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理论旅行: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在中国的历程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在中国的出场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使中国的后殖民批评打上民族主义印记.后殖民理论对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进了中国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文论理论及其视角在中国艺术批评中的运用,同时也促动了中国文学界对西方文学经典和海外华文文学的后殖民解读,启发了中国翻译界在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转风吹草动,但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研究在中国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从而催生了众多学术研究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在中国的出场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使中国的后殖民批评打上民族主义印记。后殖民理论对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进了中国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文论理论及其视角在中国艺术批评中的运用,同时也促动了中国文学界对西方文学经典和海外华文文学的后殖民解读,启发了中国翻译界在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转风吹草动,但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研究在中国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从而催生了众多学术研究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我国外语界玄化西方语言学理论的现象发人深思;我国外语教学理论与外语教学成果之间的失衡同样发人深思.西方语言学理论博大精深,但它的许多基本观点同样可以在中国古代哲学、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理论中找到.在关注西方语言学的同时,我们不要忽略了我们自己传统文化中同样宝贵的东西.此外,语言学研究应该为语言教学服务,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目的论和信达雅看中西译论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达雅和目的论是世界翻译史上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在分析两种理论异同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讨论了中西译论的发展轨迹。中国翻译理论始终没有跳出信达雅的藩篱,而西方翻译理论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核心理论目的论的基础上引进了语言学、信息论、符号学、文化人类学、交际功能学、接受美学等学科成果,朝着科学性、新颖性、严谨性和理论概括性的方向发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译文背后不同民族和语言文化间的不平等权力斗争,翻译中所使用的杂合策略是不同语言文化间交流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彰显弱势文化和促进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葛浩文英译《酒国》作为杂合译本的典型,使用了多样化的翻译手法.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审视杂合翻译策略在译本中的应用,揭示其对消解西方文化霸权、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和文化强国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异化”——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异化翻译策略,指出“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和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同时对比描述中国译者中存在的异化翻译主张,从而揭示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于中国译界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普遍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衡现象,这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很不协调。翻译教学在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还要担负起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从中国传统译学思想中吸取理论源泉,指导翻译实践;紧跟时代步伐,恰切翻译当代中国政治话语和文化现象;重视中国语言文化的教学,提升中国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8.
文化专有项是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在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生活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文化缺省的产物,它给文本的翻译带来许多障碍.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提供了新的语用学视角.由于语言本身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并作出变通抉择的过程.因此,文本翻译中可优选灵活的、动态的翻译策略来成功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都是古代翻译活动的主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都经历了直译、意译、直译意译有机结合的有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争执和演变。这些相似的演变历程反映了翻译的种种困难与矛盾,揭示了与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而又超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系统差别的翻译的本质问题和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的翻译从16世纪开始,已经历了三次高潮。从理雅各服务基督教传播、融合中西思想、归化特征明显的翻译,到韦利传播中国文化以医治西方的弊端、为忠实内容而不惜牺牲文字优美的翻译,再到林语堂既忠实于中国文化又兼顾西方读者、努力再现源语内容和语言美的翻译,《道德经》的英译策略经历了从归化法为主到力图同时传达原作思想内涵和语言风格的异化法的转变。这一转变表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逐渐扩大,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从认知到认可再到欢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零翻译"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词语不经任何形式的翻译直接进入汉语被称为"零翻译".零翻译在语言层面上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和统一性,在文化方面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颠覆作用.对于零翻译的熟视无睹和"开放、宽容、兼收并蓄"的态度造成了汉语语言的"集体无意识".如果不能正视这种"无意识",中国的语言及文化将成为西方语言及文化的殖民地.语言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纽带,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最典型标志.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时候,必须强化语言的民族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离愁历来都是中国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这其中不可忽略的是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而翻译则是以口语或笔语的形式用听众或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转达出发语要表达的思想,它的目的在于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之间建立某种等同,因此翻译并非语言本身客观僵硬的再现,而是在译者参与下受社会文化语言影响的再创造。所以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文化传译便也成了诗歌形式及内容传译之外的又一重要使命。文章结合汉语及英语语言特点,以中西方翻译理论为基础分析探讨中国离别文化在古诗词英译过程中的传递。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其文化政治批判的策略引导翻译研究从语言的内部层面走向了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语境,由此给予翻译以深刻而具现实意义的揭示。我国翻译研究有必要全面反思中外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不同,找出一条既植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又借鉴到西方先进理论的研究路向。中国的翻译研究应当在走出边缘、争取自身话语权的同时谨防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力图寻求与西方话语的真正对话,达至多元共生,互动互补,从而获得研究视野的开拓和方法论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到目前为止,古今中外的翻译研究大致形成了两个学派。一是语文学派(PhilologicalSchool)。该学派从经验出发,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翻译技巧,提出过一些翻译观点。但它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柱,过于抽象、宽泛或肤浅,缺乏说服力。二是语言学派(LinguisticalSchool)。该学派是应西方语言理论日趋成熟而诞生的。语言学的发展为翻译研究的理论化和科学化打下了基础。本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以惊人的胆识将语言学运用于翻译研究中,从而使翻译研究第一次迈进理论和科学的宫殿。由于有语言学作它的理论支柱,这一学派显然具备了语文学派所没有的优点,更具说服力。但是,由于翻译的复杂性,无论语文学派还是语言学派都不能解决所有的翻译难题。翻译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不仅与语言或文学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它还与以语言作为外壳或载体的文化密切相关。以上两个学派因受其研究角度的局限,仅能解决某些特定问题,却不能解决翻译的实质性问题——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翻译学的建设:传统的定位与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翻译理论赖以构建的原始语言文字的选择是翻译理论研究与教学界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现代翻译理论赖以构筑的核心理论应以民族语言文化为立足点 ,挖掘、发扬中国传统译论的长处 ;同时 ,运用西方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对传统译论进行改造和升华 ,从而生成既蕴含了中国丰厚文化内涵 ,又融合了西方研究方法优点而且体现了时代精神和风貌的新型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梳理了翻译之文化转向的产生和发展脉络,指出将翻译研究置身于文化语境加以研究,跳出单纯的语言层面的微观研究,将有助于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和纽带的翻译活动发挥更强大的沟通交流功能。在文化学派已是西方翻译理论主流学派的今天,本文以后殖民翻译学派为例,分析了翻译的文化转向对于中国翻译学研究的积极影响,也期望通过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学派及其多样性的探讨,对目前中国译界有争议的"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建设"课题的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两种语言/文化的融合和共生之物,语际翻译亦此亦彼又非此非彼。所以,在传统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命题下,它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其本体论地位来看,把它笼统地归于某一语言/文化的传统思路也是值得商榷的。借用中介理论和中庸辩证法可说明:语际翻译既不属于始发语言/文化,也不属于目的语言/文化,它是一种独立于此两种语言/文化之外、又与此两种语言/文化有着必然联系的一种独立的语言/文化。而中国哲学在译论中的缺席,使语际翻译的本体论地位无法得到应有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外宣翻译是一种文化解码,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特别是涉及历史典故、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审美意象等对景区外宣资料的翻译影响很大。笔者以建构主义翻译观为理论基础,结合宁夏旅游景点的翻译实例,针对外宣翻译的独特性,探讨了该理论对外宣翻译活动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影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电影字幕翻译也成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电影字幕翻译不仅要从语言学和语用学相关角度着手,而且必须平衡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从跨文化角度对《白蛇传说》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如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命名等。字幕中通过合理的称呼彰显了人物的个性特征,运用还原意译和异化翻译等方法注入大量的佛教词汇以及习语的翻译,更好地传递了中西方文化因素。译者在翻译中深刻透视着中国文化,并恰到好处地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