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属于文化的不同类型。 这所谓的文化类型是就文化的民族性而言的。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就其特殊性而言,既有时代性,也有民族性。资本主义文化不同于封建时代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又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这是时代性的差异。同属封建时代的文化,而不同民族之间也表现了一定的区别,这是民族性的差异。中国从秦汉至明清时代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西方中世纪文化也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是两者有显著的不同,这是民族性的表现。中国封建文化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文化,不但有民族性的差异,而且有时代性的不同。但是文化的民族性差异,只是相对的,各民族间还有一些共同性,这表现了文化的普遍本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说的东西文化问题的争论,是指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际,即大约从1915年到1925年的十年间。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东西文化问题的一次最为重要的争论。东西文化问题,就是关于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异同、长短与取舍的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封建旧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斗争。瞿秋白在当时曾经这样指出:“礼教之邦的中国遇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便彻底的动摇,万里长城早已失去威权,闭关自守也就不可能了。……然而中国的士大夫却始终不服这口气,还尽着嚷东方的精神文明,要想和西方的物质文明相对抗。这一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显然有极大的价值。”“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的争论,是晚清以来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之争的发展。晚清时代,关于东西文化问题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具体的主张。改良主义者容闳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即提出了“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思想。之后,洋务派张之洞在其所著《劝学篇》中,更明确地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亦即所谓“旧学以持身,新学以应世”,“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要求在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纲常的前提下,接纳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到了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亦曾提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口号,并做过一些“西学”的介绍工作。但是在晚清时代,新旧派的主张距离并不太远,无论洋务派或维新派的各种主张,都是在尊重“中学”的前提下兼采“西学”,表面上似乎是中西文化的调和,实质上主要是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只有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由《新青年》派指出中西两种文化的根本对立,没有折衷与附会的余地。他们竖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竭力宣扬西洋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坚决反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维护“东方精神文明”的封建顽固形派成了显明的对立。但是,在五四运动以前和五四运动以后,关于东西文化问题上的对立和争论,其性质、内容和作用是有区别和变化的。  相似文献   

3.
论封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里讨论的“封建”,是关于社会性质的研究。“社会性质”是由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生产方式(Produktionweise)的经济学意义指特殊的生产资料与特殊的劳动力的结合关系。本文试图讨论关于“封建”意义的历史发展及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我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应当是有意义的事情。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这里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供专家参考。 一、“封建”意义的历史发展 作为社会性质的“封建”,与中国古史上的“封建”一词的意义有一定的区别,这可以说是学界的共识。然而,西方的“封建…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程,指的是中华民族突破中古封建文化框架,创构以民主与科学为基本思想内核的近代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遭受到亘古未有的外来入侵,被迫纳入近代世界社会秩序,中国传统文化亦在异源异质的西方文化激烈冲击下发生巨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六组不同知识分子关于文学的看法或是文学史的勾勒,说明了现代中国文学理念多重缘起的看法以及由此所衍生的辩证意义。该观点试图重申中国文学永远不必定为一尊,其发生发展乃是诸般合力所致的见解。所谓多重其所见证的不仅是同时代不同观念间的众声喧哗与龃龉对话,同时也是不同时空语境下,东西话语、过去之我与现在之我、前驱与后学之间的借鉴、增益、证明、赓续,甚至于反叛。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所谓的全球化时代,在面临西方文学文化理论的强压之下,懂得使用什么样的话语来回应西方学界或是广义的东西方学界的不同挑战。  相似文献   

6.
王兆胜 《江汉论坛》2006,3(4):88-92
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复杂关系,一直是个难题,长期以来有两大误区:一是以西方的价值尺度为标准简单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所谓的文化激进派;二是死抱住中国传统文化不放,对西方文化采取拒斥甚至诋毁的态度,从而形成所谓的文化保守派。在此,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融合观值得重视,它强调对立中的统一和矛盾中的和谐,这对于人类文化的健全发展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史上的所谓近代化,指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发展变化的过程。论者多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文化近代化进程的起点,更进而认为若无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断无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兼论邓小平理论的本质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是文化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所谓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体现在特定民族文化类型中,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人格、国民品性、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历史积淀的个性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理论表征;所谓文化的时代性,是指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反映各民族在相同时代文化之共同要求的普遍主旨,是文化的时代趋向、世界潮流的总体概括。此二者构成文化的基本属性,共存于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民族文化形态中,不可偏废或缺,然而在近代以来的东西文化比较中,持论者往往因各自立场或学理之歧异而各有所侧重偏向,在理论上则形成了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论争。本文拟对近现代东西文化比较做一番世纪回眸,以求获取有益于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的深刻启示,彰显邓小平理论的时代性特征。 一 大规模、全方位的东西文化比较发轫于近世天朝帝国的逐步解体和欧风美雨的沛然东渐,并随着外来危机的加剧和理论自身的深化而呈现一个嬗变的流程。概言之,近代认识与学习西方经历了“始于言技,继之言政,益之以言教”三个阶段。无论是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改良派“师夷长技”的主张,还是洋务派官僚们长达三十余年的自强运动,抑或康梁戊戌维新对宪政的尝  相似文献   

9.
钱穆先生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极负盛名的大师之一,其所著《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数十种,俱为享誉中外的学术名著。钱先生治学方法具有扩散性、内聚性和时代性三个显著特点。扩散性是指治学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对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内聚性是指对各类原始文献资料的深入钻研,而时代性则指读书与著书立说时所富有的经世精神。其学术思想归宿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学术生命与中国文化生命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正> 所谓东西方文化论战,是“五四”前后,在文化战线上发生的一场规模不大的论争。开始阶段,革命民主主义者参加了论战;但在它的后期主要成了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内部的一场论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余波。现在研究这次论争,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的封建文化与西方文化,以更好地贯彻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方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作家的“进化”人格意识和思想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清思想文化领域和知识界,“觉今是而昨非”或“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成为一种普遍的、主导性的思想价值观念。这是一种肯定现在和将来(明天的“今天”)而否定过去的人格价值观和思想价值观。而这样的人格价值观和思想价值观,很显然与清末传进中国的进化论、以及进化论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时间观具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历史观和时间观主要是循环轮回的,所谓“大道周天”、“无往而不复”。“周行而不殆”等,即指此而言。近代以来,随着包括进化论在内的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人渐次接受了西方那…  相似文献   

12.
从《英轺私记》看刘锡鸿对外思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锡鸿是中国近代鲜为人知的小人物,但作为清政府派出的首任驻英副使及首任驻德公使,却有许多“特 殊”之处,正是这种特殊使其具有研究的价值。他在出国前思想封建保守。略显顽气,是儒家封建文化的捍 卫者;而在走出国门后。置身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时。其思想发生了变化。从《美轺私记》入手,从诸方 面分析考察这种变化,从而反映出历史具有时代性的特征。既而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物与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血缘是中国文化的最本质要素,它建构、锁定了以家庭为核心,以"家国一体"为主要构架的中国伦理;在承载几千年的历史使命之后,在遭遇西方文明的碰撞之时,血缘文化及其建构的中国伦理在合法性上遭受了质疑;从过去的封建小农经济到今天的大工业社会,中国伦理的失范与重建成为一代代学人所共同关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所谓"国学",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数术方技等;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1].  相似文献   

15.
过去30年中国取得的成就是由政治转轨造就的.本文讨论的主题是从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两次转轨来审视过去30年中国道路所处的历史方位,并藉此展望未来中国发展道路可能的走向.过去30年中国道路的历史方位应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来观察,而所谓"宏大",一是指整个中国的历史,二是指近代以来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国政治两次重要的转轨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70年代末,"对抗"与"和解"是两次转轨最重要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与陈独秀民族文化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德刚 《东岳论丛》2003,24(5):121-124
毛泽东和陈独秀关于文化的本质、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对封建文化的批判都有共同的认识。但是,陈独秀认定民族文化落后而极力主张用西方文化取而代之;毛泽东则认为,我们不仅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民主性的精华,继承农民革命和近代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构成民族文化,并以此成为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毛泽东和陈独秀在民族文化上的区别,除了时代的不同,最主要的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西方思想界如何看待"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润田 《河北学刊》2004,24(3):15-19
西方思想界在"中国有无哲学"这个问题上,由于的文化观、哲学观的不同,对中西文化特别是对中国文化认识的差异,历来存在着不同看法,聚讼不已.概括起来,主要有"中国有哲学论"和"中国无哲学论"两种意见.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说,应该是先有了"中国哲学"的概念、说法,并认定"中国哲学"是哲学,然后才有对"中国哲学"的质疑、否定;事实上,正因为有一些西方学者一直使用"中国哲学"的概念,认定"中国哲学"是哲学,并研究和阐释中国哲学,所以才有"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始终受到质疑"的现象发生.所谓"中国没有哲学"论,远不是西方思想界的普遍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一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能够较为全面地提供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一般特征,并真实地提示其最终命运归宿的长篇小说,当首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所谓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即指依附于中国封建大家族而存在,隶属于文化部分的一系列器物、观念和制度。它由两个层面的内容所构成,其一是处于表面的形式层面,包括大家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角色齐备的家族人物、仪式多样而又固定的各种家族活动以及为这些活动专门建造的风格有异的场院建筑。其二是处于深层的内容层面,包括与大家族生活血肉相连的家族意识、婚姻观念、封建等级制度与礼教规定。中国…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西方传教士来华最盛行的时期,特别是晚清.他们在医学、教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给数千年的中国封建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从另一方面讲,传教士来华,给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试图从传教士在华传教的历程出发,略论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代,西学东渐,中国人开始逐步学习西方,于是便有了梁漱仅先生在1921年就概括出的器物──制度──文化这条所谓“西方化”的运行轨迹[1]。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观察,很明显就可以发现,在“器物”这个区段里,学习西方所形成的洋务浪潮重点是朝着两个方向辐射,即经济上的西化和教育上的西化。清流派其主体由具有进士科举功名的一些言官构成,他们学习西方的思想意识,正代表了封建知识分子在社会大变革中更新观念的一种类型。一19世纪6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洋务运动。进入70年代以后,洋务派在原有创办的军事工业的基础上,着手经营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