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5):246-251
语言多样性是人类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等综合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文化与智慧的载体,然而,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是人类文化不可弥补的损失。近20年来世界濒危语言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存在若干问题,主要有:缺乏世界公认的语言信息数据;对濒危语言研究的性质和目标认识不同;世界语言没有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名称对照;对濒危语言的保存与保护缺乏统一的认识。对此,需要从语言濒危的逻辑辩证、社会学因素及其生态复兴路径构建等三个方面予以尝试性的解答。  相似文献   

2.
近五年来我国濒危语言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存在若干问题。主要有:一、对濒危语言研究的性质和目标认识不足;二、语言研究者对自身在濒危语言研究中的角色定位缺乏全面理解;三、对濒危语言的保存与保护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必须重申濒危语言研究的应用属性,把握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而研究这个核心目标。研究者要树立为语言族群服务的意识,摆正自身的服务者角色。在具体研究中,应区分保存与保护两种不同层次的工作,遵循各自的研究原则。  相似文献   

3.
跨越鸿沟:语言濒危与公众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与参与下,语言危机已经成为政治与学术关注的前沿问题。目前已在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一、由下而上的关注,即有的语言族群已经树立了拯救母语的意识;二、由上至下的重视,地方和国家政府对语言保护的观点表示赞同并对这项工作给予支持;三、资金资助,已有一些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企业和基金会,对濒危语言的保护工作提供资金帮助。但是,保护濒危语言关键在于提高公众的语言危机意识,而最有效的途径是借助各种艺术形式,使公众普遍具有保护濒危语言的意识,并在保护濒危语言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媒体、学校、家庭三大领域中确立濒危语言的当代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岭南濒危汉语方言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是汉语方言的集聚地,非主体方言受强势方言的侵蚀愈来愈突出,人口少的方言走向濒危和消亡,已成为岭南语言生活的凸显态势。当前岭南濒危方言研究应考虑以下问题:一、确立研究目标和任务;二、明确方言学者的角色定位,避免走单纯的学术路线;三、充分借鉴国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制订岭南濒危方言资源采集、记录和保存的规范和标准。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前人时贤关于赫哲语濒危原因的研究作了简单的评述,并提出一些新的赫哲语濒危原因的研究角度,以期为以后的濒危语言相关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川西高原六江流域地区有民族走廊之称,分布着藏、彝、羌等几十个少数民族和族群,这一地区也是汉藏、藏彝交接边界;也是历史上羌、氐、戎等民族活动频繁的地域。近十多年来,多种原因促使该地区的语言生态平衡被打破,该地区零星分布的被称为“地脚话”的民族语言,相当一部分正在衰变,走向濒危或即将消亡。抢录和保存这一地区的民族濒危语言和其他物质文化遗产,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汉语方言是全世界华人共同拥有的非物质文化财富,本国汉语有濒危方言,海外汉语也有濒危方言.假如按照国内目前界定濒危方言的标准,所有的海外汉语方言就都应该笼统地列入濒危的行列,因为哪怕是华人社区的强势汉语方言,生存的环境都十分艰难,使用的人数在居住国也都处于绝对少数.文章根据海外华人社区的现状,将海外汉语濒危方言分为五个等级,说明五个级别濒危的程度依次递增,第一级相对轻,第五级程度最重.文章呼吁关注海外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因为海外汉语方言积淀了华人华侨的海外移民史,积淀了华人华侨的海外发展史,积淀了华人华侨的集体记忆和智慧,既是汉语言和方言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华人华侨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8.
研究濒危语言需要研究濒危语言本身的语言状态,更需要研究濒危语言的使用状况,主要包括该濒危语言的使用人口、使用范围、使用频率以及代际传承状况等方面。本文主要就土家语使用人口的情况作一番梳理。一、总人口急剧增长与土家语使用人口锐减①(一)土家族人口数据②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土家族现有人口8028133人,其中绝大多数居住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土家族总人口数在全国56个少数民族中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之后,排名第6位。根据国家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发现,土家族人口增长速度远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平均增长…  相似文献   

9.
目前世界上有5 000多种语言濒临消亡,记录和研究这些语言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卡维亚语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濒于消亡的印第安语言,目前已不被使用,而只在一些老年人的记忆中存在.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些德国语言学家致力于记录和研究这种濒危语言.这里主要介绍了这项研究的历史、方法和进展状况,并对世界各地抢救濒危语言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消亡是现当代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海德格尔语言哲学中关于语言与人的关系、语言与存在关系的论述,为遏止语言消亡、切实保护濒危语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杜润所 《阴山学刊》2007,21(3):32-34
论述了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重要性。提出认识珍稀濒危植物是保护的基础,收集相关资料并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是保护的有效途径。在野外调查研究与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布在内蒙古地区的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共7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赫哲语的现状,探讨了赫哲语的濒危过程,分析其语言变迁的历史、文字、文化、语言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濒危语言实施必要的保护和抢救措施,以期对赫哲语的保护和传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科学、统计语言学和信息论问世以后,世界各国把语言资源视为同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语言安全问题和语言资源的保护、保存、研究、开发、利用已成为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资源的拥有率、储藏程度、开发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提高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从保护自然环境的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语言的母语化角度去认识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的语言资源,则保护弱小语言或濒危语种与保护弱势群体或濒危物种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语言的多样性问题有两种绝然相反的观念。一种认为,语言的多样性妨碍了人类的交流、增加了交流的成本;人类应该走“语言一体化”的道路。另一种认为,语言的多样性犹如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关于第一种观念,其错误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人类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便捷、低成本而牺牲多样性。比如人类不能为了“便捷、低成本”而只穿某种样式的衣服、只住同样的房子、只用同样的餐具、甚至只吃同样的食物。在追求多元化的背景下,第二种观念已经成为多数人的核心价值观。语言的多样性犹如五光十色的服装、风味各异的食物一样…  相似文献   

15.
中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抢救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濒危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有几万年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商业不发达,人类虽然有征战、迁徙、交往,但割据状况是社会的主要格局,各民族语言的发展以分化为主,产生了许多方言,然后又发展成为许多独立的语言。因此现在有语系、语族、语支等亲属语言的现象。语言内部有方言、次方言、土语、次土语等差异。据国际语言学界报道,现在地球上有6700多种活着的语言,至于方言土语,更是多得不计其数。18世纪中叶,欧洲工业化过程中,已经有不少语言消失。但是,人类发展到今天,…  相似文献   

16.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的增多,第二语言学习与应用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双语问题也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然而,随着我国双语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少数民族发生转用汉语现象,一些民族语言甚至处于濒危状态。保有祖国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朝汉双语人在寻求语言功能价值和情感价值之间最大平衡点的努力,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此,我们可以以朝汉双语集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全球一体化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语言和汉语如何实现“双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从民族学资源污染现象谈到民族人文资源危机,进而在无文字基诺族人文遗产的救护中创用了濒危人文微观法,并举例论证了异于文明时代喜庆型诞礼的神秘型诞礼的存在。基诺族原生神秘型诞礼具有鲜明的人文个性,也是对人类文明共性的一种丰富。  相似文献   

18.
瞿继勇 《理论界》2007,(1):126-127
语言的消亡是现当代社会突出的文化现象。针对语言消亡的原因,从经济政策、民族政策、语言政策、语言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构建和谐的语言环境,对濒危语言的保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城市的形成也是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巨大变革,在追求和享受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似乎丧失了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和认同.为了摆脱认同危机,或借助于娱乐,或借助于"时尚",但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摆脱以消费贯穿始终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危机,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认同欲望与内心自由的内在矛盾;二是我们把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混同了.  相似文献   

20.
实证研究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式,但是随着近代哲学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一味采用自然科学领域常用的研究思路去进行心理学科的研究,忽视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文性,机械地将研究对象割裂、物化,用单一的、呆板的量表,对带有主体意识的人进行研究,不仅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更是丧失了对个体多样性的考察.生命哲学是一种尊重生命,承认存在,并且关注生命的“绵延”性的哲学思潮.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对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批判的反思,并提出新的心理研究模式,虽然还不成熟,但也不失为一种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