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进有先进的道理 ,落后有落后的道理。一种原因 ,不可能会造就出先进与落后两种状态。同理 ,一种文化也不会造就出辉煌与挨打两种状态的中华民族。研究中华民族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 ,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 :文化的失传与变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含了两方面的道理 :一、形而上的道理 ;二、形而下的道理。形而上的道理集中在一个道字上 ,形而下的道理集中在一个器字上。道囊括了“宇宙人生”的哲理 ,器囊括了发明创造的哲理。道用来指导理性地做人———理性地认识外部世界 ,理性地认识人类自身 ,理性地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器用来指导智慧地做事———智慧地研究理论、智慧地发展生产与智慧地发明创造。一个器字 ,失传了 ;一个道字 ,变质了。文化的失传与变质 ,应该是中华民族后期落后的真正原因。为了民族的复兴 ,一应该认清变质的文化 ,二应该找回真正的中华文化 ,这是文化研究者的基本责任。  相似文献   

2.
刘明武 《中州学刊》2004,(3):151-157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科玄论战,至今还没有结论.论战双方的一个共同点被众多的研究者忽略了,这就是双方都认为一个"玄"字可以代表中华文化.笔者认为,正如一个"科"字不能代表西方文化一样,一个"玄"字无论如何也代表不了完整的中华文化.道生万物,道玄物不玄.形上之道对应形下之器,道玄器不玄.玄妙之道,一是体现万物之中,二是体现在道器转化之中.在天地起源问题,中华先贤没有造神,而是创建了一个阴阳之道.在如何生活问题上,中华先贤没有依赖神的恩赐,而是用发明创造先进的器具来创造幸福.在中华民族开端之处,贤屯哲们的丰功伟绩大都体现在他们创造的器具之中.道在中华元文化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器具之"器"可以与"道"字相并列,从源头上说,中华文化应该是道器并重的文化.道器并重的文化孕育出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先进的文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失传与变质,应该是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遗憾的是,科玄论战的双方均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正如大树不能没有根一样,一个民族也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为了中华民族的重新辉煌,对中华文化有重新认识之必要.  相似文献   

3.
刘明武 《学术研究》2005,(11):58-66
研究经络的发现,不能仅仅就经络论经络,应该将其放在整个中医文化里来认识.讨论中医文化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医文化,而应将其放在整个中华文化里来认识.以文化之源论中医起源,以中国哲学论中医之术,是本文的研究思路.一种文化背后,隐藏着一种思维方式.中华文化、中医文化产生在同一思维方式之下,这就是"以道论之"或"以一论之"的思维方式.本文的目的,不是在叙述"祖先创造了什么",而是寻找"祖先发明创造时的思维方式".如果优秀的子孙继承了这种思维方式,应在祖先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上,中华民族辉煌与落后的两种状态揭示出了前后两种不同的中华文化一、本来的元文化;二、与元文化相反的变质文化.两种文化造成了中华民族辉煌与落后的两种状态.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应该冷静下来负责地进行一下元文化与变质文化的界定,并找回真正的中华元文化.没有民族文化,这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是最丰富、最古老.最优秀的。它的涵盖面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远及宇宙空间,博及人世哲理;广遍工匠技艺,深入医术史治。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每一个层面,中华民族的祖先,都进行过探索和总结,为人类的文明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悠久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无比的光辉,令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自豪。然而,研究民族与文化,不能从感情出发,应以理性为指导。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他从道德观视阈,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从价值观视阈,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政治观视阈,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从民族观视阈,阐释中华文明蕴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从国际观视阈,肯定中华文化是崇尚和平、协和万邦的"和"文化。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多重视阈,分别指向个体、社会、国家、民族以及国际等渐次递升的多个层级。  相似文献   

7.
陈支平 《河北学刊》2012,32(1):47-50
在当今的闽台民间社会,人们在谈论自己家族的演变历史时,大都认同祖先源自于中原地区.然而我们今天假如非要一意孤行地寻找什么纯正的“中原血统”,其结果必然是恰得其反而又纠缠不清.我们只有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一道认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包容性,才能从无限广阔的空间来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正是由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造就了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与延续,造就了中华民族较少含有种族歧视与民族血统论的偏见.我们完全可以说,文化的超越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过分强调或刻意彰显不同民族特殊性的做法,都是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潮流所不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支柱和内在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之林几千年而不败,就在于她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在多次沦于异族统治下而复兴,关键在于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认同与超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超越中华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9.
刘若斌 《东岳论丛》2008,(2):194-197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正确梳理和科学继承我们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和紧迫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应对全球化挑战必不可少的平台,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0.
"一"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华文化里,"一"有着相当丰富的含义一可以代表先天之始;二可以代表后天之天;三可以代表生命之源;四可以作为人之准则.在中华文化的源头,一切都可以数字化.中华民族祖先为什么把丰富的哲理融入数字,这是一个值得重新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