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后行政人控制”与企业治理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行政人控制”是国有企业随着“放权让利”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形成的 ,它既不同于传统计划体制下“行政人控制”,又不同于“内部人控制”。而是指我国企业公司化改制中的经营者具有“经济人”和“行政人”的双面特性。因此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过程中企业治理结构的建构 ,既不能按照内部人控制治理结构进行 ,也不能完全按照正统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行 ,而必须根据我国国有企业“后行政人控制”的基本特征 ,进行相应的企业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创新  相似文献   

2.
经济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问题,表现在:一是委托代理关系不规范,二是企业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从而导致了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低效益状况。因此必须对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进行制度创新,包括完善市场机制,为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和解决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轨经济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引发了理论界对企业治理结构的探究。现有的文献用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博弈论等现代经济理论对企业治理结构创新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但是,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公允的规范性分析框架。本文认为把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纳入一个规范性制度分析...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两权分离所引发的“内部人控制”企业是现代企业制度演进的必然结果。本文分析了“内部人控制”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并对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来治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蒲鸿志 《学术论坛》2015,(2):142-145
国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法治化水平低,权力制约机制不规范,内部人控制严重,委托关系不明确,核心竞争力缺乏。其法治化路径是:建立操作性较强的的财务、事务、权力制约等法律制度;彻底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深化产权制度的改革,进一步从法律制度上肯定股权多元化,设计保护中小股东的制度;进一步用制度明确委托关系,通过法律来规范出资人的权利、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进一步提高企业选人、用人、薪酬制度的法治化水平,整体建构国有公司法人结构治理制度,提高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当前国有企业存在产权界定不清、产权管理过程中的财产流失和“内部人控制”、产权改革运行机制非市场化以及当前产权改革所面临的客观现实困难等主要问题。关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与背景。  相似文献   

7.
全力推进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李万林,阎生延产权关系归属不清,已成为制约乡镇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继续保持高速、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和突出矛盾。因此,“发展股份合作制,进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引自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  相似文献   

8.
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内在联系,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与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当前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失真、诚信度低归根结底是由于“内部人控制”造成的。本文认为,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加大和规范会计信息披露,从而有效地抑制“内部人控制”现象。我国对于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有明确要求,但有重大立法缺憾。因此修改《证券法》和《公司法》是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我国董事会作用的现状   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处于治理结构中的枢纽地位,因此,董事会的构成,董事会发挥作用的程度,将对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我国董事会对管理者的约束作用非常有限,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数据显示,董事会监督约束经营者行为的有效性较低形成董事会监督弱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董事会结构不合理,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形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代理问题。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必须对现有董事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其质量…  相似文献   

10.
内部人控制并不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所特有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转轨经济中,甚至是发 达国家,也自然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正确的选择应该是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内部人控制 加以控制,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内部人控制”是经济转轨过程中所固有的一种潜在的、可能的经济现象。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内部人控制”变得越来越明显。由于内部人掌握的剩余索取权与资本所有权没有统一,内部人通过寻租和侵占资产对所有者构成侵犯,导致企业资产收益率的下降,降低了经济效益。但从国有企业的现状来看,一些“内部人控制”较明显的企业效率并不低,国有资产增值也比一般企业多,这似乎是一个体论。国内理论界对此现象提出了三种观点。本文从博弈论出发,认为“内部人控制”也可导致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并非一个悖论,而是内部人在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中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12.
产权制度缺陷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单一的产权结构,造成了所有者“缺位”和“越位”并存、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银行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弊病。加入WTO后,国内外银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国有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是着手进行产权改革,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银行产权制度。通过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内生性原因和外生性因素,从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思路及渐进式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朱耀斌 《理论界》2004,(2):65-66
公司治理改革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进程,但是中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初始制度安排、特点和改革路径表明,控制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控制",其初始逻辑应当是从公司外部的制度环境、监督机制上加大治理的力度,以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有企业同时存在两个截然相反的问题:一方面政企不分,政府过度行政干预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部分厂长(经理)对企业拥有高度的控制权,即所谓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前者是经营者缺位问题,是计划经济的痼疾;后者是所有者缺位问题,是企业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日益突出,其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解决“内部人控制” 问题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个难题。 “内部人控制”这一概念,原来主要被用来研究东欧和苏联一些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其含义是指,企业厂长(经理)(通常与职工共谋)获取企业控制权的相当大的部分。“内部人控制”有所谓的“事实上”的和“法律上”的之分。“法律上”的“内部人控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阶段,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改革开放至今,国有企业中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和行政干预等问题。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变迁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问题,初始的路径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得到了自我强化,使得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暂时锁定在无效率状态。因此,应及时纠正和调整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使国有企业改革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6.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的企业产权制度。而职工持股制度是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也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创新。它是构建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又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主流思路实质上是一种“外部人”模式 ,它忽视了职工在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方面的比较优势。本文认为 ,与“外部人”相比较 ,职工更有积极性和信息优势去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为了充分发挥职工在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上的作用 ,应在国有企业实行职工持股这一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试论近代公司的"内部人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部人控制”是公司两权分离的必然产物,对“内部人”进行控制是保证公司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股东大会、监事会以及董事会则是对“内部人”进行控制的必要手段。但是,公司制度于近代移植到中国后,这些正式的制度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内部人”的控制主要是借助传统手段完成的,究其原因,这是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不兼容带来的必然后果。  相似文献   

19.
对乡镇企业产权改革与绩效理论的评述与思考□金祥荣柯荣住内容提要本文评述了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理论的讨论,认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理论的一些讨论成果是可以用来为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借鉴的,但依靠以往的那种乡镇企业改革向国有企业看齐的思路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0.
公共资源治理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公共资源治理领域有四大经典理论,即“公地悲剧”、“囚徒困境”、集体行动逻辑和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质就是公共资源治理方式的变革,分析与比较这四种理论的联系和区别,多中心自主治理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新的思路。政府转变自身角色,健全法律制度,建立共有产权制度,自主设计治理制度能够推进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指导思想的事业单位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