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硬汉形象是海明威创作的主题之一。本文旨在探讨众多硬汉形象中的一个硬汉雏形——"一天的等待"中的男孩,分析其在死亡厄运的阴影下如何保持其硬汉本色并顽强斗争,结果因自己的误解而失去硬汉人格;通过分析他的典型意义,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评价海明威式硬汉形象。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海明威本人的传奇经历和他作品中的众多“硬汉”形象一直为人们所称颂和回味。但评论界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却一直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从文本入手,以历史的观点剖析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可以发现海明威虽然更倾向于以男性视角进行创作,善于关注男性世界,但他确实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笔下的许多女性不仅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而且具有“硬汉”的某些特征。他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在世界文学史册上,给我们塑造了亨利、乔丹、桑提亚哥等一系列风姿各异、千秋炳辉的“硬汉特质”人物。本文避开社会历史与文化批评的角度,侧重从心理学方面来研究这些“硬汉人物”的塑成原因。作家海明威本人有着极其强烈的超乎常人的自卑感,他终其一生都在对这种自卑感进行着英勇的、无畏的超越,他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幻化在文学中,创造了一系列顶天立地的“硬汉子”形象。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的小说中,有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经典的《杀人者)”①,也有被称为海明威一生中最优秀的短篇《弗朗西斯·麦康伯幸福却短暂的一生》和《乞力马扎罗的雪》。而《一个干净的明亮的地方》尽管在国内提及它相对较少,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却是美国评论界经常讨论的话题。不少评论家将它列为海明威短篇小说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拟从该馆的艺术特点和主题两方面浅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既没有中国读者所熟知的海明威笔下带有“重压下优雅风度”的“硬汉形象”(codehero),也没有描写战争和暴力的惊险场面,更没有…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历来被人们看成是一条硬汉 ,殊不知在某些场合他也是个弱者。本文试图从他的生活经历、他及其作品中男主人公对待人生、女性和事业的态度等方面来揭示出海明威性格的双重性 ,特别是其软弱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1954年,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Earnest Hemingway,1899—1961)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的原因是:“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菲力普·扬说过;“在现代世界,凡有知识分子的地方都知道海明威。”而凡知道海明威的人,没有不知道《老人与海》的。《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成了海明威著名的“硬汉精神”的杰出代表。而桑提亚哥这一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使海明威的文学创作升华到了寓言的高度。 桑提亚哥是19世纪20年代后期海明威塑造的一系列“硬汉性格”中最杰出的代表。老人为追求远大目标和为实现他的理想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个人奋斗。“硬汉精神”既体现了美国民族热爱自由独立的精神,也体现了美国民族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勇于探索的外向型的冒险精神。而正是“这种民族冒险精神不仅造就了美国的辉煌历史,而且成为其发展的巨大威力。” “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着许多东西。” 独特的肖像、对话、心理描写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小说一开始,作者就用一句话交待了老人的一切生存  相似文献   

7.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海明威是塑造“硬汉性格”的文学大师,我国新时期以来,被誉为“大墙文学之父”的从维熙也刻划了一批“身陷囹圄而不坠青云之志”的革命者。 海明威与从维熙是两位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写作,具有不同的身世经历,不同的世界观的作家,可他们却产生了伟大的精神联系,都创造出了硬汉形象,阐发了硬汉精神。分析和比较一下二者硬汉形象的成因和同异,对于全面地了解各自形象在其文学史上出现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塑造我们的硬汉形象,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论海明威小说独具的叙事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热”的原因之一在于海明威的小说中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生存意识,即一种在死亡、失败面前仍面无惧色的“硬汉”品质。在群星璀璨的文学花园里,海明威的作品能够风靡一时,还在于他创作风格上的独特魅力,海明威坚持“冰山”的创作原则,在表现形式上采用象征主义、对话描写等手法,文字表达惜墨如金,尽量客观地描写。他的小说具有戏剧艺术...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是举世闻名的著名小说家。根据对他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的分析 ,结合其本人一生痛苦的遭遇及当时他所处的残酷的社会现实 ,可得出海明威既是一个具有浓厚死亡情结的人 ,同时又是一个宁折不弯的硬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以洗练的文风和其作品中的硬汉形象著称。海明威笔下的硬汉独树一帜,在灵与肉,胜与败,强与弱,苦与乐,生与死等一系列问题上,硬汉自有自己的精辟的见解。《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汉桑提亚哥更是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心中的硬汉形象,从而成为海明威作品中众多硬汉形象最突出而独特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是一位善于把握和表现男性世界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斥了硬汉形象,但也不乏生动的女性形象。《雨中的猫》是海明威的极少数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海明威在小说中不仅对男性进行鞭挞,表现对女性处境的同情,甚至还透露出其对女性意识的理解。本文从拉康著名的“镜像理论”从发试图论证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是通过她所建立的两个镜像关系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海明威本人的传奇经历和他作品中的众多“硬汉”形象一直为人们所称颂和回味。那么,与这些坚毅的男性并存在以战争、狩猎、暴力和死亡为背景的作品中的女性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她们与男主人公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本文在较全面地研读了海明威的主要作品的基础上,对他作品中的女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提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可划分为两类:现实的女性和理想的女性。论证了两类不同的女性在“海明威的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中所扮演和担负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徐上峰 《社区》2009,(29):41-42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自杀的真实动机一直是个谜。1961年7月2日,“硬汉”海明威将双筒猎枪伸进自己的口腔,扣动扳机,以一种惨烈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生命。得知消息后,整个美国陷入悲痛之中.肯尼迪总统第一时间从白宫发出唁电,表示哀悼。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是一位善于把握和表现男性世界的作家,他最擅长表现孤独的男人。海明威式的硬汉精神照亮了一个时代的世界文坛。同时,海明威又是一位有着女性意识的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建构了两性世界的对话:硬汉精神与女性意识有着表层对立、消解而深层补充、建构的关系。女性意识在硬汉精神的建构中有着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探寻海明威的生活思想轨迹,更有助于解读海明威世界中硬汉精神和女性意识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重压下的行动哲学──从《五万元》中杰克的形象看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性格卓玛行动哲学是海明威硬汉性格形成的思想基础,它主要以主体的行动为表达方式,用主付的行为和动作来展示其丰富的内涵。它所揭示的是肉体和精神的永恒生命力来自于不断运起的驱动力,强调的是在深沉...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印第安营寨》(《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中,主人公尼克在与父亲一起出诊的过程中所体验的稚嫩的人生“历险”初步反映其对死亡的思索:生与死可以看成是一对兄弟,生死是一个圈,有生就有死,死中孕育着生。正是这一“死亡情结”之初体验贯穿了海明威文学创作的始终,蕴涵了其人生哲学:生活总是辨证统一的。生命与死亡可以比肩为邻,相互较量。  相似文献   

17.
张娜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7):64-66,89
重新审视了海明威的死亡主题,着重阐述在海明威作品中的主人公面对死亡时虽然以"硬汉"的精神与死亡抗争,却都具有虚无主义情绪和悲观主义倾向,最后注定以失败告终。这既深刻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传统精神文明的危机对作家的影响,又体现了作家自身的个人英雄主义性格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作为20世纪世界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大部分都在描写人物形象与经历,以塑造硬汉式的悲剧英雄形象而著称。以其著名作品《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及半自传体小说《永别了,武器》为例,对海明威作品中硬汉式的悲剧英雄主义进行分析,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海明威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9.
死亡·孤独·抗争——论海明威作品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这样一个价值重构的时代,悲剧性的作品更能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体现作家对人类社会、对人生价值与生存追求的哲理思索。海明威的作品首先展示了硬汉精神,深层次上,我们所能体会到的是海明威作品中深深的悲剧意识。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海明威作品的悲剧意识:沉重的死亡阴霾、孤独的个体奋斗者和超越绝望的抗争。  相似文献   

20.
生命存在的困境与尴尬──海明威小说人物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对海明威作品进行新的文化解读,超越以往关于“游侠英雄”和“硬汉性格”的分析模式。并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论证了海明威作为二十世纪人类精神状态的表现者,他的作品主题是对二十世纪人类生命悲剧的痛苦把握。他深刻揭示了人类生命存在的困境与尴尬,表达了人类在历经浩劫之后的荒谬感、绝望感与焦虑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