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情态动词(ModalVerbs),有的语法家把它叫作情态助动词(Modal Auxiliaries)。它既是一种助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又有其本身的词义。其功能是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动作或状态的看法,或表示主观设想。情态动词在英语中虽然为数不多,但用法复杂。同一情态动词在不同语句中和不同场合,常有不同的翻译和解释。如情态动词can,可表示能力(Abilitt)表示许可(Permission),也可以表示可能性(Possibility)。请看下面的例句: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中的“于是”是一个用法灵活、意义复杂的词或词组(短语)。说它用法灵活是指它在句子中位置不定,语法作用较多而言的;说它意义复杂是指它在句子中的词性不定、译义各异而言的。考察“于是”的用法及词性,我们发现,“于是”一词的词性,不外乎连词和介词结构。那么,连词和介词结构又怎么才能区别开呢?下面我们就以《史记》为例,从形式、功能、意义上分析一下。一、连词。主要用来承接上文。(一片于是”类。这个“于是”是指译成现代汉语后的意义,也可以译为“这样一来”等。现代汉语中的连词“于是”正是从古代汉语的双音…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介词“于”使用的随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词“于”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①同动词连用,引进行为的处所、时间、关连的对象,②同形容词连用,引进比较的对象;③用于被动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而在具体使用上,介词“于”又往往是可有可无的。马建忠曾指出:动词后面的词语如果表示处所时间,可不用介词“于”①,吕叔湘先生说:“古汉语里最常用的介词是于字很多地方这个于字可用可不用……”②。阅读古籍,我们注意到:不仅引进处所时间的介词“于”可以不用。引进行为关连对象、比较对象和行为主动者的介词“于”也可不用,分词“于”不仅是“可用可不用…  相似文献   

4.
闫顺英 《阅江学刊》2013,5(2):137-141
“使”有两种用法:一是表动词的“役使”,是常语;二是表“致使”,为连词,分别相当于英语的“enslave”和“cause”。古代文献中表“役使”和表“致使”的“使”都是动词。汉语中词和句法结构不是一一对应的,这两个不同的意思是由语境赋予的:如果前面是人,施事性比较强,表示主观情况,则表示“役使”;如果前面是一种客观情况,是一种行为导致另一种行为发生,则表示“致使”。表“役使”既可以表示动作实现,也可以表示动作没有实现,而表“致使”则表示动作一定实现了。  相似文献   

5.
李安 《唐都学刊》1995,(6):58-60
“助动词be+动词的过去分词”是被动结构,是被动意义的主要表示法;除此之外,被动意义还可以用其它同、词组或某些结构来表示;在各种表现手法之间有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相似文献   

6.
特征是一个高于本质的哲学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征是一个高于本质的哲学范畴茅生荣我国学术界对特征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它不是一个哲学范畴,有的认为它是一个低于本质的哲学范畴,有的则认为它是一个既包括现象、也包括本质的范畴。本文认为,根据哲学范畴的意义和确认标准,特征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是在由“抽象上...  相似文献   

7.
王红梅 《学术交流》2005,(2):148-151
吉林洮南方言中的持续体相对来说较丰富,可以通过“动词+持续体‘的’”来表示。持续体范畴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在动词后加持续标记“的”,一种是动词重叠表持续。有的还是持续标记与重叠手段的叠用。  相似文献   

8.
■υσ■α是古希腊词,是系动词的现在分词/动名词形式,亚里士多德用它来指称事物的本质。在《范畴篇》中,它被分解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主谓句(系表句)的主词,第二实体是宾词。第一实体指一个具体物,第二实体又被分解为表示属性的种概念和属概念,于是,“种概念加属差”就成了确定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在《自然篇》(旧译《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又引入了“质料”概念,并用“形式”和“缺失”的对立来说明形式如何借质料而成就现实之物的本质。他还用“四因”说明事物变化即从潜在状态变成现实之物的原因。由此,回应并弥补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以某种物质作为事物本原、巴门尼德主张事物本质不变,以及柏拉图以范形为事物本原的诸多观点中的偏蔽。“理”是战国中后期广泛使用的带有理论性的概念,韩非用理来说明具体事物的本质。他的重要贡献在于用稽来说明道和理的内在联系。稽有合、当之义,但它不是一般的合、当。它有停留、形式、考查、计算等理性化的含义,与法家的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颇为一致。韩非宣称,道整合所有的理,所有的理都集合于道。按逻辑,所谓合,从相反的方面看,就是分。韩非的意思是说,万物皆有道,这是万物相同...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批判哲学”的结果“是启蒙思想”①,那它对近代思想的最深刻启蒙,就是其中所昭示的具有变革意义的存在观。 1《纯粹理性批判》所要阐释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构成这种普遍关系的双方在何种意义上现实地存在着呢?康德认为,自然作为“存在”,既不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讲的质料,也不是培根的经验事实。质料和经验事实只是具体的物,属于“存在者”范畴而并不是“存在”本身。本体论意义的自然作为“存在”,“它指的仅仅是一般物存在的各种规定的合乎法则性”③。它不可能在现象界中被对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作为普遍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10.
汉语否定结构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法中对否定结构的分析,出发点是将其作为肯定结构的对立面,即“否定对肯定而言。形容词和动词,都可以在前头加‘不’表示否定”①;“肯定是陈述某件事情的存在,否定则是陈述某件事情的不存在”②。如象花是红的/花不是红的;我写字/我不(没有)写字;外边在下雨/外边没下雨,即S-P/s-NP这样的对立,被认为是语法普遍现象,也就是说,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否定结构看作以否定词限定肯定结构而形成。从一般语法教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析方法也未尝不可,但深究起来,这样的二元对立在理论上尚有若干欠缺。先看这样一些例子: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