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优选论框架下研究了英语多元wh-问句四种移位优先权现象。通过语料分析修改了G rim shaw对wh-移位研究中的两点不足,最终确立了wh-移位的五个制约条件及其层级排列体系。研究表明,优选论能够为英语中四种优先权现象提供比较一致的解释,而且能使一元和多元wh-问句移位问题在优选论框架下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2.
Wh-移位是转换生成语法(TG)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空语类原则(ECP)约束下,由"优先效应"(Superiority Effect)所引发的两个或多个Wh-疑问词的不对称现象解释了多元wh-成分移位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从乔姆斯基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尽管对移位理论的解释不同,但移位一直被看成是生成句法学的核心思想。对乔氏的wh-移位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暴露其理论缺陷,并试图以原位生成观代替乔氏的移位说,使这一理论能更好地解释各种句法现象,从而实现经济性和充分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对wh-移位限制的研究贯穿于转换生成语法发展的整个过程。从早期的管约论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最简方案再到最近的语段理论,生成语法经历了从繁到简的发展过程,这可以从wh-移位限制条件的更新找到佐证。管约论时期错综复杂的限制条件逐渐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语段理论下的语段不可穿透条件。这不仅体现了限制条件的简化,更重要的是突破了结构导向的局限性,回归到推导程序的一般性,是由现象描写向本质阐释的转变,这也标志着生成语法理论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生成语法最简方案推导理论无法解释多元wh问句中的“优势效应”消失现象。基于最简方案最近吸引的“经济原则”和Pesetsky等关于标句词C包含格特征的假定,文章认为疑问标句词C有选择性地对wh短语进行最近吸引和特征一致匹配,通过这种“二择一”操作,多元wh问句中的“优势效应”消失现象就获得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优选论为框架研究了英语多元wh-问句中常见的三种移位不对称现象:主语-宾语不对称、附加语-宾语不对称和附加语-主语不对称。文章对Grimshaw所列的制约条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最终确立了wh-移位的制约条件以及层级排列。  相似文献   

7.
根据关系化测试法,悬垂话题句可以分为移位生成和基础生成两大类型。话题移位的激发机制来源于移位成分不可解释的[-Topic]特征;线性化理论决定拼读时复制成分的删除模式。移位生成的话题句中,只有删除除了句首所有的话题复本才是最优的选择;基础生成的话题句在循环线性化的理论下可以直接生成。  相似文献   

8.
在语段推导理论中,语段的强弱将影响推导的流程。因此,由强语段vP构成的感叹句与由弱语段vP构成的感叹句的推导略有差别。由于表示感叹语势的C只具有边缘特征,感叹句不存在助动词移位删除C时态特征的情况。另外,wh-成分不能做感叹句主语是由于wh-成分获得的时态特征移位后得不到删除所致。  相似文献   

9.
WH-移位与WH-原位差异的研究是TG理论的中心课题之一。英语的WH-移位和韩国语的WH-原位是客观事实。两种语言中共有wh-词的一词多功能现象。如果以英语和韩国语wh-词的形态与功能的不对称现象为着眼点进行对比,人们会发现,英语wh-词的一词多功能区别特征在于语序系统中的错位语序上;而韩国语的wh-词的一词多功能区别特征在于超音段音位之上。以此为依据,可以部分地说明英语WH-移位的必要性和韩国语WH-原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生成语法下的“中心语移位范式”及最新成果“动态反对称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处置句( SOV)和被动句( OSV)进行了分析。根据“动态反对称理论”,汉语中词序SVO和SOV是通过旋转立体树形图中的节点获得,二者同时存在,并无衍生关系。基于此,本文拓展了“中心语移位范式”,提出“补语移位范式”。本文认为补语亦遵循中心语依次移位原则,且被动句中的词序OSV,是补语上移至功能位置,置于主语之前的结果,由此较好地解释了被动句的句法成因。  相似文献   

11.
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只有通过WH-移位操作,才能得到特殊疑问句的最终形式。移位后产生的疑问句有缺位语迹,移位的成分仍保持相关的形式特征且移位具有无界性。但移位受岛制约现象的制约,岛制约现象的成因主要有最小连接条件、毗邻条件、空语类原则等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中动句式是英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型。主要表现为动词使用主动语态,外论元不出现,动词后必须有副词修饰。关于中动句的生成过程,主要有两派意见,即移位法和词汇法。前者认为中动句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名词短语的移位;后者则认为中动句在词汇中形成。本文坚持移位解释法,但认为利用最简方案来解释英汉语中动句的成因比管约论框架下的分析更经济合理;并且还可以解释中动句中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一是解释中动句中副词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则是解释中动句表层主语为(non_argment)非论元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法注重从人的认知特点来寻找语法结构形成的理据。通过描写副词句法移位的三种类型,分析移位所带来的语义改变,探讨解释副词移位的条件和动因。研究发现,语义较为具体实在的副词通常不可移动,其他副词可以在不同的句法位置发生显性或隐性移动。副词的显性移位可导致由表示动作行为的情状义变为表示评价判断的情态义,或者由句内的限制修饰语义转变为句间的关联衔接语义,副词的隐性移位则可在具体的概念潜势语义的基础上产生即时的浮现语义。不移动副词主要囿于形式或意义单一性的客观限制,而说话人识解方式的变化在主观上为副词的显性或隐性移动提供准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关联—顺应模式”新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顺应模式"解释了言语交际中发话人话语生成的过程。在这一基础上笔者提出新的"关联—顺应模式",旨在从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的角度全面解释言语交际过程。实例表明,无论是交互式的言语交际还是独白式的言语交际都能在新的言语交际语用解读模式框架内得到较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在疑问词移位参数上 ,英语是正值 ,汉语是负值 ,这势必影响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成功设定 +wh-移位参数值。因已有研究显示中国具有高级英语水平的学生受其母语的影响 ,不能设定英语 +wh -移位参数值。为完整揭示中国人在英语学习各阶段对这一知识习得的规律 ,笔者以处于英语学习中间阶段的大学新生为对象 ,通过假设拟订测试题目 ,考察其对英语疑问词移位的习得。结果发现学生虽对疑问词移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却不能完全正确地运用这一语言现象的基本规则 ,这主要归结为汉语语法知识的负面影响。建议在一开始学习英语疑问词移位时 ,就应对英汉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给予充分注意 ,以求正确地运用英语疑问词移位规则  相似文献   

16.
在最简方案框架内,对英、汉、朝Wh-问句[+WH]特征进行核查,从而可以对WH-移位与原位的合理性给予具有新意的解释:WH-移位与原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WH]特征在生成过程中核查阶段不同.  相似文献   

17.
以乔姆斯基<最简探索框架>的相关假设为理论基础,我们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间接"被"字句生成过程的分析方案.我们认为"被"是汉语特有的功能语类,"被"字句通过移位生成,长、短"被"字句的生成遵循同一种模式,具有共同的句法结构[T[BeiP[Bei][vP]]].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实例说明采用经潘海华修改后的题元层阶及移位步骤最短性原则,可统一生成汉语典型间接"被"字句.题元层阶可控制论元合并顺序,移位步骤最短性原则能选择正确的指定语移至句首位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反定域理论的要求,可以发生重构的话题成分产生从题元域到呼应域再到话语域的连续循环移位.特征核查为移位提供激发机制而线性化理论则为多重复本的删除提供依据.所有除了句首位置的话题复本删除后生成典型的话题化结构.在此基础上,如果最低位置的话题成分拼读为复述代词,就形成左偏置结构.  相似文献   

19.
汉语句法存在不少移位现象。移位理论能很好地分析汉语的“被动句”、“话题句”及“主谓谓语句”等表层形式结构,并能揭示其内部深层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20.
转换生成语法学家认为英语疑问句的生成涉及疑问词的移位,而且从语音、词法、句法及语义等方面来看这种移位具有必然性,但是这种必然性并不代表随意性,疑问词移位时必须遵循经济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所生成的疑问句都合乎语法性。这种转换生成的观点有助于更透彻地认识英语疑问句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