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端棻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使一部分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士感到改革教育制度、培养适应时事需要的人才的重要性,李端棻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改革措施具体体现在《请推广学校折》中,该折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同并下谕令实行,这些措施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其影响几乎贯穿整个中国近代社会。  相似文献   

2.
陈虬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言人之一,其维新思想具有时代先进性,而这种先进性来源于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拟剖析他维新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变易"观、经世致用、中体西用),从而肯定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家的行列中所应占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陈虬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言人之一,其维新思想具有时代先进性,而这种先进性来源于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拟剖析他维新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变易"观、经世致用、中体西用),从而肯定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家的行列中所应占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19世纪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兴起,以郑观应、王韬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思想家面对民族危亡,提出了一些兴女学的思想和主张,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关注女子教育的思想家。甲午战后,以康梁等为首的男性精英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女子教育问题与国家兴亡之间的密切关系,推动了兴女学思想继续向前发展。进入20世纪,受维新人士的启发和鼓噪,早期知识女性们的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并试图从自身经历出发解读女子教育问题,标志着维新语境下的兴女学思想达到了高潮。尽管维新语境下的兴女学思想还没有达到系统化、全面化,但它却开创了五四时期兴女学思想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的一生,是爱国革新的一生。他生活在晚清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加紧侵略和掠夺,封建专制主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年代。在广大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影响下,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梁启超和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组织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本文在介绍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梁启超的议论文体现的革故鼎新、爱国图强的核心思想,及其"融会中西"的艺术特色,最后给出其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的一生,是爱国革新的一生.他生活在晚清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加紧侵略和掠夺,封建专制主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年代.在广大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影响下,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梁启超和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组织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本文在介绍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梁启超的议论文体现的革故鼎新、爱国图强的核心思想,及其"融会中西"的艺术特色,最后给出其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7.
宋育仁是一位杰出的维新志士。维新运动时期,他揭露时弊,纵论时政,言行并用,呼吁变法。他抨击官僚制度弊端,要求改革官制的思想与康有为等维新派志士改革官制的主张颇为相似。其出使伦敦的经历、甲午战争后沉重的民族危机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深厚的国学素养等因素促进了他政治思想的产生。他的政治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主张西学中源、过度崇古尚古等。  相似文献   

8.
维新变法与近代教育的发展王钦法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以公车上书为标志的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终于在中国形成时代的潮流。在大规模群众性爱国救亡运动基础上,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图存救亡思潮蓬勃兴起,为中国近代教育开始真...  相似文献   

9.
戊戌变法时期,李端棻在支持维新变法所参与的一系列活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碍。通过对李端棻与维新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论述可以发现:李端棻在复杂情境下上此折,对当时维新改革和教育进步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此折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何思源在乡村教育运动的影响下,对山东农村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详细考察,认为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机会不平等和大量毕业生剩余。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他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思想,而且在实践上大力发展义务教育、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努力加强职业教育,使当时山东的农村教育取得了明显成就。何思源的农村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于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三十年间,民族危机与人格危机普遍弥漫于国民心中,这场危机的实质可表达为近代中国人产生了民族和人格的"认同危机".如何解决民众的"认同危机",构成了当时一些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的重大问题.清末"维新派"的"新学"、"新政"与"新民"运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的"国民性改造与革命"之论争;辛亥革命前后一些先进中国人的"国民性批判与新人说"的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思想界"国民性改造的三种主义"的主张等等,这些变革与主张尽管在时间顺序上有阶段性,也存在一定的叠加和交叉,却清晰地表明了此时期中国人教育思想的演进历程:从传统教育思想的瓦解到"新民"教育主张再到"国民性改造"教育主张以及如何改造国民性的主义之争.  相似文献   

12.
嘉庆、道光时期具有不同程度反封建性质的启蒙思潮,是和批判思潮同时降生的孪生姐妹。这一时期的开明士大夫,在他们揭露与批判旧世界的同时,也提出了他们带有建设性的各种主张和观点。当时的早期启蒙思想,改良主义思想是突出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挽救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危机。其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改良主义思想,伦理道德上的人文主义思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等等。成为近代维新变法思想的先驱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不缠足运动(韩国)尹美英一、维新派的不缠足运动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维挟平等,恢复妇女的“自有之权”必须实现妇女形体上的解放与思想上的解放。他们认为,形体上的解放,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决条件;而思想上的解放,则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关键所在。戊戌时期维新...  相似文献   

14.
魏源是近代中国提出改革开放思想的第一人,但受时代的局限,其在政治、经济、教育改革思想以及对待中西文化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这种不足对时隔几十年后的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反映在维新政论报刊舆论之中.  相似文献   

15.
冯桂芬(1809—1874年)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在近代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学术界对他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曾有过较多的讨论和不同的评价。本文不打算论述其思想的阶级属性,着重就其思想特色,作一粗浅探讨。冯桂芬思想特色的探讨,对于评价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认识其思想与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的关系,对于理解其思想的时代、阶级局限,是不无意义的。冯桂芬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激烈大动荡的历史时期。经过鸦片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充分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统治的无能。封建统治的危机日益加深,在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思想中引起了强烈震动。为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他们讲求“经世致用”之学,主张学习西方,企图走自强之路。冯桂芬年轻时就受进步思潮的影响,重视“经世致用”之学,曾得到林则徐的器重和赏识,与当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5,(4):28-31
清末维新派所倡导的民权思想,成为反对社会旧秩序的重要思想武器,虽然来自于西方的人权思想,但是因为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色,表现在维新派民权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改造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新思想,它和西方人权思想有很大的差异,它并不在于确保平等、自由等个人权利,而主要是作为一个强国富民的手段。维新派民权思想的形成有其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动因,但更是一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其中,清朝末年基督教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自由民权运动也对中国维新派民权思想的形成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维新派的民权思想,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论证方式却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7.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超阶级的社会动员力量,是构建近代民族国家,实现民族独立的不二法门。中国民族主义是在列强侵略不断加剧,文化制度不断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开始觉醒的;它历经洋务、早期维新、维新变法三次渐变,才逐步冲破传统民族观的网罗,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述评张莲波鸦片战争前,在我国严格地说没有女子教育。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来临,资产阶级维新派渐渐地注意到女子教育问题。此后,关于女子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社会思潮。它的发展演变,在中国近代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鸦片战争之后,具有近代意义的报刊大量涌现,它是西人向中国人传播西学的重要宣传方式,也是国人了解西学和宣传变革思想的重要舆论武器,严复最早与报纸发生的联系是在《直报》发表的系列具有维新思想的文章。在这些文章可以看出,从一开始,严复就试图通过报纸来传播自己的政治见解,这一努力与康梁维新派对报纸的期待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产生的改革思潮与风涌而来的西方文化,对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史学强调经世致用思想,为探索中国的改革之路而积极研究西方各国历史。甲午战争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变法维新思想高涨,维新派抨击封建史学,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史观初步形成。资产阶级史学虽呈现一时的兴旺,但其本身的局限性无法促进史学的繁荣。“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使史学迈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