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主要探讨了20世纪战争文学的成就和价值。作者认为,战争文学是20世纪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时代的记录和历史的见证。与历史著作相比,战争文学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具体性及情感倾向性等特点。20世纪战争文学注重描写战争境遇中的人,揭示人的内心活动,反映出人性的美好与丑恶,光明与黑暗。其鲜明思想倾向是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相似文献   

2.
毛姆的审美理想与魏晋风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威廉·骚姆塞特·毛姆(1874—1965)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其作品有冷峻、客观的特色,故有英国的莫泊桑之誉。他的创作母题是人性,在揭示人性的复杂、邪恶、奇特的同时,向往一种超脱尘俗的个性的自我完善。就这一点来看,他与我国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陶渊明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颇有类似之处。这决不是偶然的文学现象,它们反映了东、西方两股人性醒觉的文学思潮共有的规律性,也反映了东、西方人性醒觉的文学思潮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3.
人性系统三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存在及属性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有机系统,对人性予以系统审视方可揭示人性的完整规定。本文分人性系统存在论、人性系统认识论和人性系统价值论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如下问题:人性存在具有整体性、结构层次性、功能性和动态开放性;人性认识只有把结构分析同历史分析统一起来,才能观念的再现人性具体及变化;人或人性的价值需通过人与自然在地位上的对比、人性理想与现实对照、人性诸规定充分实现与否以及个体与人类的层面区分来把握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真研究了《尤利西斯》的淫书之辩,认为书中的性描写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进而全面展示人性、探讨人性.并深入分析了布卢姆和摩莉的性意识,从中揭示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及追求人性复归、人性完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人之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特别是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人性既包含自然属性,也包含自觉能动性和社会性,其中社会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人性的真谛,也与形形角色的旧人性论划清了界限,是我们探索和认识人性问题的科学依据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人性研究是运用一定思维方式展开的关于人的哲学研究。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既有的人性研究有两个历史类型:一是运用经验思维形成的发生论的人性观,是把人生之初具有的规定性当成人性的人性观;二是运用抽象思维形成的本质论的人性观,是把与人的诸种现象相对立并规定这些现象的人的本质当作人性的人性观。在今天的科学眼界内应当运用具体思维建立规定性的人性观,以揭示人的蕴含着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特殊规定性和相互间的差异性的特有共性为己任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的具体内容就是人的自觉行为主体观:人是由猿进化来的在一定遗传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环境中广泛吸收社会文化而形成的追求创造实现价值的、人性与个性统一的自觉行为主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史诗的表现特征作为审美的对象加以认识,指出史诗将史学性与文学性融合为一体,站在历史的环境及原点上,透视人性的复杂状态,揭示由于人性矛盾客观的存在而导致历史战争的社会现实。认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在史诗的表现特征上、叙事结构上以及全面地对人性加以诠释方面,具有独特审美表现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张大放的小说《魇梦》取自川西偏远的山区农村,绝无灯红酒绿车马喧闹的城市风情,然而小说以其清新凝重的风格,让人回到1958年那个不平静且近于疯狂的岁月里:小说选取中国当代社会的一段扭曲的历史来描写“人性的扭曲”,使小说在人性的正直、正义与邪恶、阴暗的较量中具有了披露人性与揭示丑恶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极力建构的镜像世界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靓丽的文化景观之一.这种镜像超越于现存生活和世界之上,试图掩盖现实的不幸以达到世俗的反思、救赎和拯救的目的,实现个体对幸福、诗意世界的追求,表达对人性和自由和谐、自然自在生活的召唤,使一个与现实相去甚远,超凡脱俗艺术领域得以重现.通过叙述语言的"诗意"言说、自由的寻觅到本...  相似文献   

10.
人性是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与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有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及终极价值都根源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实践性、这种关联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失在于对人性的违背,同时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超越在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1.
早期儒家对人性的讨论,不是诉诸抽象的理论语言,而是直观的类比.其中,相关于结构、运动和声音的类比,揭示了人性作为自然本能的意义;关于生长、制作与培育的类比,揭示了人性作为行动条件的意义.因此将儒家的人性学说称为"人性论",主要来自研究者对理论语言的偏好,但未必能对儒家论性的意项提供切实说明.  相似文献   

12.
《喧哗与骚动》是以人性的异化来揭示美国南方社会压迫人性的罪恶。福克纳非常关心人本身的存在价值,他向往着尊重人性的理想境界。因此,他对美国南方的清教和种族主义充满了愤慨,对被蹂躏、被压迫者充满了同情。他强调“人,只有在他的个性中才能得到拯救”。他痛心地感到社会用各种方式“剥夺”了人的个性,人性越来越被社会所异化而失去人的本性,成为被泯灭了内在本质的社会与宗教的附属品。正是由于他对美国南方社会压迫下被异化的人性有着异常深刻的认识,才使得他创造了《喧哗与骚动》中那么多被异化了的悲剧人物,使他对异化人性的罪恶揭露与批判显得坚决有力。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人性假定模式应置于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对人性假定的历史分析 ,可以揭示其伦理性的工具价值 ,辩证展示人性假定的社会功能 ,以期为当代社会的人性假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早年的李大钊与进步党人交往较多,他的思想受梁启超影响较大,其思想倾向不是急进的,而是温和的,改良的。学术界之所以一度断定李大钊早期思想倾向是急进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忽略了李大钊早年的经历,忽略了对李大钊与周围人物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异化的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一部美国当代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加以介绍分析,揭示了权力异化与人性异化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从而探究影片的人性异化的原因,揭示出更深刻的悲剧主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90年代的战争小说,无论是在战火中或战争背景下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肯定,还是对漠视人性的批判;无论是对战争敌方人员身上的人性探寻,还是对我方战士情感与理智的思考;无论是对面临生死困境下人性恶的揭示,还是对人性悖论的展开;无论是文化的审视,还是历史与现实的焊接,都深刻地揭示了人在战争这一血与火的淬炼中所暴露出的正义的、邪恶的、崇高的、卑琐的、理性的、本能的、生存的、欲望的等等复杂的人性内容,显示了作家们在人性方面所作的积极的、深入的、全方位的思考,大大超越了以往战争小说对人性的肤浅理解,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人性描写的艺术水平,也为21世纪战争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质点。  相似文献   

17.
比照于欧洲近代科学逐渐“体制化”的过程,我国明清之际的科学事业尽管也经历过一次不小的高潮,却终于未能确立起近代意义的科学新体制,并从此拉大了与西方科学的差距。本文从基本信念的转移与否、对待功利的不同态度、理性主义的表现差异以及进步还是“复古”的思想倾向等方面对中西科学的这段历史作了对应性考察,并揭示明清之际科学的主要失误就在于非“体制化”。  相似文献   

18.
人性问题是中国人学乃至中国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之一。千百年来,对“人性是什么”的问题,不同时期的思想家们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讨,苟子也不例外。下面就苟子关于人性方面的思想论述及其人性改造之途径方面的见解剖析于下。对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认识的开始。众所周知,早在孔子之前,晋国的青臣就已论述过人性问题,但真正从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人性问题的却是孔子。孔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的习得才出现差别,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①孔子虽没有揭示人性的深层内容,但却为盈苟人性论的产生奠定…  相似文献   

19.
孟子、荀子所说的人性具有不同的内涵。孟子的性善论揭示了人天生的合群性,及一个人成人成德的可能性与主动性,荀子的性恶论则揭示了人天生的追求自我满足的感性欲望,及一个人成人成德的必要性、主动与被动的统一性。由于受人性观的制约,孟子、荀子在道德理想人格教育的方法论上,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世纪俄国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宗教情感研究, 揭示宗教与民众、宗教与知识分子、宗教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并将中国作家的有关作品与之进行比较,进而揭示出宗教的全人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