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常人方法学强调对日常生活世界和日常活动的关注,常人方法学的工作研究认为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也是一种日常活动,是情景的、实践的结果。常人方法学视角下,科学工作等同于常人的日常活动,都具有索引性、权宜性和反身性等特征。解数学题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科学工作,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阮籍人格由三重构成,即作为传统儒士的真实自我,作为魏晋名士的现实自我,以及作为文学家的理想自我-“大人先生”,这三重自我之间张力的失衡。导致了阮籍人格的焦虑与分裂。这种士人人格在士大夫文化史上具有典型性,其中所包涵的现实悲剧,人生伦理以及内在超越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人格向审美人格的生成,生存智慧与诗性智慧相融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跃文的小说以“官场”为触发点,描摹出了以权力意志和权力话语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生态,以此刻画出中国特色的社会文明发展现状。而常人化生存成为其小说人性思索的基本前提,并规定了以权力为生存机制的各种游戏规则。常人化让人失去了生命存在的本真,陷入了无根的焦虑。在这种焦虑中,大多数人无所适从地归附于权力意志中,最终成为了常人化的“庸众”。正是大多数“庸众”的普遍麻木导致了“独异个人”的被放逐。诚然,“独异个人”的自我追寻永远不可能成功,但在某种有限的程度上,他们挣脱常人化的束缚,得到暂时的也是可贵的个性精神的展露。  相似文献   

4.
阮籍人格的双重性及其思想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史籍记载,阮籍不止以其玄学思想,而且更以其行为方式的旷达纵放著称于世。这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乃是阮籍早年儒家式的理想,因受现实的压迫而无法实现的产物。这是阮籍内在理想人格与外部人格形象的分裂,即“本我”与“自我”的分裂。这种分裂,双重的人格的产生,除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外,也是儒道两种思想文化冲突、熏染  相似文献   

5.
在无常中追求有常——阮籍理想人格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由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先生对阮籍《咏怀诗》中多见的“常”字的解释提出问题,进而从无常的政治、无常的人生、有常的清贫生活、有常的理想人格四个方面展开论证。采取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对阮籍八十二首五言《永怀诗》作了深入考察,同时采用知人论世,诗文互证等方法进一步探讨阮籍理想人格的本质内涵。认为阮层的理想人格实由庄予“至人” 理想深化而来,同属虚幻,是一种心理困境下的自我解脱。  相似文献   

6.
常人方法学强调对日常生活世界和日常活动的关注,常人方法学的工作研究认为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也是一种日常活动,是情景的、实践的结果。常人方法学视角下,科学工作等同于常人的日常活动,都具有索引性、权宜性和反身性等特征。解数学题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科学工作,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大地的秘密     
张光恒 《社区》2011,(21):60-60
大地蕴储了太多的、我们常人难以理解的秘密,常常在难以觉察的地之深处,悄悄上演惊心动魄的神秘剧目。  相似文献   

8.
整理阮籍《大人先生传》和其他文章中的人格类型,我们可以看到,阮籍理想人格的系统是由君子、圣人、大人、至人等四个类型组成的结构,君子和圣人是现实世界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具有现实的意义。君子为低次的人格类型,圣人是高次的人格形象。大人和至人则是理想世界同类型的理想人格,缺乏现实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其理想性弥补了现实世界中自我丧失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9.
阮籍:荒诞的人生王侠在竹林七贤中,相比于刘伶、阮咸不问是非的逍遥人生而言,阮籍、康的人生与之颇为相异。他们两人都对社会的黑暗、世俗的污浊、名教的虚伪甚为痛恨,并大加抨击,都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所以向来、阮并称。不过,由于他们二人的人生价值观有异...  相似文献   

10.
阮籍研究向来是魏晋学术研究的重点,而一些学者在对20世纪阮籍研究进行评述时,却对90年代以后阮籍文学研究以外的成果估价不足.事实上,这一时期的阮籍研究无论是在生平事迹考辩,还是在人格、思想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认真检视这一时期的研究状况,对于今后阮籍研究的方向和思维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早就看出了“性善”、“性恶”对立的虚假性,认为孟子所谓性善只是指人可以为善,并主张人要护住善根,守住其本,按照人所以为人的样子去做一个平平常常的好人。道德上的常人和事功上的常人是他的理想。而注重根本的观念使他对人,对像辜鸿铭这样品行高洁而守旧的人的看法大异世俗和潮流,在现代作家中显得很独特。  相似文献   

12.
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有两首写到了“佳人”,但历来论者对其意蕴众说纷纭,且少有人触及这两首诗所具有的内在关联性。阮籍《咏怀诗》十九中的“佳人”和《咏怀诗》八十中的“佳人”,在内在意蕴上是一致的,是阮籍根据魏晋人特有的审美标准构建出来的理想人物。她融和了庄、屈精神,体现了个人仪态形貌之美与内在才能、气质、人格之美的统一,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体现。不同的是,《咏怀诗》十九写的是这种理想的构建,《咏怀诗》八十写的是这种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3.
在对中国古典传统的吸收与借鉴方面,鲁迅最为偏嗜魏晋时期,而以其时的阮籍与嵇康二人最为突出。这里面既有文化背景与师承渊源的因素,也是个性气质的相互契合使然。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鲁迅在精神气质上是嵇康与阮籍二人的结合:热情爆发时像嵇康,而沉寂压抑时更接近于阮籍。不仅如此,嵇康与阮籍的文学创作及其立身行事的基本方式,都构成了鲁迅进行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乃至现实参与的重要资源。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便正是这种文化人格方面的深厚影响之最明显体现。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指出常人表明为公众意见的"平均状态".作为常人被从他的本真的可能性的筹划中拉离出来,陷入到非本真存在的无根基状态之中.决心面对死亡之畏把此在从消散于世界的沉沦中唤回到他的最本真的能在.常人和本真性是海德格尔的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所作的此在分析对于当代西方社会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俗学以生活世界为其研究领域和范畴,力图实现学科研究范式的转换,其中对作为民俗文化主体的民的研究成为生活世界研究的核心。然而,究竟如何研究民俗之民学界至今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常人方法学注重对普通人日常行动的探讨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常人方法学将对当前民俗学生活世界研究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谈话分析是常人方法论的亚纲领之一,致力于发现日常谈话与机构性谈话中社会成员处理日常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实践特征.谈话分析创建了独特的语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技术,用实例揭示了不同机构场景中的话语特征,其微观的质性研究方法代表了当代社会研究“质的革命”的典型路径.文章探讨了谈话分析及其常人方法论渊源、谈话分析的研究特点和程序,并指出了谈话分析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阎崇年 《社区》2014,(8):41-41
皇家公主金枝玉叶,一直被人们所羡慕。现在独生子女多,流传一种说法:女儿要富贵养,把女儿当成金枝玉叶。其实公主既享受常人享受不到的富贵,也承受常人所不用承受的礼法约束。特别是在宫里娇生惯养的公主,一旦嫁为人妇,要面对反差巨大的生活环境和身份转换,很难享受到常人的天伦之乐,更要听任朝廷动荡的命运摆布。  相似文献   

18.
阮籍作为正始玄学和文学的代表人物,其玄学理论的重心,在于建构了一个形超神越的“无”的精神境界。这一境界兼有哲理性和诗性,成为阮籍玄学和诗歌的联结点,对阮籍诗歌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本文从诗歌旨归和阮籍思维方式、心态等方面分析了这种影响,强调指出了“无”的精神境界既缓解了阮籍的悲哀,又加深了他的悲哀,这使阮籍诗歌既宏放高迈,又沉郁悲凉。  相似文献   

19.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在人前享受众星捧月的同时,获取常人不可比及的收入,人后却想拥有常人的生活状态,这无可厚非。而公众却也想知道这些在人前光鲜的明星们在生活中是怎样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嵇康与阮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以放任狂诞的人格姿态反抗虚伪礼法对人性的戕害。相比之下,嵇康洁身自好、愤世嫉俗,而阮籍则随波逐流、和光同尘。将两人合观,我们可以对庄学"自然"范畴在主体性层面的内涵的二重性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