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一、论孔子的仁与为“仁之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仁相为表里的是礼。从《论语》中所显示的孔子思想,仁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大戴记·王言篇》:“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从孔子全部思想来看,“爱人”,确是仁的最根本的意义。 孔子在答子贡和仲弓的问仁时,曾说到仁以及达到仁的“仁之方”,《论语·雍也》篇: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重视人生哲学,这是大家早己做出的结论,但它的人生哲学的模式特征是什么,学人们的见解却不尽一致。有人认为是“进取型”的,并且具有久远的历史价,值。这是笔者所不敢苟同的。一“礼”与“仁”之辨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有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礼”。首先我们分析孔子对“礼”这一核心思想的规定及赋予它的独特功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注:以下只引篇名)这里谈的虽是何以为“仁”的问题,但实质上却道出了“礼”在儒家人生哲学体系中的规范性的方向意义。“复礼”为第一要义,是首当其冲的。“礼”是什么呢?“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吾从周”之后应有逻辑上的所指,而这未说出的东西就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就孔子“仁”说的内涵、阶级实质、产生背景和历史价值几个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同仁。 一 “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春秋时期的许多古籍中均有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晋国骊姬曾引外人之言:“为人与为国不同,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虽然“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但作为哲学概念和伦理范畴而系统论述“仁”者,当始于孔子。《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据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  相似文献   

4.
《论语·雍也》“仁之方”新解杨普罗《论语·雍也》有段孔子谈为仁之方的话,是在与子贡论仁时讲的。全文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相似文献   

5.
“爱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从总的方面来说,“爱人”应是根本的国策:“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从具体来说,又应成为人与人之间要奉行的道德准绳,即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雍也》,以下凡引自《论语》的只注篇  相似文献   

6.
奋斗的理由     
俞敏洪 《可乐》2011,(9):22-23
一直很喜欢《论语》里的这段对答:“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说有一天,孔子和两个得意的弟子颜渊与子路座谈,孔子问他们的志向是什么。敢爱敢恨的子路比较喜欢抢答:“我希望发财,天天能开奔驰坐宝马,月月能穿世界名牌,总之物质生活很富足。”  相似文献   

7.
“郑声淫”作为孔子对郑声的评价,见于《论语·卫灵公》,其语云:“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关于这句话里的“郑声”是否指的是《诗经·郑风》?“郑声淫”的含义是什么?两千多年来的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持一端以为说。譬如东汉许慎在其《五经异义》中说:  相似文献   

8.
一、孔子与《易》有关论质疑——向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献疑孔子是否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没有《周易》?这是迄今为止学术史上聚讼纷纭的问题。认为孔子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周易》的人,主要依据是: (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得,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 (3)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第(1)条材料,说明孔子学过《周易》,第(2)(3)两条材料,说明《论语》引用了《周易》的话,由此得出孔子与《易》有关,孔子以前有《周易》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语见《论语·述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孔子道:“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这是孔子讲述“为仁由己”的观点的。课文引用本句及下面一些生涩难懂的古文句,都是为了暴露封建教育的腐朽,一点也不能引起天真孩子们的兴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语见清代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身体》:“可嘉者小心翼翼,可鄙者大言不惭。腰细曰柳腰,身小曰鸡肋(lèi类)。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讥人不决曰鼠首偾(fèn奋)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战争观与其仁学思想密切相关,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爱人”之仁和“复礼”之仁。从“爱人”之仁出发,孔子反对战争;从“复礼”之仁出发,他又认可乃至支持维护礼制的战争。前者更多地体现着孔子的政治理想,后者更多地指导着孔子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孔子最重视“善”,提出了以善为主要标准的文艺审美观,而这个“善”,正是孔子“仁”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在文艺审美观中的体现.《论语》一书中出现“仁”字109次,其中有105次是指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的.“仁”的内容虽然相当宽泛,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但其核心内容却可由孔子回答其弟子的几次“问仁”的谈话中得知.颜渊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以下凡引《论语》中语,均只注篇名);仲弓问仁,孔  相似文献   

12.
《论语.颜渊》篇的"颜渊问仁"章所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命题,是孔子论"仁"的总纲。古今学者多通过对其中"克己"、"复礼"、"为仁"三个思想要素的诠释,阐述孔子的思想。但是,从该章所包含的"仁—礼"、"人—己"这两层关系入手探究孔子的"仁学"思想以及他所追求的"仁"与"礼"、"人"与"己"相统一的理论目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周礼已经空洞化、形式化的情势下,孔子要"复"的"礼",是由他赋予了"仁"的内涵并以"仁"加以整合的"礼",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周礼";在"人—己"关系中,孔子强调"为仁由己",特别重视"己",凸显了对儒者"为仁"的自觉与自信的要求,表现了儒学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词义札记     
嚇《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耶!”四十年代,有人批评1936年版《辞海》给“嚇”立“惊恐”义不该引《庄子·秋水》“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嚇我耶”作为书证。说:“《庄子》里的‘嚇’字只有一种意义,就是‘怒其声’,也就是一个拟声字。‘嚇’就是拿这种声音来对待我,也就是以为我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儒家思想在唐友谊诗中的表现 从先秦诸子百家蜂起之时,儒家就以其人本思想在诸家中独领风骚,由于儒家思想的主旨是“仁”与“义”,“仁”即“爱人”,讲求和睦友爱的人伦关系,同时也讲等级差别,要求不同等级的人具有不同等级的“仁”与“义”。“义”指一种人在社会中的道德行为准则。《论语·述而》讲到“义”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儒家  相似文献   

15.
冉求研究     
一、家世简历 冉求,孔子门下名弟子之一。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春秋末年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2年(比孔子少二十九岁)。卒年不详。 关于他的家世,史书没有明文记录。据《孔子家语》载:“冉求……仲弓之宗族。”又《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下贱之意)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得更明确:“仲弓父,贱人。”仲弓是“贱人”出身,而冉求和仲弓是同族,那么冉求也同样是出身于微贱的家族了。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思想家。他把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的社会活动,都引导到社会的现实的需要中去。让人们的视听言动都符合时代的需要。有力地批判了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的禁锢人们思想的守旧原则。从而给儒家思想以新内容。本文仅就“仁”与“义”,“义”与“利”,“礼”与“法”等问题,简要的论证一下荀子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仁”与“义”“仁学”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随着奴隶制的解体,人的地位不断提高而产生的一种新思想。因为他专门论述人的问题,所以受到了思想家们的特别重视,伴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仁学也不断的具有新内容。荀子首先将孔子的仁学分为三个层次。“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  相似文献   

17.
“正名”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相当的地位。孔子为了维护贵贱有等的社会制度提出“正名”的思想。鲁哀公七年,孔子和子路有一段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  相似文献   

18.
《论语·八佾》篇记载了大家都熟知的孔子与他的弟子子夏的一段对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历来对这段话的意解很多: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又引孔安国曰:“孔子曰‘绘事后素’,子夏闻而解,知  相似文献   

19.
“忠恕”之道作为心理换位的合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忠恕”之道作为心理换位的合理意义王奇,孙迎光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就要“爱人”。而“爱人”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即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相似文献   

20.
从《论语》的整体思想语境中看,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学命题中的“己”不仅是“复礼为仁”的承担者,且内在地蕴含着“复礼为仁”的条件。“克己复礼为仁”的过程就是“己”之力量发动和“己”之人性本质自我塑造的过程。以“己”为基础,依“己”在“为仁”之路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为仁”之路的道德实践进程,是由一“身”之“己”出发,经“人”之“己”的洗礼,终至于“仁”之“己”大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