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9):5-8
为推进中国西部边疆问题研究和边疆学学科建设,四川大学牵头组建的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西藏拉萨举行了"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战略研讨会"。全国100余位专家代表和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各位专家就边疆学学科建设与协同创新、喜马拉雅区域合作与西部边疆发展机遇、边疆扶贫与西部开发、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边疆史地文化等问题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为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边疆治理与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2.
毛曦 《唐都学刊》2000,16(3):18-19
经济与文化是相互作用的。经济是文化的根基,经济的发展最终制约着文化的发展;文化是建筑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文化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力,推动或阻碍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在21世纪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西部社会飞速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尤以西部经济的腾飞为核心。为迎接西部大开发的到来,为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挖掘西部文化的优秀传统,建构新型的西部文化,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必定会对西部经济的早日腾飞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西部大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全方位的立体战略和系统工程,包括了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3.
王建华 《唐都学刊》2008,24(2):39-42
现代企业的成功是企业文化的成功,西部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与现代企业还存在较大差距.西部民营企业应在企业领导观念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管理上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在决策上加强民主机制;树立诚信为本的企业精神;从而构建具有西部特色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价值哲学之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生岐 《唐都学刊》2001,17(1):10-15
党在世纪之交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是邓小平"两个大局"的生产力布局结构梯次推进构想的具体贯彻.首先,从"时间之矢"的三环节讲,西部大开发正赶上了历史老人"之"字形前行的"否定之否定"的"回归"之路,我们应站在扬弃历史,前瞻未来,立足当今的历史的"回归线上",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更好地开拓"明天".其次,西部在历史上的辉煌与无奈中所形成的正反两方面的文化心理积淀,很有必要在思想上来一次观念上的"涵化"与重组.再次,西部人现代性人格的建构应以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为指导,大胆地将人格定位、落实在"物役性"人格的建构上.最后,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注重"扬"与"弃","抓大"与"放小"等等的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西部开发的战略实施,必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多元化促成与推动。其中设计文化的文化推动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规模和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设计文化的提出是一种物化的知识力量体现,它可以直接创造物质文明。设计文化的多样性可以理解为经济文化、工业生产技术的标志性文化、当代科技发展的前瞻文化、物质精神结合的创造文化、社会分工与协调的群体文化。它可作为智力支撑和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并且能够保障西部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6.
贾艳艳 《唐都学刊》2004,20(6):44-48
以张承志、周涛、马丽华的创作为代表的西部散文因主体精神的张扬而具有一种内在、动态的诗性魅力。他们的散文中主体"在路上"的精神求索及其折射出的动态的生命历史感与个性化的超越追求是其诗性的内蕴;同时,西部散文独语式的、流动的文体结构也体现出对主体精神、心灵史的强调。  相似文献   

7.
王学民 《唐都学刊》2003,19(1):78-79
"西部影视"是相对于"中国影视"外延而言略小的一个概念,"西部影视文化研究"则包容了电影电视艺术研究的所有命题与范畴,研究重点在于涉及西部影视文化艺术现象的所有对象,突出地探讨电影电视创作和理论发展中的新现象、新经验。栏目的学术定位为影视艺术的专业性研究园地,刊发在当今中国影视艺术研究领域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独创性学术观点的论文。  相似文献   

8.
曹小晶 《唐都学刊》2003,19(4):68-71
"中国西部电影"的称呼是对美国西部片的借用,但在其具体的审美蕴涵上却是完全中国化的,它具有-种"历史寓言"的美学本质,富于历史的厚重、沧桑感和精英意识的主观表现性.  相似文献   

9.
西部升起的“太阳”——论中国西部电影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何春耕 《唐都学刊》2003,19(1):80-84
从《人生》、《黄土地》、《老井》到《美丽的大脚》等以反映西部地域文化特征为主的中国西部电影,在它发展过程中,其文化审美视角形成了鲜明的特征:从20世纪的80年代侧重于道德评判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到21世纪初转向对平民情怀的关注,体现了文化重负下的多维融会的发展趋势,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深度;而它向观众展示的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富于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的西北风土人情的文化长卷,以及复杂的人物性格,富有感染力的综合艺术手法,构成了西部电影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贺昌盛 《唐都学刊》2003,19(3):25-29
这里所说的中国“西部”的概念 ,应当区别于单纯以地理学或经济学的尺度所划分出来的那种区域性的概念。它既不同于一般所认为的中国西北、西部陲疆和西南等在地域上的综合 ,也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所谓欠发达的或有待发展的西部经济形态 ,所以 ,不妨称之为“文化西部”。所谓“西部文化” ,主要是相对于以农耕文明形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 ,和以现代都市文明形态为基本范式的京、津及沪、穗等现代城市文化而言的。这一文化形态在总体上显示为一种以“游牧文明”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形式 ,无论是在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 ,还是宗教信仰或民族个性上…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政府领导理念有十一种转向 :从本土化领导走向国际化领导 ;从工业化领导走向信息化领导 ;从人治化领导走向法治化领导 ;从国家为中心的“管理”行政领导模式走向兼顾公民利益和公共利益平衡的行政领导模式 ;从权力取向的领导走向服务和影响取向的领导 ;从“公共行政”走向“重塑政府” ;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 ;从工具理性走向交互理性 ;从传统的目标—过程取向走向结果取向 ;从官僚本位走向顾客导向 ;从效率取向走向质量取向。  相似文献   

12.
试论唐代京兆府的司法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云 《唐都学刊》2002,18(2):51-54
唐代的京兆府既是一级行政单位 ,又是中央政府机关的所在地 ,因而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其司法权也体现了与这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相一致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京兆府对所辖境内的司法有相对的独立性 ,有时还可代替中央司法机关行使部分权力  相似文献   

13.
按劳分配的本质规定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阶段,但在社会主义的不同阶段又应有其各自不同的实现形式.经典作家设想的按劳分配模式只适合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我国现有的按劳分配理论与实践又普遍存在忽视劳动力所有权资本权益的缺陷.按劳分配的制度修正,即重视实现劳动力所有权资本的权益,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按名义劳动力使用权分配+按实际劳动力使用权分配+按劳动力所有权资本分配的"三位一体"式市场经济型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4.
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事保厥家”乃其职责。然至春秋,家臣势力逐渐增强,由西周“事保厥家”的“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执国命”的“陪臣”。伴随着春秋时期权力下移,家臣权力上升、职能增强且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发展。家臣制源于宗法制,在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要摆脱宗法制的约束,逐渐发展成为后世帝国时期官僚制的雏形。同时,家臣选任及流动的自由冲击了宗法制下世卿世禄的原则,也折射出宗法制下传统社会观念的演变趋势,最终影响到后世“家”“国”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马文保 《唐都学刊》2014,(5):100-1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解决与否、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成员共同价值取向的形成以及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确立科学地思考这一问题的向度,是探索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具体的思考向度应是:时代实践-(发现)→时代问题-(揭示)→时代精神-(提炼)→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逻辑相关的过程,也是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6.
杨齐福 《唐都学刊》2004,20(1):159-160
为了强化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举行了四届县知事考试。尽管县知事考试的实效不大 ,且依然不能摆脱浓厚的科举残余色彩 ,但它已初步具备现代文官考试的雏形 ,这体现在它有现代性的考试内容以及一整套考试、录取、考核、管理等章程。  相似文献   

17.
今人所绘金中都历史地图有多种版本,它们之间存在着绘制上的差异,其原因或为史料之欠缺,或为认识之不同。在编绘《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三辑时,需要对部分城门的位置、坊的位置和排列方式,以及金中都与辽南京的关系进行一番梳理,以求得尽可能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虽然在理论上存在文化产品和文化商品属性,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必须着重深化对其知识属性和学术属性的认识。并且,市场经济越是发达,越要求有更高学术品位的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与之相适应,以进一步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和学术属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安身立命之本,这不仅是社会分工使然,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胡舒云 《求是学刊》2003,30(2):104-109
"九品官人法"通常被称为九品中正制,此外还有诸多异名、别称.名称是对事物的称谓,是区别事物彼此的符号,名称的随意称呼,无疑会造成认识上的偏颇、混乱以至对话的困难.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而学界对此却重视不够,学界少数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过讨论,亦未达成共识,甚至造成了新的混乱,有些观点也很值得商榷.经过考辨,文章认为"九品官人法"是曹魏时期陈群创立的选士制度的全称,"九品"是其简称.而"九品中正制"等称谓,是后世学者随意为不变的历史所更定之名,破坏了该制度"名"与"实"的对应关系,妨碍了人们对这一制度本来面目的认识.因此,笔者主张应废弃"九品中正制"等异名、别称,循"九品官人法"之"名"而责其"实",以摈弃成见,重新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20.
林识音  邓珊 《创新》2009,3(5):81-84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揭示了“两型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解决了“两型社会’’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使得“两型社会”建设有了深厚的人文依据和理论支撑。以群众史观为指导,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必将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