理论。本文提出"一个桥梁,三个源头"的新概括:一个桥梁强调张申府在张岱年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引导和启迪作用,三个源头强调文化综合创新论对新唯物论精髓、西方哲学逻辑解析的方法和中国传统哲学中"活的"东西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第一,中国文化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多层次内容的体系,其中哲学思想居于主导地位,这与西方或印度宗教是中心不同。第二,在中国文化演变过程中,哪个时代比较自由,哪个时代的文化就比较发展。第三,在文化演变过程中,既要吸收外来文化,又要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立性,文化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许抗生 《河北学刊》2005,25(1):194-198
"理"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概念,产生于先秦时期,经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宋元明清时期的理学思想。张岱年十分重视对"理"概念的研究,在早期即有专门研究"理"思想的文章,在后期的著作中也多次对"理"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揭示了"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轨迹,为人们准确地把握"理"概念的多重含义、更好地认识中国哲学的特质创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论张岱年早期的新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加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岱年先生就提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必须建立新道德"的论断.新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是"理生合一"、"与群为一"、"义命合一"及"动的天人合一";新道德观的基本规范是"六达德"即"公忠、任恤、信诚、谦让、廉立、勇毅"和"六基德"即"孝亲、慈幼、勤劳、节俭、爱护公物、知耻";新道德观的最高纲领为"新三纲说...  相似文献   

6.
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岱年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三四十年代创造了中国现代新唯物论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扬方面,他开辟了与现代新儒学迥然不同的“继续王(船山)、颜(习斋)、戴(东原)未竟之绪而更加扩展”的唯物主义哲学方向;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做的独辟蹊径的探索,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不应忽略的重要一章;他是昙花一现的“解析的辩证唯物论”学派的主要理论代表,其实这派哲学亦颇适切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需要;他倡导的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和主导的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之路,代表了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新世纪中国哲学继续前行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代初期,刚刚进入“弱冠”之年的张岱年先生,以追求真理的满腔热情,在天津《大公报、世界思潮》周刊上,连续发表了十几篇哲学论文,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他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精密地论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探索辩证法的优秀传统,简明而又系统地介绍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论(即认识论)和人生哲学。从那时起到现在,五十五年过去了,张先生这些文章的基本观点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中,对张岱年先生三十年代初期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作出的贡献的研究,至今还是一个空白。我们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8.
一、论述了古希腊文化具有经世不衰的生命力;二、揭示了古希腊文化的特点既是文化卷,又是历史卷;三、古希腊文化是古代东方知识分子的群体智慧结晶,对东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磊  刘明 《兰州学刊》2005,(1):263-265
文体序列既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又制约着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风格特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体序列的特点及其文化成因,对于建构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陈连开为支持《中国民族文化大观》、《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的出版,日本国以学校法人、学习院理事津田正裕先生为团长,率团于2月20──25日专程来考察访问。这是中日友好,从政治、经济领域向文化建设领域发展的一个生动的例子。日本友人对...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文化、社会、民族之间发生强烈冲突的时代,张岱年形成了他独有的兼和哲学。兼和思想是他在传统的和谐、中庸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西方哲学的精华发展而来的。张岱年早年受到其兄张申府"三流合一"的哲学观的影响,形成"综三合一"的哲学体系,并最终形成了"工"字型的"三极哲学体系"。兼和哲学中,"兼体"概念是"兼和"价值体系中的一种本体范畴,而兼和则具有创造性、多样性、统一性。兼和理论能够普遍适用于处理社会中复杂的阶层之间以及各种宗教与哲学派别之间的矛盾。张岱年认为传统的中庸思想使人们缺乏创新的精神,必须转换为兼和的"永恒两一"对立统一的精神和价值标准。兼和理论在内涵上具有自强的进取性和厚德的包容性,而包容性是兼和价值平衡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正>张岱年先生撰写的《中国哲学大纲》,1958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再版。1996年收入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岱年全集》第2卷。全书主要分为宇宙论、人生论和致知论三个部分,共50多万字。有日文版和台湾繁体字版印行。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司马迁学术思想的主旨是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史记》不单是一部记载事实的史书,而且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思想,这是世所公认的,梁启超称之为"超史的目的".有人认为:"他是在写他的哲学","是和儒、道、墨、法诸家著作同等的系统哲学".但关于司马迁学术思想的主体倾向却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司马迁倾向于道家.班固父子说他"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桓谭说:"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  相似文献   

14.
论壮族的历史文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家信 《学术论坛》2004,(3):137-140
壮族的历史文化主要有语言自成体系、尚鬼、尚铜鼓、尚黑、贵少、稀讼狱、男少女多、爱唱歌等特点。时至今日,除了语言和贵少,其他六个方面的特点均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朝代的文化发展,不仅要看它涌现出有代表性的文人和他所作出的超过前人的贡献,同时也要看作为中华民族精华的中原文化是否在各民族和各地区比过去更加广泛传播,并越来越多的为其所掌握,是否有利于促进这些民族和地区不同程度地跨进中华民族的先进行列。就这个意义讲,有理由说金代文化的发展是史无前例的,是过去任何一个王朝以及与它相持的南宋所不能比拟的。由于金朝统治者采取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发展文化的政策,由于树立了本朝文化发展中的文派正传之宗,由于采取了有利于各族融合的措施,从而形成了金代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于中国历史的各个现实阶段里,在漫长的行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历史特点,表现了自己民族理论思维的独特格局。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总结中华民族哲学思维的发展规律,不仅涉及到我们对中国哲学的批判继承问题,而且对探索我们民族理论思维发展的方向也有裨益。今天,当我们万众一心振兴中华之时,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封建意识形态的本质,更有效地清除封建主义的遗毒,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7,(12):51-56
张岱年的哲学启蒙始于阅读罗素的著作,他高度肯定罗素哲学所提倡的逻辑分析代表了哲学的基本方法。张岱年对罗素哲学的诠释和运用是多方面的,从研究方法到哲学命题都有深刻的影响,并且在张申府"三流合一"命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哲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在方法上将现代唯物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结合起来,在内容上将现代唯物论哲学和古代哲学的优秀传统结合起来。最后,比较了金岳霖和张岱年对于罗素哲学的诠释会通,揭示其在20世纪哲学史上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人总是按照自己的信念安排自己的人生轨迹,展示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彰显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诉求。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学术研究信念及民族文化复兴信念,构成了张岱年先生人生信念的主要内容。坚定的人生信念,是张岱年先生成就自己学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张岱年先生的人生信念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当代中国学术研究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红星 《东岳论丛》2006,27(1):199-200
中国家训文化具有四个特点:在教育对象上,家训具有从贵族向平民发展的特点,体现了家族教育向平民化发展的趋势;在教育内容上,家训由从重道德到重视道德、治生并重的发展特点,体现了家族教育的社会化趋势;在表达形式上,家训具有从只言片语到成文成系统发展的特点,体现了家族教育向规范化发展的趋势;在表现形式上,家训具有从粗糙到细腻发展的特点,体现了家族教育思想渗透性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追忆张岱年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从1978年6月起做张先生的学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不可能一次全部写出来。所以,张先生去世后,我写了《张岱年先生与我的求学时代》。其中,回忆了我在念研究生和博士生期间跟张先生的个人交往,因为当学生的这一时期是我跟张先生往来最频繁的时期,也最值得回忆。1986年我出国访学,1988年返国,然后从北太平庄搬住城里,离学校渐行渐远;1989年小孩开始上学,每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