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关联与模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个明示推理过程,发话人应该提供尽可能关联的信息,使听话人能够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去理解发话人的含义,达到最佳的语境效果。本文运用关联理论首先解释了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言模糊现象,然后以真实的商务信函为语料,探讨了写信人如何使用模糊语言明示话语信息,实现最佳关联,以准确表达交际意图,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2.
语用模糊是话语在特定语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或传达数种言外之力的语言现象。在此运用关联理论对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语用模糊的产生和释义主要取决于交际双方认知语境的参与,认知语境、认知能力的不同就会导致语用模糊。受话人在释义中,通过语境推理和优化关联原则对话语进行信息加工来达到最佳释义,从而完成语用模糊的交际认知互动。  相似文献   

3.
指示的交际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语用学理论对指示进行界定,并集中描写与解释了人称、时间、空间、社会及篇章等几类指示语。而从交际本身着眼,参照话语意义的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指示的本质及其在会话中的重要作用,发现指示不应仅仅看作是简单的指称现象,它是话语意义实现的一个支点,是话语与交际意图实现关联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4.
话语意义是言语交际的核心,言语交际的全部问题就是如何表达和理解话语意义的问题。话语意义不仅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的对象,其理论演进反映出几个趋势:从结构语言学走向语用学,从语言学、哲学走向认知心理学,从静态解释走向动态解释,从外部的解释走向主体内在心理过程的揭示。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是关于交际与认知的语用学理论。它用认知科学来解释人类的语言交际,认为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是为了认知。关联理论对于语境的解释有别于传统语用学,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认为认知语境应包括语言使用者大脑中所有关于世界的假设以及认知处理能力,这就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个平台,认为在语言交际中认知语境是选择的结果,是变项,不变的是关联。它结合编码-解码模式和意图交际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突显了语境的重要性,为探讨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根据该理论,从话语生成与理解的认知性解释可以看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制约性,也就是说话语的生成与理解是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论关联理论对幽默的阐释及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它对于幽默话语的产生和理解,及其翻译都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交际双方发出和接受幽默话语的双向交流过程。同时,在翻译幽默时,始终把翻译视为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明示——推进过程。译者要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受体的期待进行取舍,这样才能取得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8.
话语标记语是会话中常见语言现象之一,它对话语信息具有制约性。话语标记语作为实现话语连贯的重要衔接手段,在交际过程中,具有制约、提示、话语组织等功能。它能够帮助读者/听话人用最小的努力达到最佳的关联效果。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话语标记语成为了语言学研究中发展迅速的一个领域。文章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So"的语用功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对隐喻翻译的动态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延江  张晓梅 《东岳论丛》2006,27(5):185-187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广泛存在于日常话语中。但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上的差异,隐喻的含义有时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差异性决定了隐喻理解的多样性,隐喻的理解与翻译一直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难点之一。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关联理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翻译活动是一个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示意—推理的语言交际行为,该推理模式可以为隐喻的翻译提供重要的启示。隐喻翻译可以在关联论的模式框架内,通过译者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再结合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来取得最佳语境效果下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交际中歧视性话语逻辑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歧视性话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已成为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回避的语言现实,它关联着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心态和理念。探析歧视性话语的生成时空背景及其存在泛化的逻辑,将有助于交际主体准确解读歧视性话语的隐义及指向,强化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消解因文化误读而导致的交际僵滞。  相似文献   

11.
意义理论研究是现代欧美语言哲学兴起以来的一股思潮,这一过程中创建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意义理论。此中,随着哲学家们对语言的认识不断深化而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颇具特色,其意义理论也独树一帜。它以实施一次言语行为规定为意义的基本单位;强调言者的意向性意义,而不仅仅是话语的字面意义;特别的它还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深入到了语用学的范围,突破了先前意义学说的限制,形成了一种更好的解释语言现象的多视角、综合性的意义学说。  相似文献   

12.
话语标记语是言语交际中颇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话语功能。在此以关联论、语用顺应论为认知理据,结合自然口语语料,分析了话语标记语三种主要的语用功能:语篇组织功能、语境顺应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揭示出话语标记语不但是动态言语交际中构建语篇的语言机制,而且是交际主体动态顺应策略的显性依据。同时,其语用功能也显示出交际主体对语篇、语境及交际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想表达的有时是直接的字面意义,有时是间接的字面以外的隐含意义。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解释后一种语言现象的理论统称为含意理论。了解含意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大学英语听力训练中,可以使学生在听对话或语篇时能够快速捕捉到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听力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言按使用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研究为目的的抽象语言(abstractedlanguage),另一类是以交际为目的的连贯性语言。后者称为话语(discourse)。对话语连贯的研究就是话语分析。所谓连贯是指对话语语句意义的连接(《朗文应用语言学辞典》,1989)。解释话语连贯的主要途径有:语法、词汇衔接理论、功能分析(functionalanalysis)、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principles)、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话语结构分析(discoursestructureanalysis)、就近解释原则(principlesoflocalinterpretation)、类推原则(principleof…  相似文献   

15.
交际意图的动态认知过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意义的理解和交际意图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言语交际的实质是意图的交际。从动态认知的角度探讨交际意图传递的特征,有助于促进对明示交际活动的机理的理解,加深对交际活动自身具备的关联原则的认识。从交际意图的动态认知过程角度来考察言语交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刑法学界并没有认真对待刑法解释限度之理论问题。对于刑法解释限度理论中关联概念的探讨和运用还仅仅停留在抽象性、模糊性的权利话语或道德话语层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对刑法解释限度的论证力和合理性,同时也是导致刑法解释限度理论混乱的根本原因。鉴于此,为了深入地厘清解释限度不同理论之关系,有必要对解释限度理论之关联概念进行本源意义上之探究。  相似文献   

17.
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傲慢与偏见》是最能反映她反讽风格的作品。文章以关联理论反讽回声解释论为指导,运用认知语用学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话语,进一步验证了关联理论反讽话语观理解文学作品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关联理论对反讽话语的强大阐释力。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反讽话语是对先前某种意义的回声式解释,从而传达说话人对该话语意义的贬抑态度,以达到讽刺效果。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这部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名著。  相似文献   

18.
关联理论对于言语行为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德生 《云梦学刊》2000,21(2):95-97
Austin从人类语言功能的角度,把语言的使用归结为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后行为是不确定的,即一个言外行为可产生不同的言后之果。对于这种现象,Austin没有说明,只意识到这里有一个理解力的问题。在会话结构方面,那些“答非所问”,即“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句话可以构成完美的相邻对。这些,言语行为理论本身都不能解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指出,话语和语境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人们基于不同的语境假设进行推理,对话语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为了取得语境效果,就必须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因此,关联性在理解话语,从而实施和实现言语行为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交际的过程是假设与推理的过程,而语用学的意义研究在于如何理解发话人的话语的含意。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这两种当今语用学的主要推理模式都是受话人利用语用预设的共知性特征来推导出话语的真实含意。  相似文献   

20.
张省林 《云梦学刊》2005,26(3):125-127
动态性是关联理论中的主要特性之一,它为关联理论更有效地解释话语理解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关联理论中关联和语境两大基本概念具有动态特性,其在话语理解的解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