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目前,包产到户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已经成为农村各种形式责任制中的主要形式。但是,包产到户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倒退还是前进,在一些人的思想上还有疑虑。这里,谈一点我的看法。一、包产到户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包产到户责任制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三定一奖惩”制。这种形式的作法是,生产队把部分或全部农活包到劳、组,或包到户,实行定工、定产量、定开支,生产队给承包者记工分,按工分分配个人消费品,超产奖励实物,减产罚工分;第二种是“包干到户”。这种形式的作法是,全部农活都包到户,不记工分,其分配方法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合作化初期和三年困难时期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阶段,多数是实行第一种形式。1980年后多数改为或者实行第二种形式,现在我们谈的“包产到户”,就是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现有五千六百六十四个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的有二百五十八个队,占百分之四点五,另外还有三百八十五个队对经济作物也实行了包产到户。今年夏、秋收后,困难地区搞包产到户的队将会迅速增加。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有些同志提出“包产到户是不是分田单干”的问题,回答是否定的,包产到户和“分田单干”是有区别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搞“包产到户”?前些年左一个套套,右一个点点,都是些左了又左喝西北风的办法,特别是一些自然条件差的山区,搞得社员没吃没穿,有病没钱看,娃娃上不了学,青壮年娶不上媳妇,讨吃要饭的,卖血为生的都有,不少生产队  相似文献   

3.
本刊评论员邓小平同志说过,“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也指出:“包产到户和乡镇企业,都是党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时至今日,对农民自发搞包产到户的怀疑和指责,已成历史的笑谈;即使个别对人民公社体制仍...  相似文献   

4.
关于联产计酬责任制的性质问题 一年来,针对联产计酬各种不同形式的性质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讨,特别是对“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问题的认识,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归纳如下: 对联产计酬的性质,有些同志曾经提出:是不是倒退,会不会背离社会主义大方向,是不是一种临时性的措施,“包产到户”与“分田单干”有什么区别等等。许多同志认为这些问题的提出,还是对联产计酬责任制产生的必然性和它的性质,作用认识不清。同时,联产计酬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一概而论。他们对几种主要形式的特点及性质进行了分析: 1.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这种责任制有两个特征:一是按专业组织劳动进行承包;二是对产量负责,联产计酬。有的同志指出:“这种责任制,既能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发挥集体经济统一经营、分工协作的优越性,把两方面的长处结合起来,无疑是农业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上的一  相似文献   

5.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公有制理论 在一个长时间内,人们将“大锅饭”、“铁饭碗”误解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大呼隆、一窝蜂”的不合理,视为社会主义集体劳动的一个特征;没有认识到包产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意义和价值,反而当成资本主义的东西来批判。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大、公、统”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公有制理论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6.
<正> 自从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农业靠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农业政策的调整,也带来许多新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需要探讨。笔者因工作之便,对农业包产到户进行了一点调查,特将所涉及的实践和理论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一)包产到户的性质问题包产到户,就是生产队把土地包给社员经营。有的还签订合同,以户为单位向生产队承包,生产队与社员双方协商,定地块、定产量、定工本,包产内的产量纳入生产队统一分配。也有的生产队只定产不定工,不再统一分配,只议定承包的社员向生产队提供一定数量的产  相似文献   

7.
中央一位领导同志说,清除左的流毒,克服主观主义,最好是到农村去看新变化。 今天农村的新变化,确实是既大而又快。一些实行“包产到户”和“责  相似文献   

8.
<正> 包产到户算不算一种生产责任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部分困难单位实行包产到户,已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根据实践来研究这个问题,有积极的意义。包产到户在那些贫困落后地区长期吃粮靠统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确实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它使群众得到了温饱,给国家减轻了负担,使集体通过包交提留也有了一点积累,使干部摆脱了终年忙于统销、救济的困境,为恢复发展生产赢得了一个起点。在我们省,实行包产到户的单位,大约只占基本核算单位总数的百分之七多一点,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占了绝对优势,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因此,在那类集体经济多年没有办好,群众已丧失了信心  相似文献   

9.
一、南宁市农村改革20年的回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开始清算农业工作中“左”的错误思潮,明确提出要“加强劳动组织,建立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并肯定了包工到组,联产计酬等形式.至此,南宁市农办组织工作队深入到郊区亭子公社富德大队抓点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一些乡村干部的思想不够解放,认为包产到户是“单干”,是“倒退”,把它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因此,在部分村队只可以包产到组、包产到劳,不准包产到户.个别大队,如郊区亭子公社的白沙大队、平西大队仍继续坚持“三级所有、队为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土地包产到户以后,集体经济迅速萎缩,基金筹集越来越艰难、合作医疗基本瘫痪。国家和地方各有自己的重点、难点,无人问津医疗保险。为了改善农村经济面貌,农民大量涌进城市,参加城镇经济建设。由于经济拮据、各方面条件差,疾病、工伤病经常困扰这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小病撑、大病抗、重病等着见阎王”、“医院住一住,家里肥猪就白养”引起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农民工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多种联产计酬的责任制形式,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但是,人们对包产到户这种责任制形式,在看法上还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本文想专就这一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包产到户的性质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提出了问题,认为包产到户是同社会主公有制不相容的,是倒退。因此这里也就需要从生产关系方面谈一下包产到户的性质问题。正确认识包产到户的经济性质,关键在于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所有制。  相似文献   

12.
包产到户是不是单干?这是农村部分山区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以来,人们关心和议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求得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我们于七月间到德保县那甲公社进行了考察。那甲公社是该县一个中等经济水平的公社,地处土石山区,人多地少,长期以来生产发展缓慢。当地的党组织和广大群众,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虽然作了艰辛的努力,但由于多年来“左”的政策的反复折腾,社员思变无策,思富无力。1979年12月,公社党委根据中  相似文献   

13.
在大跃进的年代,全国一哄而起,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这种“一大二公”的生产和分配体制不仅没有促进、反而极大损害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由此造成六十年代初持续三年的全国性大饥谨和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允许农村自发出现的“包产到户”这样的经营形式合法存在?对此,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  相似文献   

14.
△全党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八字方针”实施,改革开放起步△实行“包产到户”,推动农村改革从1980年到1990年,粮食总产量由32056万吨增加到43500万吨,棉花总产量由271万吨增加到447万吨,农业总产值由1923亿元增长到7382亿元。  相似文献   

15.
有些人认为,实行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把集体的土地、耕牛等生产资料包给社员户,实行单家独户的劳动和经营,这同过去的“单干”差不多,是集体经济向个体经济倒退。这种看法是对集体经济经营方式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种误解。一般地说,经营方式是由生产技术条件、经营管理经验以及经济效果等因素来决定的,是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转移的。任何一个经济组织和单位,在确定自己的经营方式的时候,都不应该照搬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必须从自己的生产技术条件和经营管理经验等实  相似文献   

1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不仅关系农村的发展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全局。包产到户的伟大胜利不等于农村生产力解放和发展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新形势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有新思路。要下决心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还农民以“国民待遇”;要用市场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要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要改革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7.
李建中 《理论界》2010,(6):115-118
1961年初,全国各地兴起了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中尤以湖南、广西、安徽的包产到户和责任田最为引人注目。这些新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引起了激烈争论,邓子恢是支持包产到户最为积极的一位领导人。但是在毛泽东的批评下,各地的包产到户很快销声匿迹,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以新的姿态出现在神州大地上。  相似文献   

18.
1980年以来,我省在放宽农业政策后,除少数地区外,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已成为比较主要的经营方式。我们的农业信贷政策,尽管七月份召开的全省农业银行支行行长会议有所放宽,对促进思想解放和工作开展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现在看来,仍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是没有针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经营方式的现实,明确地提出在优先支持集体生产的同时,以支持社员户发展商品生产为主要对象的方针。贷款办法仍然偏重于以队为基础。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由于主要对象不清,指导方针不  相似文献   

19.
一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如何从理论上论证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其中的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以下简称“双包”)的经济性质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急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双包”实际上就是分田单干,具有单干时的优点和缺点;有的同志认为“双包”后,其社会主义性质没有改变,并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例如,对于“双包”,从分析生产过程中联合劳动的性质,直到分析分配上以产量为衡量劳动的尺度,因而能够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在农业中贯彻按劳分配的较好的具体形式;还分析了承包户通过生产队而与代表全民利益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20.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走向健康发展之路。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惊喜地发现,农村改革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这就是包产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广、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内陆地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即所谓“民工潮”现象的出现,这三个阶段被经济理论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