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6—1940年我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期间,曾选读吴宓教授的《欧洲文学史》课程,是他的及门弟子。1947~1949年我在武汉大学教书期间。吴宓教授是我的同事和邻居。我们虽无私交,但他的传奇经历不断引起我的注意和兴趣,增加我对他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去秋(2003年),戏剧家张庚先生①病逝,终年92岁.我先是他的学生,后为他的下属.住医院期间,我没有去问病;撒手人寰时,我没有去告别;连戏剧界召开的追思会,我也是缺席的.  相似文献   

3.
为写"奚啸伯往事"(奚啸伯,1910~1977,男,满族,北京市人,京剧老生演员)一文做资料准备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这个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名伶,在公开场合居然没有说过一句反党的话.我托在石家庄工作的朋友去查阅相关材料,得到的回答是--1957年河北省所有的报纸没有一篇关于奚啸伯鸣放期间的言论的报道,也没有批判他的文章.我又去问他的弟子、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得到的回答也是同样的--奚啸伯在1957年夏季没有反党言论.这岂不怪了?  相似文献   

4.
正我和山姆谈了两年的恋爱。当我70岁他80岁的时候,我们合办了一场"150岁生日会",生日会上我们宣布了订婚的消息。一年后,我们结婚了。电影计划我们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山姆,一个日裔美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关押在集中营。他为人勤勉而专情,与同为日裔的妻子相守40多年,直到她去世。我的祖辈是纽约的佩勒姆庄园领主,我曾离过两次婚。我们同在旧金山地区的跑步俱乐部。他是个有着好身材的77岁单身汉。我想要了解他。  相似文献   

5.
冯.赖特(Gerog Henrikvon Wright,1916~2003),20世纪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于2003年6月4日去世。德国教授乔治.米格尔(Georg Meggle)主持编辑《冯.赖特纪念卷》,邀请我撰写一篇纪念文章,因为从1996年开始,直至冯.赖特去世之前,我与这位伟大人物发生了密切交往,甚至可以说,建立了某种私人友谊。1997年9月至1998年9月,我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冯.赖特那里做访问学者一年;我接到他的最后一封信是2003年2月20日,这距他最后去世仅132天;我撰写了专著《冯.赖特》,1998年由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我主持编译了他的中文版文选——《知识之树》,2002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如此等等。在下面的文章中,我概述了与冯.赖特的交往,披露了他给我的27封信中的11封信,并把下述两者作为附录:一是1997年我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对他的访问记,二是他为我主持编译的他的中文版文选《知识之树》所写的序言。我认为,这些东西具有文献价值,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冯.赖特的思想、学问与人格魅力;就我个人来说,写出这些也是为了寄托我对冯.赖特教授的缅怀与崇敬之情,并留作永远的纪念。  相似文献   

6.
刘铭传(公元1836-1896年),字省三,安徽肥西县刘老圩人.1884年,清廷任他为钦差大臣,督办台湾军务,使法国侵略军占领台湾的企图遭到失败.他从1885年至1891年担任台湾巡抚期间,制定和推行"台湾产业近代开发计划",促使台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这在近代台湾史上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可以说,他是台湾资本主义开发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7.
章荣君博士在南京大学读硕士时与我是同门.导师把他介绍给我时特别强调了他的家庭出身:农民的儿子,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后来同他在一起时间长了,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和我一样都是师范毕业,在老家的农村中学教了两年书,实在看不到什么前途和希望,就不得不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20世纪90年代,考研确实是一条出人头地的捷径.他是英语专业毕业的,人又很聪明,考研对他而言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我考入南京大学后和章荣君能够朝夕相处,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学业上的,还包括为人处事.  相似文献   

8.
我和丈夫冯某于2005年10月登记结婚.结婚还不到两年,冯某就开始嫌弃我,经多方了解,原来是他有了外遇.我无法容忍丈夫的背叛行为,想与他离婚.  相似文献   

9.
问:我在与王某结婚后的第五年因双方感情不和而离婚,后来为了有利于子女的成长,在离婚2年后复婚。但复婚4年来,王某经常打骂我,我再也难以忍受了,于是我又提出离婚。王某在结婚前就购买了一套住房,是他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现在我以双方两次婚姻关系期间已经过8年、且该房双方共同使用为由,要求  相似文献   

10.
作者按语:冯·赖特(Gerog Henrik von Wright,1916~2003),20世纪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于2003年6月4日去世.德国教授乔治·米格尔(Georg Meggle)主持编辑<冯·赖特纪念卷>,邀请我撰写一篇纪念文章,因为从1996年开始,直至冯·赖特去世之前,我与这位伟大人物发生了密切交往,甚至可以说,建立了某种私人友谊.1997年9月至1998年9月,我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冯·赖特那里做访问学者一年;我接到他的最后一封信是2003年2月20日,这距他最后去世仅132天;我撰写了专著<冯·赖特>,1998年由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我主持编译了他的中文版文选--<知识之树>,2002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如此等等.在下面的文章中,我概述了与冯·赖特的交往,披露了他给我的27封信中的11封信,并把下述两者作为附录:一是1997年我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对他的访问记,二是他为我主持编译的他的中文版文选<知识之树>所写的序言.我认为,这些东西具有文献价值,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冯·赖特的思想、学问与人格魅力;就我个人来说,写出这些也是为了寄托我对冯·赖特教授的缅怀与崇敬之情,并留作永远的纪念.  相似文献   

11.
<正>费孝通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十年了,但他的精神以及当年对我的教诲一直影响着我这些年来的工作与生活。先生的年纪、学识、身份和社会地位超出我们这些学生很远,我们要完全了解他和理解他是不容易的。来到他曾经工作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工作之后,与在社会学领域的感受相比,感觉对先生的理解更加深了一层。不论读书期间还是工作之后,费先生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深远的。我和先生的直接交往可以分  相似文献   

12.
我初次认识船山,就是当兵结束后考入研究院将要开始努力学习的时候.1983年春,有一天我参加韩国东洋哲学会,在会场上听见"王夫之"的名字.当时发言的主题不是关于船山的.发言者没准备提纲,只是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轻描淡写他,我只听到他的名字.当时我记不住发表者关于船山哲学涉及的具体内容.但是有缘分似的,忽然听到的船山的名字沁入于我的脑海里.我觉得我和他之间有前生的因缘.我向同学问:"王夫之是谁"?通过他的大体说明,王夫之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和冲击.其后到了今天,我一直研究他的哲学.通过写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过程,我的研究成果逐渐成为具体化.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六二年,维吾尔族著名诗人铁衣甫江在一首《柔巴依》中写道: 我写诗,不是出于兴趣, 对于我,诗与良知和生命浑然一体。这两句诗,是诗人对自己的创作道路、生活道路和人生观富有哲理而又形象的概括。写这两句诗时,他已经历了十五、六年的创作生涯,写了许多好诗,而在十年浩劫期间,他为了诗,为了诗的良知——人生的态度——他遭受了诬陷与迫害,几乎丧命。因此,这两句诗可以成为理解他全部创作的要旨,是开启他创作密室的钥匙,  相似文献   

14.
亚历山大·马修·卡斯特伦去西伯利亚考察过.他在1845—1849年考察西伯利亚期间,搜集了不为人知晓的许多种口语资料.这些资料非常珍贵.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他研究了芬兰—乌戈利亚—萨莫耶德和阿尔泰诸语言.他既是蒙古语学者、突厥语学者、通古斯话研究者,当然也是阿尔泰语言理论家,他在阿尔泰语言学历史上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2004年9月21日上午,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召开的全所大会上,所党委书记刘荣军同志批评有些同志在没有搞清事实的情况下,就向媒体和网络发表意见,损害了历史所的声誉;这种行为不是真正的关心所务,等等.会后,我主动找到荣军同志.我首先问他是不是指我,他说他指的是一种现象,并没有点名.我又问,我就卜宪群同志一事发表的意见中,有何不实之词?他举出我意见中的"暗箱操作"一语.  相似文献   

16.
去秋(2003年),戏剧家张庚先生①病逝,终年92岁。我先是他的学生,后为他的下属。住医院期间,我没有去问病;撒手人寰时,我没有去告别;连戏剧界召开的追思会,我也是缺席的。“人去愁千迭,心伤恨万端”。我不是不想去,而是怕去。怕去了自己也倒下,再也爬不起来。我打电话告诉先生家人,说:我会以自己的方式纪念他。这个方式就是要写一篇记述他的文字。其实,老师活着的时候,我就想写,内容也是早想好了的———一个涉及人的底色的话题。有人言:张庚是延安牌的老革命,是“跟着毛泽东在陕北窑洞‘落草’,是‘秧歌王朝’的文人”②;和北大教授、社科院…  相似文献   

17.
<正> 丁尔纲,1933年出生于山东黄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至1984年先后在内蒙古大学、包头师专、北京函授学院任教,曾任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等职,并在这期间晋升为讲师、副教授.1984年到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研究员.任教期间,他先后出版了由他任主编之一的、由十七所高校协作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8.
文霞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37-141
廖仲恺是黄埔军校的首任国民党党代表,被称为黄埔军校的"慈母"、"党军师褓",为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他担任党代表期间,他奠定了黄埔军校初期的政治方向,创立了一系列的政治组织和制度,组织了军校初期的政治训练及第一次东征期间的政治工作.他在政治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也表明了他无法超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阶级局限.  相似文献   

19.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请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个大学教师的成长经历他是一所知名高校的教师,从博士毕业到在高校任教再晋升高级职称,短短的几年,一路凯歌。几分惊讶之余,我开始冷静地梳理他的成长之路。该教师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了多篇论文,博士论文近乎就是这些已发论文的汇编(在已有论文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和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