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服务型政府即政府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引进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形成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机制,以实现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为了有效地提供优质、公正和充足的公共服务,政府不再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惟一主体.公共服务主体应该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网络,政府必须与非营利组织、社区、民众和私人部门一起来共同治理,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构建充满竞争和活力的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政府一直是灾害治理的核心主体,但在灾害复杂性与常态化趋势不断突显的风险社会,政府“唱独角戏”的传统灾害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接踵而来的各类灾害,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公共安全需要,而企业因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则能弥补政府在灾害治理中的诸多不足。发掘与发挥企业在灾害治理中的作用,促进企业参与灾害治理,既是新时代解决中国应急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需要,也是中国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政府必须承担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并从法律、政治和社会多方面发挥作用,为企业参与灾害治理创造良好条件,走出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传统灾害管理模式,迈向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合作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灾害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唐凯 《国际公关》2024,(5):65-6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地方政府是落实党的各项发展政策的主体,也是直面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单位。新媒体广泛普及、人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升、构建智慧型政府等要求对地方政府公共关系提出了挑战。地方政府公共关系构建到我国治理体系的完善,因此,在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下应该进一步推动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扩大沟通和交流渠道,加强相关舆情管理,调动公众参与,重构地方政府关系,增强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效能,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当前,关注农村公共服务治理有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是,多种因素积聚而成的“碎片化”范式已经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新体现.“无缝隙”范式以整体性治理为理论支撑,倡导部门间协作与沟通,能够有效破解“碎片化”范式的局限性.“无缝隙”范式要求在“治理功能、治理层级、公私合作治理”上进行具体的路径整合,归纳提出“农民需求导向,政府统筹负责,多元协同互动”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从“碎片化”到“无缝隙”,成为农村公共服务治理范式变革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随着优化农业经营体系的进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崛起,多元利益主体博弈的多中心供给格局逐渐形成。对标公共行政治理理论中的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以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建设为案例,研究发现:在政府作为公共治理核心和主导的“元治理”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社会、农民等多元主体的力量,以基层政府为平台,整合多方力量的“政府+”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模式能够有效促推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6.
政策网络理论为构建全新的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及解决如何扩大政治参与范围、容纳不同利益主体、化解多元矛盾等问题提供了较好的方法.为此,运用政策网络理论从政策网络分析的治理意蕴、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政策趋向和推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政策的路径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为地方政府构建一个多元参与、公平高效、以人为本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整体性治理:政府治理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后新公共管理时代的一种全新政府治理模式,整体性治理主张依靠政府机构间及政府和公私部门间的协调与整合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注重对民众需求的满足与整体回应.在实践中,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基础建立的协同政府模式以及新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已经逐渐成为西方国家政府治理的普遍诉求.整体性治理的治理逻辑是服务型政府的理想选择,在治理理念、参与主体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对于我国政府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宏卓  马英 《国际公关》2023,(14):86-88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越发凸显。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下,商会等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商会根植于民间,是工商企业及其从业者与政府、社会联系的桥梁纽带,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本文分析了商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定位:以地缘关系为纽带推动社会矛盾化解、助力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促进社会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有限性与民众公共服务需求的无限性之间长期存在着矛盾的情况下,社会组织逐渐进入公共产品的提供领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变得越来越普遍,但同时也遇到了效率、质量等方面的困境,国家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治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认为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时不仅应该追求公共服务效率,同时还应兼顾公共服务质量,避免权力寻租。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治化确定服务主体职责、确保服务对象权利、确立购买行为规范。建立健全有关政府购买的法律体系、界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建立公众参与的监督与解决机制,以促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协同治理视角和“协同驱力—协同结构—协同过程”分析框架,发现欧盟在农药包装废弃物治理实践中构建了“政府规制—行业协会主导”的多元共治机制。政府通过赋权增能,将公共服务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行业协会联结多元主体建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协同治理体系;在契约机制约束下,参与主体职责边界清晰、紧密协作配合,促成社会及市场间的多方联动;依托资源的整合配置、行为的激励约束以及严格的全过程监管,重塑并优化协同系统。成员国因地制宜破解难题,形成了法国农业废弃物一体化管理、波兰“行业协会+规模农场”数智化运营、德国“农药分销商+规模农场”预收登记等典型模式。借鉴欧盟经验,从创新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机制、提升小农户协同参与能力、健全协同治理制度、强化治理技术支撑、重塑主体文化认同等方面,探索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治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Web2.0时代是社会治道变革中的重要变量,多元参与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被重新定义,“Web2.0版社会治理”引发出了一系列深刻思考。在Web2.0时代,权力结构需要再平衡,社会安全问题异常突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亟待健全,社会思潮流变空前活跃,社会治理面临着虚拟与现实的双重考量。因此,Web2.0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需要通过推进治理理论中国化、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完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等途径实现再造与重塑,才能满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2.
基层政府是主导乡村基层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主体。基于“强政府与强杜会”的治理理念,以X市Q镇为调研案例,以“动员—服务—互信—共治”为研究思路,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基层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行为。研究表明,Q镇政府在推进乡村治理进程中面临着多元主体存在认知和行为偏差、政府回应与治理诉求有所失衡、治理主体的信任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结合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立足于简政放权、价值共识、民主协商、利益聚合等因素,提出相对应的基层政府行为优化路径,旨在提升基层政府治理效能,建构基层社会集体治理网络,促推基层政府和社会主体的协同共治和互进互促。  相似文献   

13.
群众性体育赛事治理关乎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群众性体育赛事治理,必须要坚持社会治理理论,梳理赛事治理面临的困境,以社会治理创新为视角,充分激发多元主体治理活力,明确界定不同主体职责权限,满足不同治理主体的诉求,构建共建共享的赛事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4.
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路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治理的效度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事关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之大计。以基层政府、村“两委”、乡村精英和普通村民等为代表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治本之策。对当前乡村多元主体在合作共治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加以聚焦,以参与能力提升、共同利益塑造、治理制度建设和治理技术优化四大抓手为举措推进乡村善治进程,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府组织,乡镇政府直接承担满足民众对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我国乡镇公共服务供给仍然存在职能不清、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模式单一和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政府间财权和事权划分不均、竞争机制相对缺乏、考评机制的偏狭和民众参与不足所致,因此,应该准确定位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治理职能、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多元治理、完善乡村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绩效监督评估制度、发挥农民需求主体的积极作用,从而使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6.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由政府、利益相关者和第三方等主体构成的多元主体评估模式是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它对增强稳评主体的独立性、实现稳评过程的民主化、提高稳评结果的科学性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多元主体评估模式在实践中还面临着政府自闭性与其他主体稳评意识不强、多元主体稳评能力不足、制度保障缺乏等现实障碍。通过重塑政府治理理念和强化其他主体的稳评意识、提高多元主体参与稳评的能力、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稳评的制度体系,可以有效构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多元主体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为代表的地方层级体制改革,由于种种原因遭遇了不少难题,制约了改革的持续推进。基于地方治理的视角分析改革持续推进面临的难题与对策,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界限明确、多元合作的治理框架,建立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合理的职责、权能分工体系,以及建立不同区域政府之间的政策协调与沟通合作机制,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服务型政府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政府实现良好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深化各项改革,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廓清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本质。服务型政府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将有限的公共资源优先用于公共服务支出。服务型政府是由法制政府、电子政府和效率政府等结构要素共同支撑的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是公民需求导向型的政府,体现为从“以政府为中心的重管制模式”向“以满足公民需要为中心的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单一中心背景下,以行政命令方式为主的直接控制,在复杂社会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上已经无法发挥出原有的作用。政府由直接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向以多元主体存在的社会治理转变,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向着实现社会治理的伦理目标,即“善治”迈进。因而,多元主体之间在相互信任的前提下展开互相依赖的合作,并自觉、主动地担负起各自应尽的责任。明确社会治理的伦理目标对多元主体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指导社会治理实践活动的展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决策权力如何在政府、高校、市场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合理分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问题。鉴于高等教育的多重属性,从理念、制度和能力三个维度对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构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高等教育权力格局,才能切实应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困境。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树立依法治理的治理理念,逐步完善政府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构建有序运行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提升高校自主管理能力;发挥多元主体智慧,提升多元共治的高等教育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