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阿安全合作的基础是彼此对对方的战略需求.中阿双方应在这一基础上建立面向未来的战略关系,这种关系的核心目标是在全球化进程中推动多极化的发展.这种关系落实在国家安全的层面,其具体目标是反对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以及打击跨国毒品交易等.具体的措施包括设立机构、信息共享、人员交流和观点交换等方面.在安全合作领域,最大的障碍是彼此对对方缺乏了解,尤其是对历史文化领域了解不够.这种状况导致对对方的核心利益认知不够以及在反恐和反对宗教极端主义方面的认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新安全观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及生态安全等多种内涵,主张尊重对方的利益,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为对方安全创造条件,实现共同安全,最终达到"双赢"和"多赢"的目的.中国政府所倡导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和平外交新理念,不仅适用于应对传统安全威胁,也适用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依照新安全观积极开展中阿安全合作符合双方利益,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中阿关系是一种经过时间考验的、真诚的、彼此信赖的关系,这是中阿合作的历史财富,也是继续合作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自"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全面发展得益于双方良好的政治特殊关系,这种政治特殊关系既不同于联盟关系,又超越了普通国家间合作关系,具有"战略合作"之特点。未来十年,中阿战略合作将迎来历史机遇期,但"中阿合作论坛"能否上升为类似于上合组织的多边组织,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促进因素来看,中阿双方拥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对重大国际问题持相似看法,不断增强政治互信,共同倡导政治多极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文明对话,这已成为中阿战略合作的利益和价值基础;从制约因素来看,阿拉伯世界的内部矛盾、其缓慢的一体化进程和在安全上依靠西方国家,亦影响其与中国战略合作的深度。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还须消除"伊斯兰威胁论"和"中国威胁论"对双方民众的影响,提升对方在中、阿总体外交中的地位,尊重彼此的核心关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阿合作论坛第一个十年的目标与成就、国际形势变化中的中阿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与中东剧变等角度展开论述,并基于此论述得出以下重要结论:即中阿间历史悠久的文明、文化交流是双方友好交往史的起点;中阿间官民并举、积极合作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论坛”的建立是全球化挑战下中阿关系发展的战略性步伐。过去十年间,中阿关系稳步发展,“论坛”为将彼此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层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今天,为古代中阿丝绸之路注入新的活力已成为新的命题,这需要双方全面、长久的战略合作,需要兼顾中阿关系的发展,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幻。“论坛”在重构丝绸之路,建立经济繁荣、文化互动的中阿战略关系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5.
新安全观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及生态安全等多种内涵,主张尊重对方的利益,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为对方安全创造条件,实现共同安全,最终达到“双赢”和“多赢”的目的。中国政府所倡导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和平外交新理念,不仅适用于应对传统安全威胁,也适用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依照新安全观积极开展中阿安全合作符合双方利益,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中阿关系是一种经过时间考验的、真诚的、彼此信赖的关系,这是中阿合作的历史财富,也是继续合作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经济现代化水平,实现多样化发展目标,2010年前后,很多阿拉伯国家都出台了以打造国家竞争优势、融入全球产业链为主要目标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战略。丰富的能源资源储备、优越的国际贸易条件为这些阿拉伯国家推进工业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工业制造业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是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阿拉伯国家工业基础薄弱、中阿产业链相距较远、中国企业在阿建立“根植性”存在困难、境外园区未能成为企业投资孵化载体等因素的制约,中阿在工业制造业领域的产能合作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结合阿拉伯国家推出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战略以及中阿产能合作的具体阻碍,中国需根据阿拉伯国家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产业链特点,科学推进对阿产业投资,为阿工业发展战略转型提供智力支撑,进而推动双方在工业制造业领域的产能合作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7.
中阿关系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明交流源远流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双方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广泛合作.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带来了中阿三次建交高潮.新时期中阿双方的战略合作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双方都强调开展文明对话,反对文明对抗,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建立公正民主的国际新秩序.未来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将促进政治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8.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围绕未来国际秩序塑造和世界发展方向的战略竞争将更趋激烈。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发展与合作逐渐形成新的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举办首届中阿峰会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将提升中阿合作的层级、扩充合作机制和平台、增强彼此战略互信,还会极大丰富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推动中阿战略伙伴关系走上发展快车道。它同时意味着中阿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紧密。首届中阿峰会从四大方面和“八大共同行动”明确了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四梁八柱”。其中,开展“文明对话共同行动”为中阿文明交流与民心相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中阿携手共铸当今时代世界文明和谐共处、和合共生之道。  相似文献   

9.
在后冷战时代,宗教极端主义成为各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重大挑战,其中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影响较大。伊斯兰教作为俄罗斯的传统宗教,在促进社会稳定、巩固家庭和精神道德价值观方面发挥着积极意义,但伊斯兰教政治化也助长了激进的一面。在转型期的俄罗斯,伴随着伊斯兰复兴思潮与运动的兴起,伊斯兰极端主义也得以滋生并迅速蔓延开来。俄罗斯的伊斯兰极端主义趁转型之初联邦中央政权式微而企图推动北高加索地区独立,建立所谓的“伊斯兰国家”,从而给俄罗斯国家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在全球伊斯兰极端主义泛起的背景下,伊斯兰极端主义问题在俄罗斯一直存在,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相似文献   

10.
中阿友谊源远流长。进入新世纪,随着国际形势特别是中东形势的急剧变化,中阿交往日趋密切和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关系不断深入。笔者认为,中阿双方在政治关系上有着深厚的基础,将会不断发展;在经济合作方面的潜力也很大,发展前景广阔。加强中阿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不仅是中阿双方的共同需要,也是中阿人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相知相交,中阿友好合作源远流长。作为战后国际关系史重要里程碑的万隆会议,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与阿拉伯国家间的直接接触,为中埃关系实现突破性进展并推动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第一波建交高潮奠定了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万隆精神下的中阿友好合作不断走向深入。近十年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合作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高度。2020年,中阿双方在抗疫合作中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谱写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成为双方在新时代对倡导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的践行。  相似文献   

12.
中阿合作既面临机遇也不乏挑战.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目前中阿合作已进入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本文还就推动中阿关系持续和深入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能源合作具有厚实的发展基础。二十一世纪初中阿合作论坛的成功启动推动中阿能源合作大踏步推进。互惠共赢造就中阿能源合作强大生命力。未来双方将抓住共建“一带一路”新机遇,构建互利、安全、持久的中阿能源战略合作关系,以推动双方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  相似文献   

14.
中阿经贸合作由来已久,自2004年起进入了快车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中阿经贸合作论坛”的成立,为中阿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广阔的新平台和有效的新机制。当前中阿经贸合作的积极因素主要是:合作基础较好、经济互补性较强、双边投资合作起步良好、存在共同话语、符合共同利益等。未来合作的发展原则与思路是:发挥“中阿经贸论坛”的作用,以大视野看待中阿双边合作,通过提升中阿关系,带动中阿经贸合作。在加强中阿经贸合作时,要重视处理好中美关系;继续扩大市场开放程度,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以能源合作为本,进一步拓展经贸合作领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历经六十年的中阿关系进行了回顾,政治上双方相互支持,维护权利,经济上优势互补,合作共赢。2010年底中东发生动荡后,中国一直密切关注,希望阿拉伯国家早日结束动乱、恢复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拉伯国家会增加对中国尊重国家主权独立、坚持不干涉内政、主张政治解决争端立场的理解,会越来越体会到中国是可以信赖、可以交往的国家。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阿关系将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6.
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是中阿关系近50年来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本文通过笔者与多位阿拉伯国家驻华大使、“论坛”相关人士、中国学者间的直接对话,以及对“论坛”文献资料和数据的分析研究,回顾了“论坛”自2004年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考察了“论坛”的成立对中阿关系的构建、发展、深化互信的影响,评估了“论坛”机制的成效。本文对“论坛”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中阿双方都应将中阿合作论坛当作引领中阿全面伙伴关系的重要机制和战略举措,借助这一机制和平台,全面贯彻、落实并推进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ssess the intended level of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activism and radicalism in a sample of Muslim and Christian youth living in a marginalised neighbourhood in a southern city in Spain. Interrelations between activism and radicalism and other psychosocial factors potentially contributing to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mobilisation processes are analysed, such as group identification, self-esteem, violent disinhibition, religious extremism and perceived oppression.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religious and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were found. Muslims scored higher in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ay on various indicators of religious extremism. Both perceived oppression and shared ideology inside the endogroup seem to be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having an intention of radicalism in the Muslim group where social identity anchored in religion prevails. These results point to the fact that there is a polarisation that can serve as the threshold of conflict and radical mobilisation in the critical context analysed.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previous research into psychology of radicalisation and terror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