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子较为完整的"正名"思想体系中含有丰富的逻辑内涵,同时在其逻辑内涵上倾注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制名原则中逻辑性与社会文化性的统一,对"三惑"的逻辑批判与政治批判的统一,"正名"思想的求真与求善功能的统一。逻辑与文化的统一体现了荀子"正名"思想的显著特点,揭示了逻辑的文化相对性。  相似文献   

2.
荀子较为完整的"正名"思想体系中含有丰富的逻辑内涵,同时在其逻辑内涵上倾注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制名原则中逻辑性与社会文化性的统一,对"三惑"的逻辑批判与政治批判的统一,"正名"思想的求真与求善功能的统一。逻辑与文化的统一体现了荀子"正名"思想的显著特点,揭示了逻辑的文化相对性。  相似文献   

3.
“杀盗非杀人也”这一命题,是墨家的光辉逻辑著作《墨辩·小取》中提出的,对这一命题人们历来争议较多。不少人受《荀子·正名篇》的影响,认为这个命题是诡辩,是“惑以用名以乱名”。也就是说这个命题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也有人认为:这一命题是墨家为了宣扬“兼爱”的政治主张,而忽略了逻辑;另外,也有不少人为这一命题作了辩解。认为《小取》中提出的这一命题是从“获事其亲,非事人也”等例,根据《小取》“以类取,以类与”的原则和“援”式合乎逻辑地推出“杀盗非杀人也”的结论的,因而认为这一命题不是诡辩。(参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中国逻辑思想史论文选》462—470页)  相似文献   

4.
荀子关于“名”之谬误思想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把所谓的“邪说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归纳为“三惑”,即“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用名以乱实”,提出破“三惑”的方法。这是荀子关于“名”的谬误思想。荀子“三惑”思想的提出,主要地是为当时的社会、政治、儒家思想服务的,而不是揭露那些违反思维规律、规则所发生的逻辑错误。  相似文献   

5.
陶东风 《河北学刊》2004,24(5):86-92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比较典型的范式,即批判理论范式、现代化理论范式与"新左派"理论范式.批判理论范式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西方的批判理论,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它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中国语境意识与具体历史意识,其大众文化批判从而流于抽象的道德批判与审美批判;现代化理论范式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而其最大特色在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社会历史转型中来认识并评价大众文化,肯定其政治意义;"新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范式同样对大众文化持激进批判态度,但是其在研究方法上更强调政治经济学批判,认为大众文化是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体现.这三种范式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劣,应该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良性的互补.  相似文献   

6.
瞿建权 《理论界》2008,(6):112-113
在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指引下,科学技术被马尔库塞他们看作意识形态,但哈贝马斯却对马尔库塞提出异议。分歧的根源在于他们对韦伯技术理性的不同态度,哈贝马斯肯定了韦伯的观点,也就走上了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改良道路。同时,这一分歧也反映了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终结。  相似文献   

7.
从《荀子》书中可以发现,荀子对《孟子》的思想、主张、观点、比喻乃至用语都有许多明显的继承、接受甚至抄袭,尽管荀子并未说明这些内容是源于《孟子》,但不难看出孟子思想和文章对荀子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在其书中又对孟子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判和抨击,甚至称其有“罪”。荀子对孟子和思孟一派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资源;而批判的目的,则可能是为了挽救在战国末年学术思潮中趋于颓势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8.
<正> 怎样评价公孙龙的名辩思想,历来存在着分歧。有人认为公孙龙的思想纯粹是诡辩;有人则认为他的观点根本不是诡辩而充满辩证法。我认为,公孙龙的思想,其中包含不少辩证法的因素,但是,公孙龙最后陷入了诡辩。对于公孙龙的名辩思想,既不能因其诡辩而否定其中的辩证因素,也不能因其中的辩证法因素而否定其诡辩的归宿。分析公孙龙思想中的辩证因素,有利于了解我国辩证思想的发展;研究公孙龙陷于诡辩的原因,可以为我们今天坚持辩证法,防止辩证法变成通向诡辩的桥梁,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列宁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时,曾深刻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一品格“真正是马克思主义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所固有的”。“马克思这里说的是唯物主义的批判,他认为只有这种批判才是科学的批判。”(《列宁选集》第1卷,第81页)列宁的这一论断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原则的精髓。综览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造,切入马克思思想创立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批判原则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这就是实践批判、理论批判和自我批判。  相似文献   

10.
以《正论》中苟子对“禅让”的批判为依据,以《唐虞之道》为提倡“禅让”说的蓝本,采用思想史内部历史性和逻辑性视角有机结合的考察方法,认为荀子分别从君权的合法性来源、君权转移过程的平稳性、自然人性论等三个方面展开了对“禅让”的批判。荀子的批判是与其礼制思想和人性论观点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老、孔"无为"的主张具有相同的思想内涵作为最高政治道德准则,"无为"的要义在于统治者对权力作道德自律,是为德治之关键."无为"理念的提出是对三代以迄政治思想传统的继承,是老、孔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环节;也是对春秋、战国之际"有为"政治现实的反动与批判,其中深蕴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12.
分的思想是荀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分有丰富的内涵,分的思想是贯穿苟子思想的逻辑主线.荀子分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之分"、"性伪分"和"礼之分"三个基本的方面.分是一种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荀子分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儒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荀况,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先秦时期朴素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这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而对于荀子的辩证法问题,尚有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荀子哲学包含一些辩证法因素,总体上,却是形而上学的。我不同意这一观点。我认为,荀子哲学只是存在一些形而上学的缺欠,总体上看,是朴素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荀子的学术性质 ,古今共有三说 :儒家 ,法家与“自成一体”说。笔者认为 ,这个问题需认真探索。在《荀子》中第一位的概念是“隆礼” ,即“礼”是他的思想核心。《荀子》中也讲“法” ,但始终未将“法”作为其最根本的范畴 ,所以荀子本质上非法家。荀子的思想核心是“礼” ,儒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二者完全不同 ;而且 ,荀子对孟子的“仁政”、“性善”、“天命观”等 ,都持批评态度 ,因此荀子也不能为儒家。认为荀子在学术上“自成一体”有一定道理 ,但对“自成一体”要具体化 ,否则容易将其说成“杂”家。荀子应是百家争鸣的一个独立学派———荀家。 1.司马谈关于百家的划分未将“礼”作为一家不科学 ;2 .“礼”原是春秋时期早于儒、法两家的社会上广为流行的“礼治” ;3 .“礼”只是儒、法两家产生的思想前提 ;4荀子将“礼”又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 ,使其成了一个有完备理论系统的学说  相似文献   

15.
《描述、逻辑、语言新论》由张海保、孙煜主编,黄浩森审定,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1年3月初版。全书20余万字,分为上编:思维与语言;中编:描述与语言;下编:逻辑、描述、语言。分别由十余位学者执笔。我翻看一下,觉得水平不错。细读斐彦贵的《诡辩新论》(237-253页),论述很全面,态度认真,文内颇猛烈地批评国内有关"诡辩"的主流观点。但我个人认为,裴的批评,对、错参半。在后面我搞引几个片段来点评析,就教于作者和广大读者。其余全书的多篇文章,有暇再推介和评析。"诡辩"是什么?我们试看下面的回答:(l)"诡辩就是有意识地为…  相似文献   

16.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成熟于西周封建宗法制度瓦解、君主专制制度即将崛起的战国后期。"天人相分""治乱非天",是其逻辑起点;"人性恶"假设,是其哲学理论基础;"化性起伪",是其教化途径与手段;"隆礼重法"是其主要工具及核心治国思想。礼,"度量分界""养人之欲",用以划分社会人群等级,分配社会资源财富,规范贵族地位特权,维护新兴君主专制统治;法,"重刑罚以禁之",用以惩戒违礼之罪,维护和保障礼之总纲地位与顺利实施。礼法兼用,德法并举,由此实现社会由乱到治。但荀子思想具有典型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特征,其"人性恶"等理论观点存在逻辑悖论,以及为专制独裁背书的历史局限,需要站在当代人类文明的高度,保持警惕,辩证认识,扬弃改良,为其注入人类共有文明价值理念,重新诠释构建,为当代儒学转型及民主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17.
提到《庄子》齐万物的思想,人们会很自然把它斥为相对主义诡辩加以批判.但我认为不能停留在对其结论的批判上、应进一步探讨齐万物的思辨途径,揭示其深刻之点和失足之处,这对全面把握齐万物思想特征(乃至整个认识论体系)、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当更为重要.现本文拟加以考察.一、本质与现象(或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的《天论》三篇继承了荀子《天论》、王充《谈天》、柳宗元《天说》等关于天体认识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对当时的天命论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在我国哲学史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三篇文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墨辩是我国逻辑史上最光辉灿烂的典范,是我国古代辩者思想的集大成,也是在对先秦诸子学说的批判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坚持求真的逻辑原则、求胜的论辩宗旨,在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竖起了反对谬误和诡辩的旗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类推谬误论  相似文献   

20.
苏联的庸俗社会学批判,像20年代大多反对"左"的文化倾向斗争一样,是苏联进行过的值得肯定的、有成效的思想文化斗争之一.这次批判的倡导者及发生时间长期未有定论.事实上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负责文化教育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第一任教育人民委员、著名的权威文艺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在1928年1月在俄罗斯语言文学教师代表会议上及同年5月的"瓦普"代表大会上,倡导并发起了对彼列维尔泽夫庸俗社会学的批判.这一事实,也同历史的逻辑,与当时的整个政治情势,与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思想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