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于飞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4-69
云间词派是清词中兴的先声 ,世人对其创作评价较高 ,却往往忽略其词论的作用和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云间词论 ,并以宋元以来词的演变大势为背景 ,探讨云间词论在明清词史上振衰起弊的内外机理 相似文献
2.
莫立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0(1):52-59
宋征璧为宋征舆从兄,号为"大宋",宋征舆则称"小宋"。他们是明末清初云间词派词学活动的最早组织与核心主持人,是云间词派词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也是云间词派创作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由于陈子龙崇高的历史地位,广泛而深远的文学影响,以及大小宋名节有亏,清代与此后的诸多词论家多淡化或不提大小宋的重要词学贡献,而将陈子龙视为云间词派的开派宗主。 相似文献
3.
王莹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
云间派是明清之际的一个重要词派,它推崇南唐北宋,以婉约词风为依托,将真挚感伤的情感、绵丽凄婉的意境、意内言外的寄托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了一起,力挽明词颓运,开启了清代三百年词学之中兴. 相似文献
4.
朱丽霞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3):121-124
无论从社事活动所持续的时间层面还是从立社宗旨的精神层面看,松江几社都表现出与同期东林复社的显著不同。科举作为几社的第一要义贯穿社事活动的始终。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历史考察,不仅纠正了所谓几社从属于复社的传统误解,而且证明了几社不仅是与复社并驾齐驱的文人团体,同时也是活动时间更长、创作成就更高的文学社团。 相似文献
5.
张承宇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14-18
几社是晚明江南的重要社团,其重要性仅次于复社。与复社强烈的政治性比,几社的立社目的在于文艺与学术。这与明代松江地区的士风传统及董其昌、陈继儒等名士的远离政治的态度有关,并与邻近名人徐光启经世致用的学说有关,当时松江地方官方岳贡也为之提供了相应的宽松环境。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松江宋氏家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家族的典范与几社命运共始终。宋氏家族中宋存标、宋徼璧、宋徼舆兄弟始终是几社文学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几社几部影响甚巨的大型文学总集均为宋家兄弟主持编选刊刻。鼎革后,宋家子侄宋祖年、宋思玉、宋泰渊等成为松江新文学社团的中坚。从而对宋氏家族于几社的文学贡献作了符合历史真实的评估和定位。 相似文献
7.
艾立中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6):171-176
云间曲派是明末清初松江地区的一个散曲和戏曲的创作流派,该流派在理论上高扬"骚雅"旗帜,提倡"香草美人"的手法,并将这一理论主张贯彻到创作实践中去,在散曲特别是咏物散曲的创作上取得了较高成就,在明清之际的曲学理论和创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张承宇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28-32
明之暴政造成的负面影响之一是士论严苛,士人宝爱名节,为名节所累,甚至为名节所杀。在明清易代的变革中,更简单以甲申、乙酉二年是否殉国为判断忠与不忠的唯一标准。求生即意味着生存困境与道德困境,表现对人性极大的忽视与践踏。云间派五位重要成员——夏允彝、陈子龙、李雯、宋徵舆、徐孚远在明亡后抉择不同却同为士论严苛所左右,谱奏出一曲人性的悲歌。 相似文献
9.
朱惠国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6)
随着<全清词>等大型清词文献的逐步出版,清词研究呈现不断升温的趋势,有关清词研究的学术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但清词研究,尤其是清前期词研究依然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如该时期郡邑性词派到底有哪些,各自的词学主张如何,彼此的关系如何?另外,从创作倾向上看,从云间词派到浙西词派,两者之间的演化轨迹如何,其它郡邑性词派在演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梅里词派研究>的出版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思路与材料. 相似文献
10.
闵丰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1,48(5)
清代词论中的“江西派”概念是清入吸收诗学资源提出的词学命题,它出现于清代前期,一直延续到近代,迄今仍在引起争议.江西词派说由厉鹗首先提出,经过此后几代学人的阐释,这一命题在地域与词格两个层面逐渐达成统一,实现了江西词派向江西诗派的同质转化,并且应用于晚清词人调和南北宋之争的创作实践.词学语境中的江西宗派,既包含了清人对于前代词史的解读与接收,也涉及清词自身的整合与开拓,看似内容驳杂,实则环环相扣,具有合理的逻辑程序.对于当代词学研究者而言,它也是掌握清代词派流变的便捷法门. 相似文献
11.
王鹏运是晚清词坛上非常重要的词学大家,也是一名兴一派风云的领导人物。作为临桂词派的创始人和中坚力量,王鹏运与该词派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词作风格、词学文献、词学思想方面均导夫先路,在临桂词派的形成与发展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由此成为该词派的领袖人物。 相似文献
12.
李越深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3):64-71
明刻本《幽兰草》标志着云间词派的确立,是研究该词派早期创作和理论主张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从"云间三子"的交往活动和文本两方面来考察,《幽兰草》的大致创作时间是在明崇祯七年至十年之间,约结集于崇祯十年."云间三子"创作《幽兰草》时,在词学观上有着某种共识,并自觉地用相对统一的标准去实践这种共识.从题材、语象的选择,到以小令为主的体式运用,以及蕴涵于作品中的内在情思和意蕴,都体现了"云间三子"对南唐、北宋婉约词派的认同和回归,其矫正明词异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结束明词颓势、使词重新回到本体轨道上来的一个闪亮起点. 相似文献
13.
胡建次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34-139
清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源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词为"诗余"之论,二是词为"倚声"之论,三是词为"诗余"与"倚声"相结合之论。在第一个维面,其主要包括三条线索:一是从总体上阐说词源于诗体,二是分论词源于风骚之体,三是分论词源于唐人近体诗;在第二个维面,其主要包括两条线索:一是侧重从音调渊承上论说词源于乐府之体,二是侧重从体制渊承上论说词源于乐府之体。上述几个维面,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词源论的主体空间。 相似文献
14.
邓妙慈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4-70
龚鼎孳是清初词坛的早期代表。他早期填词取源《花间》,创作了不少婉媚蕴藉的令词,与词坛主流之云间派保持了相当的一致。但他又能突破云间派狭隘的理论主张,大量创作长调,不为“花间妩媚冶局限,导扬“稼轩风冶。历来不少观点认为:龚鼎孳填词带“稼轩风冶乃受阳羡宗主陈维崧的影响,实际上龚鼎孳使用长调、倾心“稼轩风冶的时间远早于陈维崧。而他对陈维崧的奖掖,更为陈维崧成为一代词宗奠定了根基。龚鼎孳对清初词坛有承前启后之功,为清词中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南高史地研究会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一个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学术社团,实行导师制,主要的导师为柳诒徵和竺可桢;会员中的骨干为陈训慈、张其昀、缪凤林、郑鹤声、向达和刘扌炎藜等人。上述诸人因为学术旨趣相近,在史地研究会及其会刊《史地学报》停止活动后,另行活动,最终形成了现代学术史上与学衡派有紧密关系的南高史地学派。 相似文献
16.
南高史地研究会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一个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学术社团,实行导师制,主要的导师为柳诒徵和竺可桢;会员中的骨干为陈训慈、张其昀、缪凤林、郑鹤声、向达和刘扌炎藜等人。上述诸人因为学术旨趣相近,在史地研究会及其会刊《史地学报》停止活动后,另行活动,最终形成了现代学术史上与学衡派有紧密关系的南高史地学派。 相似文献
17.
刘勇刚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5):133-141
柳如是系明末云间派诗人.她的创作活动分前后两期,体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前期立足于云间派,以汉魏盛唐为标准,不脱七子派文学之蹊径;后期受虞山派钱谦益诗学之影响,突破了云间派限制,有宗宋之趋向.从云间到虞山,柳如是的人生境遇、社会角色也有了巨大的转折,她的诗学在创作实践上有明显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刘桂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1):32-36
清代词学,虽著作林立,词派纷呈,然各家各派词论,异中有同,殊途同归。构成三大理论主题:辨体和尊体、“正变”批评、比兴和寄托。通过辨体和尊体,彰显了词体特征,提升了词体品格;通过“正变”批评,反映了清代词家的词史观,对前代词学的审美评价、审美选择;通过追求比兴和寄托,开拓深厚了词境。三大词学主题,对清词理论与创作的繁荣,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宋媛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5):106-110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在25年时间开展了四届学报评优活动。研究会前理事长潘国琪先生曾主持首届学报评优活动并全力支持此后历届评选,他在接受采访时谈了学报评优的缘起、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这项工作的建议。他指出:推动学报事业发展是研究会的神圣使命,评优是实现这一使命的重要举措。四届学报评优活动成绩卓然,充分展示了学报的成绩,评出了导向,树立了标杆,鼓舞了士气,为名刊建设、为学报的良性竞争、为学报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他建议进一步完善评优机制,修订评委聘任办法,实现动态管理,以使学报评优活动健康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20.
张春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1):120-125
“辛派”的确立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辛派”词人在学术渊源上多与“伊洛之学”有着若隐若现的因缘关系;而在词法方面,“辛派”“抟搦义理,劫剥经传”也多表现为运用经传语与理学语以入词。这不仅与当时崇尚“义理”的学风有关,而且与“辛派”中本身有许多理学家这一客观事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