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散文》扉页上作者的手迹,虽然它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诗句,但我认为,这就是杨绛本人的真实写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杨绛,从其血缘中(其父杨荫杭曾官  相似文献   

2.
争有何意     
正英国诗人兰德写过一首《生与死》,被我国三位翻译家喜爱并翻译。这首诗的头两句被杨绛译为,"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现代作家李霁野译为,"我不和人争斗,因为没有人值得我争斗";诗人绿原则译为,"我不与人争,胜负均不值"。从译作来看,三位文人对"不争"都有自己的理解。杨绛不屑于争,李霁野认为没有人值得他去争,绿原认为争的结果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绛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翻译家。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北京,原名杨季康,后以笔名杨绛行世。1928年夏,十七岁的杨绛考入苏州的东吴大学(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的前身)。杨绛在东吴大学上了一年学以后,学校让他们分科(即分专业)。杨绛虽不是每门功课一百分,却都平均发展,并不偏科。为选专业,杨绛颇费踌躇,只好带着问题回家求教。“我该学什么?”她问父亲。杨荫杭回答:“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绛心里不踏实:“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开导她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  相似文献   

4.
"老师:聂川凌今天又没按时到校做清洁,我都说过他几次了他还这样,还有刘君豪自开学以来只做过三次清洁,谁说他,他就和谁顶撞"。生活委员杨倩匆匆地走进办公室,急促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正在备课的思路。嗡…性急的我一下子脑袋都大了,刷…刷…刷…火直往头顶上冒,脸一下子晴转多云,"把他俩给我叫来",我语气强硬地说道。"老师,他们这会不在教室。"  相似文献   

5.
“一般化”的工作,谁都会干,“太平官”,谁都会当。要让那些作风漂浮、只说不干、没有创造性、打不开工作新局面的人没有面子、混不下去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要向大家庄重表明的态度是,我不是什么新“官”,只是江西的一个新人;来到江西工作,江西就是我的家,我没有必要烧什么“火”,全省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我的利益,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就是我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嘴巴的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说话,这理儿谁都明白。再有可能就是特殊的赋予。吃饭和说话听起来简单,谁不会吃饭?谁不会说话?我想说的是,吃饭与说话,因人不同,因人而异。芸芸众生,庶民百姓,吃的是五谷杂粮、粗茶淡饭,所说的话,自然也就三句话不离柴米油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经理对我说:"什么是管理?我看就是三大块事儿:第一、开会:大事小事都得和有关的头目开会商量,不能一个人独断专行;第二、训人:生产上、销售上出了什么事情,都不能不闻不问,是谁的责任就训谁,不然还不天下大乱了;第三、应酬:见上级、见客户、见协作单位、拍广告、参加公益活动,不是宴请,就是剪彩、新闻发布,不露面还不行,简直像是套上笼头的马,别想尥蹶子不干。什么双休日、节假日从来不敢想,工作压力太大了……"  相似文献   

8.
河之洲     
<正>元规则与生存之道职场之中,虽然有许多潜规则,但是如果你完全不懂,或是不理潜规则,是不是就混不下去呢?也不尽然。我认识的一位大姐,圈子里公认她"是一个完全没有情商的人"。她不善交际,不喜欢应酬,甚至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谁是谁的派系、谁跟谁关系暧昧这一类的八卦她当然是一概不知。就是这样一个人,现在已经是公司主抓业务的副总了。  相似文献   

9.
正当企业WAP(无线上网)在全球掀起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方兴未艾时,另一场移动互联网的革命之火同时熊熊燃起,愈烧愈烈.这场"革命之火"就是以智能手机及NAD中的APP应用为代表. 如果说手机WAP站点是"热火",那么手机APP则是"熊熊大火",拥有更为强劲、更为期待的发展势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谁先切入占领用户的手机桌面,谁就是明日霸主!  相似文献   

10.
我写这篇小说的原始冲动来自于两件事。一件是我所在市的市委组织部部长到我工作的单位来搞干部考察,其中一个环节是找人谈话,就是我的小说写的那种方式。因为我算是知名人士,例行公事点到我。我毫无思想准备,只得硬着头皮去应差。谁都对我不坏,谁也不跟我特别好,都是领导、同事、朋友关系。在单位,该有的我都有,不该有的领导绝对不会恩赐给我,所以我懒得惹是生非,很从容地把那十分钟的谈话打发过去了。我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但时隔多日,另一件事却引发了我的联想。一个朋友在市委组织部到他们单位考察干部时,被点到去谈话。他跟我的性格差不…  相似文献   

11.
话,谁都会讲,谁都可以讲;说话,谁都有权利,谁都有自由。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演说家,也不强求谁都可以一言九鼎,但“话”由己出,即使不是金口玉言、出口成章,也一定要沉甸甸、响当当,经得起推敲。有鉴于此,笔者以为,讲话者尤其是领导干部讲话,一定要慎之又慎,绝不能敷衍了事、为讲话而讲话。首先,要言由己出。言由己出,通俗地讲就是要说自己的话、有自己的思想。领导干部工作忙、事务多,要讲的话很多,常常分身无术,这是实情。这种情况下要求领导干部的每次讲话都非常经典,确实勉为其难。但有一个标准可以把握,就是一定要说自己的话、有自…  相似文献   

12.
<正>这两年,有句叫作"有钱就任性"的网络语言着实火了一把,但谁也没想到的是,今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强调:有权不可任性。不论"有钱就任性",还是"有权就任性",但有一件事"你懂的",那就是这些"任性"绝非好事。一些领导干部,不论是搞建设作规划,还是选人用人,都很任性,全凭自己的感觉和爱好,独断专行,最终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他们连使用秘书也任性,名义上由组  相似文献   

13.
十年寒窗,春秋苦读,谁拥有更多的知识,谁就拥有世界上更多的财富,这就是财富冠于读书人的红顶;地是黄金匾,人勤地不懒,这就是财富冠于农民的红顶;近官者贫,近商者富,这就是财富冠于商人的红顶;  相似文献   

14.
广原 《决策》2013,(1):90-91
一个电视剧火了.这部电视剧就是《火蓝刀锋》,描写的是中国现代海军陆战队的军旅生活,由杨志刚、郑凯、赫子铭等联合主演,这也是一部海军青春励志戏.而由杨志刚饰演的蒋小鱼男一号尤其深入人心. 好口才换来好人缘 [故事] 蒋小鱼的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油嘴滑舌,不学无术,没有雄心壮志,没有大丈夫气概.在他力劝剧中鲁炎一起逃出兽营的片段里,大家对他的印象或许就是一个逃兵的定位,谁也不会想到蒋小鱼这个人日后还会有大出息.  相似文献   

15.
<正>偶然在网上看到一段官员与几百名群众争论的视频。这段长达十分钟的视频可以压缩为两句话:"请大家选出来一部分代表,我们才好商量!""我们不要代表,我们每个人都是代表!"视频从头到尾基本上就是这两句话的循环往复。看完视频后,我对官员和群众谁对谁错并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分歧?为什么官员一方想要群众选代表,群众一方却坚决不选代表?静下来好好地思索了一番之后,我想,若我站在那里,面对  相似文献   

16.
关键环节     
<正>今天一上班,小刘就对我说:"李主任,昨晚咱们的一把手张局长点名让我去陪酒了。你说咱局里一百多人,他谁都不叫,为什么非要让我去陪酒呢?"我说:"这很简单,一般情况下,这是局长对你高看一眼的标志。"小刘得意地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上场之  相似文献   

17.
在严寒的冬天里,一群人点起了第一堆火,熊熊燃烧的大火烤得人浑身暖烘烘的。有一个人想:天这么冷,我绝对不能离开火,不然我就会冻死。其他人也都这么想。结果,这堆无人添柴的火不久熄灭,这群人也全冻死了。另一群人点起了第二堆火。有一个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捡柴,这火迟早会熄灭的。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大家都去捡柴,无人烤火,结果都陆续冻死在捡柴的路上,火最终也因缺柴而熄灭。还有一群人点起了第三堆火。这群人既没有全部围着火取暖,也没有全部去捡柴,而是制定了轮流取暖捡柴的制度规则: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捡柴…  相似文献   

18.
<正>两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语言风格和人格魅力逐渐被民众熟知。习式语言如同一股和煦、温暖又清爽的风,在中国大地上扑面而来。让我们来盘点整理一下,这两年,习总书记带火了哪些热词。热词1:中国梦【习语】"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背景】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  相似文献   

19.
城市倾向制度下的农村社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不平衡的城乡社会保障 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讨论谁 的收入高了,谁的收入低了;讨论如果收入差距太大会带 来什么后果;等等。但我以为,一种最应该引起关注的差 距,却似乎被忽视了,这就是城乡之间在社会保障方面的 差距。 前些年,我到过东北的一个村子。在一户农民家里,农 民说村里让交了养老保险费,说老了后给返还,或者说给养 老。前些日子村里来人,我问起这事。村里来的人告诉我,这 钱还没影呢,交的钱也不知哪去了。我问养老怎么办,村里 来的人说,靠儿子呗,谁还指着什么养老保险呀。 我心里颇不是滋味。我知道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用官方的话说,我们已初步建立起了新 型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整体框架。但我觉  相似文献   

20.
吃出人脉     
王小柔 《决策探索》2008,(21):92-92
因为时下讲究人脉,所以隔三差五被忽悠着出去吃饭.都改革开放那么多年了,咱这儿人的档次一点儿没见长,干点什么首先想到的就是吃饭.常在河边走,不如下去趟,所以"有空咱坐坐"此起彼伏地在耳边响起时,我多半随和地应着.但我这人生来脑子笨,除了记住点人物特征,比如谁痦子在脸上长得不是地方,谁大鼓眼儿跟得了甲状腺炎似的,谁娇滴滴跟懒猫一样总往旁边男的身上蹭等等,两炷香的光景连这顿饭吃的什么都忘了,别说那些推杯换盏的人叫什么,在哪工作,以后能不能用得上.有点脑子全用在算菜上得够不够数,结账的时候主动要来账单心算一下,这地方坑没坑咱钱,该给打的折给没给咱,老费脑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