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模糊美是中国古诗语言的一大特点。翻译家在英译模糊的汉诗语言时甚感困难。本文分析了中外翻译名家英译中国古诗的不同译本,通过比较得出明确的结论:在英译模糊汉诗的时候.译语不能同样模糊。翻译家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并把正确传达原诗的意美放在第一位。诗歌英译的关键在于传达出原诗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知之”、“好之”和“乐之”是读者欣赏译文的三种:不同反映,也是翻译家不断追求使原文不断精益求精的三个标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对李白《送友人》一诗及其三种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了关联翻译理论中的交际意图、认知语境、最佳关联等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可行性,从认知语用角度为中国古诗英译和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它的文学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尤其对诗歌翻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所以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肩负着向全世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但古诗中承载的文化信息很多,文化差异是古诗翻译的难点。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了文学语言的使用和恰当的翻译形式选择将在文化差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对古诗翻译和欣赏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宫廷服用文化是宫廷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视阈及独特载体。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宫廷服饰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含义与古诗词曲融为一体。文章将从穿衣者阶级色彩、服饰外形以及服饰材质三个方面来探讨此类诗歌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向译语读者传达宫廷服饰的别样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诗叠词模糊美的英译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诗中的叠词具有意味悠长的模糊之美,但却是古诗翻译的难点之一。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诗中叠词的模糊美,并指出中国古诗在英译时遇到的各种难处,最后总结出在英译中有效再现古诗模糊美的三种翻译策略,即等值再现、等效再现和功能再现。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取杜牧《清明》诗歌的六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从视域融合角度进行比较研究,重点围绕原诗的韵律、风格和神韵再现探讨译文在形式、内容、意境三方面与原诗的视域融合度,旨在提升读者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7.
古诗《江雪》《青青河畔草》英译译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是诗人心境与外界事物交会融合而成的心灵语言。古诗的翻译是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译好一首古诗,首先要读透原诗,理解它所包含的深意,而后要不断揣摩如何用诗化的目标语言再现原诗的意境和内涵。从两首中国古诗《江雪》及《青青河畔草》入手,分析了刘克璋、徐忠杰、BurtonWatson、许渊冲和汪榕培等人的译文,浅析了其译诗的艺术,指出不论直译还是意译,贵在传神达意。  相似文献   

8.
论证中外学者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中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的看法实属片面。通过对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的研究,着重分析古诗可译的客观性,并试图研究针对古诗中不可直译的内容等进行创造性处理的方法,如可通过对风格、音韵和文化方面的移植来进行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诗语言比较模糊,往往意在言外。译诗难,而模糊美的传达问题让汉诗英译尤其难。本文通过对比李商隐名诗《锦瑟》的三个英译本,分析了在汉诗英译中,如何用科学精确的英文来传达中诗的模糊美,再次证明译家在汉诗英译中应把握住原诗的意境和情趣,在翻译时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并进一步探讨了翻译与再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理论依据,从译诗语言、译诗形式、译诗词语、附翻译角度,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及英译本为文本素材,个案分析为研究方法,研究了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对辛词英译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11.
隐逸文化是中国古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态和文人们的审美情趣。但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译语读者未必能全部理解诗中所隐藏的内容,因此很有必要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将这些隐藏的内容呈现给读者。文章运用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等相关理论与知识,探讨了隐逸文化英译中采取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在翻译实践中,如何破除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的障碍,有效地传达汉语古诗意象的文化内涵,这一直是翻译界关注的热门课题。“动态对等”理论的提出从一个角度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一思路的核心思想表现在意象的翻译中,首要的就是最大限度再现原文风貌达到其功能对等,以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13.
古诗地名意象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基于读者反应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诗中的地名是一种文化意象。文章用读者反应论来对古诗地名意象的翻译进行分析,指出地名意象翻译的基本方法是归化与异化相结合,认为应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从而实现文化信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对作者意图被遮蔽的译本,不宜采用以原文为归依的批评模式。借鉴约翰·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揭示庞德创意翻译意向性纵贯中国古诗英译全程的在场性,即对文本选择、理解与译文表达的决定性影响,倡导忠于译者意向性的批评标准,以期拓宽批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诗因其独有的音律、形式与意象之美,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因此受目前翻译水平的制约,难以做到"三美齐备",存在着不可译性。但广大的翻译工作者应不断努力,提高古诗英译的水平,早日推动中国古典文化向世界传播。  相似文献   

16.
援西格中,融会贯通--以庞德翻译理论剖析《鹿柴》英译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通过对庞德翻译理论的梳理 ,剖析王维《鹿柴》一诗的英译本 ,旨在援引西方的翻译理论 ,阐释中国古诗翻译的基本要略 ,提出训诂在中国古诗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以《枫桥夜泊》四个英译本为例,从主位推进模式探讨中国古诗翻译,认为在古诗翻译研究和实践中应当关注诗词所呈现的主位推进模式及其体现出的语篇效果,应尽量顺应原诗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8.
"荒野"精神是美国现代诗人加里.斯奈德思想的核心,它类似于"道"。斯奈德的语言观与诗学观与其"荒野"精神一致,主张用自然的语言来表现自然。他认为中国古诗语言与其理想中的自然语言接近,而且中国古诗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非常完美。因此,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可视为一种创造更为完善的诗性语言的努力,其翻译也成为其创作的先锋与实验。  相似文献   

19.
浅论中国古诗英译的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存在着局限性。全文主要从“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古诗英译存在的局限性。同时指出古诗英译的可译限度是可变的,它随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文化交流的深化和翻译技巧的积累而呈现开放性。  相似文献   

20.
受黄国文教授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古诗英译研究的启发,运用经验功能及物性理论对苏轼的《江城子·记梦》的三种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发现不同的过程类型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验证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和语篇分析中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