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弱势群体的构成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他们是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弱势群体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重大问题。只有真正有效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否则,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赖以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影响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城市下岗失业弱势群体,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和普遍现象。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须首先依靠政府的力量,依靠政府对市场的适度干预和对市场缺陷的弥补来稳定社会、深化改革。为此构建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权益行政责任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城市下岗失业弱势群体,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和普遍现象。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须首先依靠政府的力量,依靠政府对市场的适度干预和对市场缺陷的弥补来稳定社会、深化改革。为此构建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权益行政责任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而关注弱势群体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妥善有效地解决好弱势群体的问题,才能从实际出发,真正地解决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最终,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弱势群体是社会上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多方面处于不利的人群,他们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他们合法权益的维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法律援助是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应当进一步提高立法层次,制定《法律援助法》,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完善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制度体系,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自由和权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弱势群体是社会上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多方面处于不利与困难境地的人群,他们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他们合法权益的维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法律援助是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应当进一步提高立法层次,制定《法律援助法》,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完善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制度体系,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自由和权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关怀弱势群体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有人类迈进社会主义社会, 才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才使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成为现实。我国传统的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孤老残幼、特困职工、失业人员及其家属是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人员。弱势群体是人类财富的创造者,理应享有与其他人同样的待遇,我们应实行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8.
保障乡村弱势群体公平享受数字服务权益是值得研究的重点议题。研究以数字服务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对象、主体、内容、方式、保障五个维度出发,构建数字服务保障乡村弱势群体权益的发展路径。当前数字服务遵循服务弱势群体、政社企协同参与、个性化多元化服务、保障服务质量、发展性制度建设的实践逻辑,反映了数字服务提升数字素养、赋能技术交互、设计应用场景、协同多元主体、完善政策配套的内在机理。然而数字服务保障乡村弱势群体权益也存在对象定位不明确、主体结构不合理、内容应用不丰富、方式创新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充分的现实困境。为此,未来应通过明确对象定位、达成主体结构、完善内容应用、促进方式创新、健全保障机制等手段保障乡村弱势群体的权益,从而真正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要通过加强制度创新和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来确保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要通过加强制度创新和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来确保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我国弱势群体主要由六类人构成,经济上贫困、文化教育程度低、社会地位低、社会承受力脆弱是其基本特征。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弱势群体的产生主要是由制度性原因(基本经济制度转变、经济转型)和工作性原因(政府工作失误导致政府失灵)导致的。保护弱势群体的主要对策:坚持以发展促和谐;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均衡机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制定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12.
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弱势群体提供法律保护,既是人道主义和法律正义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在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性法律制度、发展性法律制度以及行使权利法律制度,是改善我国弱势群体保护现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主体。关注生态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相融,提高自然利用效率,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论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线,从生态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入手,在阐述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的理性思维,提出了建设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之弱势群体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我国弱势群体主要由六类人构成,经济上贫困、文化教育程度低、社会地位低、社会承受力脆弱是其基本特征。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弱势群体的产生主要是由制度性原因(基本经济制度转变、经济转型)和工作性原因(政府工作失误导致政府失灵)导致的。保护弱势群体的主要对策:坚持以发展促和谐;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均衡机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制定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15.
公共信息知情权是指公民对于政府公共信息的了解权或知晓权。主权在民、纳税人与收税人的权利义务对等、政府信息透明度、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是公民依法享有知情权的依据。政府要以民为本,制定和出台公共信息公开法和听证法,建设诚信政府和现代“电子政府”,用制度和法律来规范、约束政府履行公开公共信息的义务,切实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和创造出最基础性的制度条件保障。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社会运行状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战略目标。而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之基、价值之本、精神之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丰厚的和谐文化基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和谐文化的建设能更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密切联系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和理沦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两者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既不能离开发展去片面追求社会和谐,也不能只顾发展而无视人们对社会和谐的愿望。要努力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应当成为我们的价值理想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8.
和谐的前提是不同社会主体间实现利益平衡,社会主体的物质利益与精神文明呈现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必须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把公众的利益诉求纳入公共决策中,保障决策的正确性;创新政府服务机制,完善公众利益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9.
建设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整合社会力量和调节社会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奋斗有社会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又要注意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既要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又要着眼未来,坚持科学创新;既要坚持以加强基层文化为重心,又要坚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