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居住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的门巴族,其婚姻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婚姻恋爱自由。许多男女青年通过社交或生产活动建立感情之后,就告诉父母托媒说亲。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求婚,由男方请亲友中能说会道的老年人担任“嘎东” (门巴语:媒人)。去女方家说亲时,要带上好酒,  相似文献   

2.
只占西藏总人口百分之一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夏尔巴人,可谓西藏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门巴族聚居在墨脱、错那、隆子等县的国境线附近,约有6000多人。珞巴族分布在墨脱、米林和隆子等县,约有2000多人。僜人散居在察隅等处,西藏境内约千人左右。1200多夏尔巴人集中生活在中尼边境的樟木口岸、定结县的陈塘区和定日县的绒辖区。目前,僜人和夏尔巴人还未最后确认为单一的民族,但在许多方面已享受少数民族待遇。门巴、珞巴、僜人和夏尔巴的语言与藏族语言不同,而且,  相似文献   

3.
门巴族和藏族的历史关系源远流长,在政治、经济、宗教、习俗等领域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中宗教文化的交流,在门藏文化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文化交流从来都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彼此的文化相互产生影响和渗透。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门巴族社会生产力发展落后于藏族,人口少,居住地域小,因而在门藏文化交流中,藏族文化处于强势,藏族文化对门巴族文化的影响远远大于门巴族文化对藏族文化的影响,门藏文化交流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在门藏宗教文化交流中,藏族的本教和佛教文化先后传入门巴族地区,对门巴族的宗教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门巴族在接受本教和佛教的过程中,并非仅仅照搬照抄和被动接受,而  相似文献   

4.
原始宗教是人口较少民族传统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文化传承方式、过程、内容的控制;对刀耕火种农业模式正常运行的保障作用;对社会的渗透与控制。随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中断、农业生产领域技术的科学化、传统社会控制模式向以现代法理秩序为主导的转变,原始宗教的社会功能明显弱化。  相似文献   

5.
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是毛南族的最大的聚居地,三者连成一片,素有“毛南山乡”之称。“毛南山乡”地处云贵高原东麓的余脉之间,境内群峰连绵、层峦叠蟑。建国前,毛南族虽以农业为主,但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仍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另外在大石山的还兼以采集和狩猎,生产力水平低下。与这种低下的生产水平相适应,在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里保留着较多的原始自然宗教的残余。毛南族相信与人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界是有灵的,并崇拜这些自然现象。他们对某些动物、植物的崇拜,保留着许多图骤崇拜的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学、民族学的文献中,刀耕火种也称游耕、山田烧垦、初耕农业、园艺式农业、降雨农业等。游耕是刀耕火种的一种指称,它强调的只是耕地变动性较大这一特征,而与游居无必然联系。周新文、陶联明同志既然承认基诺族过去从事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活动,那么就无法否认基诺族是从事游耕农业的事实。因此,基诺族是游耕民族的说法并没有错。但是,游耕并非游居,把基诺族视为游居民族则不妥,应该说解放前的基诺族是游耕民族而不是游居民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现实的资料切入,认为云南边境地带的刀耕火种这一“天然实验室”,作为全国一种特殊的农业类型,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观光农业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经济“反向发展”模式是滇西南地区脱贫致富的历史选择。指出,云南省政府已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应重视并突出刀耕火种农业特色,发展特色旅游,为此,提出了尽快改善刀耕火种旅游环境,培养旅游服务人才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梁黎 《中国民族》2008,(4):21-23
门巴族委员美朵曲珍是连任政协委员,也是上一届政协最年轻的委员,今年36岁,来自西藏山南错那县。错那,藏语意为“湖的前面”,位于西藏自治区南端,与印度、不丹接壤。总面积34979平方公里,总人口1万多人,是门巴族聚居的主要地区。美朵曲珍的老家在错那县的勒布办事处,那里是错那县门巴族的聚居区。勒布办事处总人口643人,其中门巴族就占了574人。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梳理历史资料和作者在门、珞地区的多次实地调查材料,对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外联系的扩大,以及西藏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门巴族和珞巴族的社会和文化变化很大。近年来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殊政策的实施,使门巴族和珞巴族社会变化尤为剧烈,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婚姻制度与家庭关系、宗教信仰、思想文化观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近代我国门巴族、珞巴族的反侵略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巴族和珞巴族是世代生活于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近代以来,门巴族和珞巴族人民与殖民主义扩张势力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保卫祖国西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门巴族和珞巴族人民的反抗侵略的斗争史,无疑是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丧葬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习俗文化现象。由于各民族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自然环境、经济类型的差异,以及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等原因,各民族在丧葬方式、习俗礼仪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便是同一民族,往往也有所不同,甚至迥然相异,呈现出复杂的现象。生活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境内的门巴族,其丧葬习俗便表现出了自己的鲜明特征。1986年7—12月,我们在调查门巴族社会历史、文学的同时,对门巴族的丧葬制度  相似文献   

12.
白裤瑶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裤瑶一万多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的里湖和八圩的千山万弄中,其他则散居于广西河池县的拔贡乡和贵州省荔波县瑶山公社境内。白裤瑶聚居于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梗阻。由于历史上和地理上的原因,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直到民主改革前,刀耕火种仍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的使用並不普遍,脚踏翻锹、锄头、砍刀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工具;此外,还使用部分木制工具从事农业、狩猎和  相似文献   

13.
南伊珞巴族大女巫的杀鸡看肝占卜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区生活着珞巴族和门巴族。这是除藏族外,西藏高原最大的两个民族。“珞巴”,藏语的意思就是“南方人”。珞巴族主要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带,以狩猎和农耕为主。旧西藏时,珞巴族受到歧视,被蔑称为山野里的“下等人”。1959年以前,这里还处于奴隶社会,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结绳刻木记事。有语言,无文字。其生活水平之低下,甚于我在三岩看到的帕族人。  相似文献   

14.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从十九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那加族公社内部财产分化的进展和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形成。在那加人的经济中,除安戛米部落外定期更换耕作的刀耕火种型的锄耕农业仍起主要作用。在那加原始公社里,所有的耕作活动都由专门的集体,即所谓的“劳动小  相似文献   

15.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西南部,国境线长147公里,是云南通向缅甸的重要门户.为改变阿佤山区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状况,党和国家拨给大量经费,并从内地调入大批科技力量和农业物资,帮助佤族同胞改造耕作技术,使佤族人由刀耕火种转向固定耕地面积,农业产量大幅度上升,阿佤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沧源经济出现了振兴势头.科技兴农大大推广了杂交水稻、包谷的种植面积,亚热带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1990  相似文献   

16.
云南少数民族刀耕火种农业中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刀耕火种农业中的生态文化进行探讨 ,认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刀耕火种农业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生态智慧 ,主要包括 :在维系生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的适度开发 ;实行有序的垦休循环制 ,保护性地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植被和人工造林 ;维护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藏自治区概况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自治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块独具特色的宝地。全区面积122.84平方公里,人口219.6010万,有藏、汉、门巴、珞巴等38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5.46%,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过去,西藏各族人民由于受自然环境诸因素的影响,生产发展缓慢,经济和文化极  相似文献   

18.
一个数字:在中国,每年因固体废物、农药、大气、水等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31.37亿元! 那么,占版图60%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呢? 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工业的不发达与自然经济的壁垒,可能使少数民族地区避免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然而事实上,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农业技术落后,经营粗放,人们往往采取更加野蛮的方式去掠夺自然资源。刀耕火种和不断扩大垦殖平面,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大片肥沃土地成为不毛之地,一些珍  相似文献   

19.
门巴族同藏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佛教在门隅的传播有近千年的历史,因而藏传佛教对门巴族社会发展和宗教信仰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原西藏地方政府是以政教合一的形式统辖和治理门隅地区。由于门巴族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也使门隅的藏传佛教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20.
苏发祥  吕众林 《中国藏学》2023,(4):11-19+209-2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之一。西藏非物质文化种类齐全,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资源。西藏的边境线长度仅次于新疆,是我国边境线第二长的省级行政区。因此,西藏边境地区的乡村振兴关乎我国西南边疆的安定和西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西藏错那县勒布沟有四个门巴族民族乡,是我国门巴族集中居住地。文章以勒布沟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结合田野调查资料,论述了该地非遗文化产业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和当地政府通过非遗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认为勒布沟的实践经验对西藏其他边境地区的乡村振兴具有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