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极其重要的刊物,它倡导科学和民主、自由和独立,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其影响下,傅斯年“背叛”旧学派走进新阵营,由旧学营垒的得意门生转变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其文学主张、人生观念及编辑《新潮》践行的“兽性主义”,均与《新青年》强力的启迪影响密切相关.《新青年》的影响,无论对傅斯年个人还是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无论对促进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转型还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型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 “五四”运动,既是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又是伟大的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新体诗歌就是在这一运动中诞生的。新体诗歌不象古典诗歌中近体诗那样讲求精严的格律,它用口语写作,形式自由,是我国近百年来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五四”时期一些有影响的诗篇,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发挥了进军号角的作用,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五四”以后的新体诗歌,在形式上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十分明显,它们虽然摆脱了旧体诗歌格律的束缚,但对批判、继承传统有所忽视,未能不断探索、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3.
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目前流行的观点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强调五四文学革命直接受益于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构成,其价值取向直接来自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的新文化想象,晚清以来的主流文学作为一种渐变的铺垫,在新文化运动之际终于发生突变——这是“文革”结束以后,大陆文学史普遍采用的一种的文学史模式;另一种是世纪之交舶来的思路,即王德威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强调晚清以来被大陆文学史忽视或“压抑”的非主流文学(狎邪、公案、科幻等小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评陈独秀的反孔斗争范荣祥1915年发生的新文化运动,是以陈独秀在9月创刊的《青年杂志》(自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的。陈独秀不是这个刊物的主编。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高举民主的旗帜,向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开展了空前的批判。而代表中国几...  相似文献   

5.
(一) 在我国近代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一直阴魂不散,曾出现过三次高潮. 第一次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潮,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曾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这已被历史所证实.但是,也无可否认,在新文化运动中,采取了新文化与传统文化完全对立的态度,在批判封建礼教的同时,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1929年.胡适为《基督教年鉴》写的《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中,反映和代表了这一思潮的观念.在文中首次使用了“全盘西化”这个提法,他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国情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他说:“我们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年北京都市格局重组,北海所处的内城中心区域崛起为新文化的中心.1925年开放的北海公园,引入茶座、图书馆、公共体育场、溜冰与划船等一系列设施,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青年提供了辅助与补充学校教育的现代美育空间.北海公园与以新青年为主体的新文学存在相互定义、相互建构的关系,后者赋予前者以诗意的乌托邦色彩,前者则帮助后者确立自身群体性的精英身份.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同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革命运动一样,它需要一批站在革命运动最前头领导革命的领袖人物,它也就创造了这  相似文献   

8.
考察 2 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与文化运动 ,必须把握两个有重要的意义的支点 ,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与 80年代中期的文化寻根思潮。这是两次基本文化取向相反的潮动 ,分别出现在2 0世纪前后两端。文化寻根思潮发起的重要理由之一 ,即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断裂”的不良后果 ,而他们的责任 ,就是要续起传统文化之链 ,重塑或重镀民族文化辉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 80年代文化寻根思潮之间深刻的冲突 ,事实上反映了世界化与本土化、现代性与民族性、横向接受与纵向继承等关系的紧张 ,这是 2 0世纪中国文化面临的最严峻、最…  相似文献   

9.
出现在我国“五四”前后的歌谣运动,是以搜集,整理民间歌谣,开展科学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一次文化学术运动。它最早由北京大学文科教师刘半农,沈尹默等于1918年2月发起;1922年底《歌谣》周刊在北京大学创刊,直到1925年6月停刊,是为运动的鼎盛时期。这期间共出版《歌谣》97期;印行过《歌谣纪念增刊》、《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的歌谣》、《看见她》等专册数种,先后征集到民歌谣谚共达13,900余首,范围包括了全国绝大部分省份。一向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歌谣,“横空出世”,在中国学术文化界产生了强烈震  相似文献   

10.
林淡秋并没有一开始就想通过文学创作,来做一个作家。受过大学英文系的系统训练,他把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作为自己的天职,是很自然的。“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的陶冶,和一九二五年“五卅”反帝革命运动的影响,已经使这位年轻的大学生“思想情绪发生了大变化”,并且“开始响往进步,响往革命”(《自传》)。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便在党的直接影响和领导之下,与柔石等革命作家一起,在上海积极从事新文化活动了。这一切也便成了林淡秋在前期的文学活动——从一九二九年开始的文学翻译工作中,能够以革命的精神为指导,力求从当时中国的现实和读者的需要出发,选择进步和有益的作品来介绍和翻译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宋喜坤  张丽娟 《学术交流》2012,(12):192-196
发生在1946年的东北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新启蒙运动,是五四启蒙、30年代新启蒙、延安革命启蒙后的又一次思想文化启蒙运动,是对五四启蒙的隔代回返后的继承。哈尔滨《文化报》倡导的新启蒙实践作为东北新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表现为五四启蒙,在思想上表现为民族的思想和鲁迅精神的双核心,在哲学上表现为内外双线的双轨道启蒙。在这种文化、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文化报》新启蒙实践以其合理的方式解决了"启蒙"和"救亡"之间的历史冲突。  相似文献   

12.
冯骥才的《怪世奇谈》系列小说,以颇为反讽的态度重述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定性为封建糟粕的辫子、缠足和阴阳八卦,试图以世俗精神和常识经验为依据颠覆“五四”式启蒙话语的逻辑,体现出作者拒斥理性启蒙、回归常识启蒙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语境与《新青年》的译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五四时期的"革命"语境、传播媒介的发展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新青年》译诗热潮兴起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翻译数量、原作国别、诗歌形式、译者队伍等方面论述了《新青年》译诗的特征,并由此突出了译诗与新诗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五四运动八十年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五四”八十周年,也是二十世纪对“五四”的最后一个十年祭。“五四”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启蒙运动,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的精神虽然长期湮没不彰,但是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五四”的精神力量越来越显得重要,它是全人类的需要,更是中国人民的需要。中国的启蒙应该说是从一八四○年西洋人以大炮轰开中国的国门之后就开始了。前乎“五四”者,自甲午而戊戌而辛亥;后乎“五四”者,自五卅而北伐而抗战,应该说都标志着中国人民作为全体而言的觉悟与进步。然而就觉悟的程度而言,一个半世纪以来,还是“五四”先…  相似文献   

15.
鲁迅和郭沫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和郭沫若是同时代的两位文学巨星。他们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道路,是文化战线上两面相映成辉的旗帜。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了他们的战斗业绩:“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然而,这一双战友却终其一生未曾会面。“五四”时期鲁迅在北京,郭沫若留学日本。“五四”过后郭老到了上海,接着便于一九二六年到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任文学院长,此时鲁迅被迫离开北京,远走厦门。一九二七年鲁迅到广州时,而…  相似文献   

16.
回归与重构——论中日当代文化的一种取向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胡令远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以来,弹指间80年过去了,这一世纪的历史剧已近终场,而新世纪的脚步也渐行渐近。80年沧桑巨变,日本由当年热衷于“大陆政策”,历经军国主义的失败,于战后重新崛起...  相似文献   

17.
从1915年到2015年,《新青年》已走过百年历程.经过百年的沉淀,站在今天的高度,可以看到《新青年》是拥有自己的文化本质的,即一种跨文化的视野.首先,《新青年》秉持的是一种激进而又严谨的文化姿态,这是其具备跨文化视野的内在动因;其次,《新青年》展现的是一种开创现代而又继承传统的文化品格,体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跨越;最后,《新青年》表露的是一种关注本土而又通向世界的文化眼光,体现的是本土与世界的融合.跨文化视野是《新青年》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在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下,一九一九年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  相似文献   

19.
《药》是鲁迅在“五·四”前夜(1919年4月下旬)继《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之后创作的短篇力作。它以“表现深切”、震憾人心的巨大悲剧内涵和“格式特别”、独辟蹊径的明暗双线结构,矗起新文化运动又一文学丰碑。关于《药》的主题思想,似乎早已形成所谓定论了。传统的代表性观点认为此篇小说“集中表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深刻悲剧”(西北大学等十四院校编写组《中国现代文学史》),“批判了辛亥革命不发动人民群众的弱点”(复旦大学、上海师大、上海师院《鲁迅年谱》),“表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按照长期通行的时间界定是指发生在 上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 段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及其过程与规律而言的。它的分 期依文学内部发展规律为据取大块分割法,可为,第一 阶段(1917──1927)文学革命期,第二阶段(1928 ──1937.7)──革命文学期,第三阶段(1937.7── 1949.9)──革命文学发展期。 中国现代文学是个多向、多维的宏阔系统。它纵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始终,和政治结成了文学史上罕 见的、发展走向大体协调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之被 称为反帝反封建文学;在“五四”中西文化交汇的强烈 反差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