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境内有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存,现发现最早的有三千年前的村落遗址,有匈奴遗址,还有公元6—8世纪突厥时代的大量文化遗存。文物考察发现了18世纪前数百座居址、各种语言的碑铭、岩画和绘画。蒙古博物馆珍藏着八世纪蒙古汗扎布赞丹巴的遗物。第一座国家博物馆建于1924年,现在全国共有三十多座博物馆,每年接待近八十万人。首都乌兰巴托有国家中央博物馆,造型艺术博物馆、列宁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博格达汗宫博物馆、却金喇嘛寺博物馆、以现代蒙古文学奠基人·纳楚克道尔基命名的纳楚克道  相似文献   

2.
对匈奴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通过对中国境内发现的匈奴墓葬的墓葬形制、随葬品、殉牲等情况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时代越晚,匈奴的汉化程度越高。将这些资料和文献记载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复原历史时期匈奴这一民族的社会生活等情况。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校园地处海淀台地边缘,埋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自从50年代以来,先后多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和遗存,出土了战国以降诸多时期的遗址、墓葬和文物。尤其是在1997年于理科楼群工地发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证明在燕园地区已有将近5000年的人类活动历史。本文结合燕园周围地区的出土文物,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上述发现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纵观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和亲与文化交流在汉匈关系史上有着突出地位。近年来,随着匈奴考古学的深入展开,在匈奴人活动的中心地域(即今蒙古国),发现了大量的墓葬、城址、聚落遗址等文化遗存。这些发现使我们对汉匈和亲政策及诸多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实物资料。本文拟就蒙古国匈奴贵族墓葬出土的汉代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遗存为主要考察对象,并结合文献史料,将汉匈和亲关系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流、互鉴与融合等方面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5.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它与秦汉政权之间既有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亦有流血冲突和大规模战争,这对双方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秦汉政权与匈奴之间和战关系的演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秦王朝时期 在秦朝建立之前,匈奴已开始强大,常南下掠夺、骚扰。秦灭六国之时,匈奴乘中原内乱占领河套地区,打通了向中原扩张的门户。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1986年和2007年洛阳市涧西区和吉利区出土的两座时代为公元3—4世纪的墓葬进行了重新探讨。通过对其文化特征及其历史背景的分析,该文认为这是两座带有鲜卑文化特征并兼有中原文化因素的墓葬。从这两座墓葬包含的文化信息中可以探知公元3—4世纪时期草原民族在中原的活动足迹,以及鲜卑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文献记载,聚居于今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之裕固族,是公元九世纪中叶至十一世纪二十年代活跃于我国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并建立过地方政权的河西回鹘的后裔。在河西回鹘立国的一个半世纪里,回鹘人同汉族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政权,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也同当时在我国宁夏地区立国的西夏、在华北和蒙古建国的辽国,发生过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据新旧唐书记载,河西回鹘是公元840年回鹘汗国(647—840)灭亡后,从我国蒙古地区迁去的。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河西陇右地区一直为吐蕃农奴主所盘踞,所以当时迁至河西地区的回鹘,新旧唐书又说是“奔吐蕃”。回鹘汗国灭亡后,一部分回鹘人之所以迁往河西,当然是有其历史上和地理上的原因的。早在公元一世纪初叶匈奴国家崩溃之时,漠北的丁零人(回鹘族的先民),就大批“亡  相似文献   

8.
匈奴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游牧民族,兴起于公元前3~4世纪,至秦汉之际开始统一北亚草原地区,然后向西征服月氏、楼兰、乌孙、呼揭等西域三十六国,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匈奴帝国。由于北亚草原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匈奴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加之与相邻地区古代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采借与涵化,更使匈奴文化异彩纷呈。匈奴文化不仅为后来兴起于北亚草原地区的柔然、突厥、蒙古等民族所承继,而且对同时期中原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匈奴文化之探讨 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根念,它的范畴也很广。这里我们按民族学的一般分类原则,就匈奴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婚丧习俗及社会组织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区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核心区域,分布着大量的三国文化遗存。2011年起,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启动"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项目,首先对四川地区现存的三国文化遗存进行了实地调查。经整理,发现这些遗存可划分为遗迹类、祠庙类、碑刻类、墓葬类、城址类5种类型,并根据遗存所反映出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两个大区。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一般是指从公元4世纪至公元15世纪这段时间。虽然匈奴人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衰落,但由于中世纪北方游牧文化是发端于公元前3世纪兴起的匈奴人,且其兴起时间正好是古代和中世纪的交替时期,因此在本文中匈奴人也属探讨之列。中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实际上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关系,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那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拟从抄掠、和亲、内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公元第一千年的中叶至后半叶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回鹘人的遗迹是中央亚细亚游牧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回鹘人曾经积极地参加建立与颠覆突厥汗国和薛延陀汗国的活动,创建过自己的国家,在中央亚细亚地区政治史和军事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遗迹。公元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被黠戛斯人灭亡之后,回鹘人被迫离开自己在蒙古的生存之地,分别迁移到东亚和中央亚细亚邻近各地。原先回鹘汗国的基本游牧民、回鹘的亲族铁勒诸部落迁居吐鲁番之后,还在那里建立了国家,并且一直存在到13世纪蒙古征服时期。属于公元8至9世纪回鹘汗国时期的各种考古遗迹——古城、堡垒、建筑设施、纪念碑、铭文、印记、墓地等在蒙古和南西伯利亚得以保存下来。蒙古的回鹘文化遗迹的研究能  相似文献   

12.
对蒙古国古代历史文化各时期丰富遗存的考古学研究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这个时期的研究工作是由国外学者独立进行的,而蒙古民族的专业人员尚未产生。自1921年建立了典籍院,蒙古学者便开始积极参与研究祖国历史的工作。即便如此,由于没有本民族的考古队伍,在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方面,仍是由国外学者发挥着主要作用。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产  相似文献   

13.
辽宁地区是中华文化多源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魏时期的辽宁文化发展处于由汉文化向唐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南北交流融合的重要时期。辽西地区的文化是在汉文化和鲜卑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今天以朝阳为中心的辽宁西部地区发现的大量历史遗存,特别是墓葬美术材料梳理与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考察辽西鲜卑文化与辽东汉魏文化关系的重要依据,是我们认识这段历史发展,尤其是其中所体现的多民族相互交流影响,并形成自身文化特色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蒙古人的萨满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涉及蒙古人的早期史料中,从蒙古联盟时期到国家形成,直到当今旅行家们的描述中,我们都能接触到有关萨满教的叙述。这种宗教的基本特征是:表演似痴若狂的神态;通过附身的鬼神之助,宣扬抗暴制邪、预测未来的能力。在十二、十三世纪的史料记载里,还在蒙古政治巩固时期和蒙古帝国初期,就描述过这一宗教体系的最高权力者是“长生天”。公元一世纪时的匈奴人已经具有这类神的观念。而萨满(巫师)是鬼神世界和自然界实体之间的中介斡旋者。起先,萨满和氏族、部落的头领  相似文献   

15.
从大兴安岭西去,是广阔的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与鄂尔多斯草原。历史记载的第一个草原王国——匈奴王国,便在这里活跃并兴起。《晋书·北狄传》曰:"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夏曰荤鬻,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匈奴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1世纪(东汉初)。他们的骑兵纵横大漠南北近300年,将匈奴之名永远刻在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丰碑上。  相似文献   

16.
环塔里木地区的古代墓葬遗存直接反映本地区古代居民的日常信仰、经济生活、价值追求,直至对族群、国家的认同。从出土的汉唐墓葬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分析,汉晋时期对中原物质文化认同性较为明显,唐代时环塔里木墓葬文化不仅体现了对物质文化的认同,社会文化、制度文化、宗教信仰等也莫不如此。这种趋同性是由环塔里木地区绿洲社会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从历史的发展看,环塔里木绿洲社会或附属于中亚或附属于中原内地,几乎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圈。尽管这一认同趋势在环塔里木各地并非一致,部分地区绿洲国家还多有反复,但汉唐时期整体上体现出环塔里木地区对中原文化和国家认同趋势的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7.
据《光明日报》2005年12月17日报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韩城考古队在陕西韩城市梁带村发现了大面积的周代文化遗存,并勘探出103座墓葬和17座车马坑。今年4月以来,考古队对其中的一个车马坑和3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值得一提的是,已发掘完毕的一座墓葬未被盗扰,各种遗存、遗物保存完整,摆放整齐。有专家指出,这是陕西地区30多年来第一次发现的未经盗扰的周代高等级贵族墓葬。  相似文献   

18.
中央亚地区各国,无论是定居民还是游牧民,都遵循着同一个发展规律。多数民族在中世纪或者近代走上了封建主义发展阶段,西藏、阿富汗及许多突厥民族则早已迈入发达的封建制。中世纪早期,蒙古地区既生活着操蒙古语的部落,同时也有许多操突厥语部落。我认为,公元4-6世纪时蒙古地区的柔然汗国是第一个处于封建制阶段的国家。公元6-8世  相似文献   

19.
山东龙山文化的墓葬、城址与房屋建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龙山文化发现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是我国同时期诸远古文化中取得研究成果较多的一个。尤其是近十余年来,由于相继发现了一批城址、房屋基址和大型墓葬,使山东龙山文化的综合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本文将着重讨论一下这三类遗存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三国文化遗存既包括三国时期的历史遗存,也包括带有浓厚三国文化因素的其他历史时期遗存。川西南—滇北地区的三国文化遗存以对应三国故事和传说的附会类遗存为主,其中"营盘文化"类和"打箭岩"类为最主要形式。结合川滇两地三国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分布,本区三国文化遗存正体现出文化过渡地带的类型和面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