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人才开发》期刊已创办100期,在此期间,《人才开发》为中国人才学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为人才的应用研究,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此,我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并对为办刊作出贡献的同仁们,致以崇高的敬礼和深切的谢意!今天,我再次利用《人才开发》这块宝地,就十五年来中国人才学的发展成绩和当前新进展作一概述。 一 1979年,人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科学,在科学园地破土而出后历经15个年头。作为三级学科列入《科学分类与代码》学科代码:630.5520。在此以前,国家教委科技管理中心编的“高等学校科技基金项目成果评审学科目录表”,人才学作为两级学科,列在“社会学和其它新学科”之中,代码280701。 (一)人才学已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理论体系和若干专门研究方法,人才学的框架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构成: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人才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包括成才主体自我开发  相似文献   

2.
《人才开发》已经弹指十年了。 我研究人才学十余年,创立特殊人才学也有十年了。我看《人才开发》杂志,因为我搞人才学。从这一点出发,我说《人才开发》可能带有感情色彩,容易偏好,但同时也正由于这一点,我说《人才开发》可能因了解而言之有据,不易偏颇。 在我所接触的国内近十种人才报刊中,《人才开发》是办得最好的。一是选题的广泛性与深度结合得适  相似文献   

3.
当;二是可读性与理论性结合得较好;三是热点问题与冷门话题相互兼容。人才学是门边缘新学科,人才学杂志同样应该办出一定的“边缘”风格。这“边缘”的意思就是:门外的看了想进门参观,门内的读了可以借梯上楼领略更漂亮的风景。 话是说起容易做起来难,但《人才开发》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最后,我有两点建议,一个大的,一个小的。 大的:一定要加强对社会的干  相似文献   

4.
我和《人才开发》是有相当深的缘份的。 提起《人才开发》,首先想到的是刘经纬老师,我从内心对刘老师相当敬重。刘老师虽无什么惊人之作,但在提携人才学界后人方面却是肯下功夫的,也是我在全国人才类刊物中这方面感受最深的老编辑。那是90年代初,我刚到国家人事部人才研究所工作,出于对人才学的酷爱,我想把全国研究人才学的这一帮学界新秀串连起来,组成“中国人才研究会青年人才研究专委  相似文献   

5.
安宏林 《人才开发》2011,(11):12-15
这些年来,我在人才学的学习方面有某些进展,这与《人才开发》对我的开发分不开,或者更明确地说,这与社长叶尚老的支持、教诲分不开。  相似文献   

6.
6年前,《人才科学研究》编辑部负责人约我写一篇关于研究人才学的文章,我欣然答应了。我撰写的题 目是《人才学指引我登上大学讲坛》。该文首先刊登在《内蒙师大》,以后,《中国人才报》、《中国人才》、《人才学教学通讯》全文转载。王通讯等人主编的《我与人才学》全文收编。 记得1986年3月,《中国青年报》记者杜涌涛,《这一代》杂志记者默然(现为《人民日报》记者)专程到包头郊区教育局(当时我任秘书)对我进行首次采访。随后,内蒙古团委学校部部长张宇邀请我到呼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才学专家王通讯的新著《人才开发的新世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是一本真正的关于人类自己本身的哲学书。人才学,当然应该是关于人类自身的才能、潜能、智慧以及对这种才能开发与利用的哲学与科学。《人才开发的新世纪》以其广阔的视野和细腻的文笔,以大量的事例为基础,提炼出独具特色的人才学思想。 1.人才事业是充满诗意的朝阳事业 《人才开发的新世纪》开篇有一段启人心智、充满诗意的话:“人才开发,人的潜能开发具有当前人们还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在老干部局工作的便利条件,常有机会与老同志们探讨学术理论和社会发展等问题。一次在谈到二十一世纪国家多么需要人才时,一位老同志向我推荐了上海《人才开发》杂志,他说:“新时期要有所为,不可不读上海《人才开发》”。他并送给我两期《人才开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仅这两期《人才开发》,就使我头脑豁然清新,获益匪浅。两期中的篇篇文章都激起了我思想的波浪。  相似文献   

9.
《人才开发》杂志,创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以其专业和前沿的内容引领一时风气,领中国“人才学”之先声,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二十五年来,通过《人才开发》这一平台,为中国的人才开发给力,成为改革开放有力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10.
《人才瞭望》2004,(9):4-4
王 通讯 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国务院科教组、国家教委、国家科委从事教育与研究工作,现任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人才潜能开发、人才素质测评实用技巧、人才成长规律与生涯设计等。著有《微观人才学》、《宏观人才学》、《人才学通论》、《人才资源论》、《潜能开发论》等。曾 湘 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学分会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理事长。美国福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  相似文献   

11.
在工间休息时,拿一本书读读,那简直是一种享受。对我们读者来说,最爱读自己的书──《人才开发》。 每当收发员送来几本《人才开发》,职工们顿时停止闲侃声,争相抢阅,并专心致志看起这本书来。有时,一本《人才开发》不知翻阅了多少次,书上已沾满了油渍,纸张有些发黄了、破旧了,文字也不大清晰了,还被视为“宝贝”。你看了他又看,真是“爱不释手”。 我是《人才开发》的老读者。每一次读这本书都有新感觉,每一次读她都有新收获。近10年来,坚持读书已成为自己的一种爱好,受益不小。尤其是歌颂和赞扬人才方面的篇章,读后使人…  相似文献   

12.
《人才开发》杂志出版100期庆祝活动3月22日在青浦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同志专门为此写来了热情洋溢的贺词。文章指出:“上海要在下世纪初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还必须实施更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战略举措,培养大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造就数以百万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同时按照上海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人才市场,使上海成为国内外人才聚集的高地,使人才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愿《人才开发》在交流人才学研究成果,传播人才知识,传递国内外人才信息,推进人才培育的开  相似文献   

13.
人才研究、人才开发,从 1979年算起,到现在整整 20年了。20年风雨同舟,20年艰苦奋斗而达此盛境确属不易。我这里讲的“盛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国内已经出现一大批人才学者、人力资源与人事学专家;二是我们已经拥有象《人才开发》一类的很有水准人才学杂志报刊;三是我们已经自觉地将人才学研究与党的组织工作、国家人事工作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 色的人才科学体系。这是有目共睹的,是可喜可贺的。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纪。在新世纪到来之际,研讨一番人才问题,既是对20年工作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展望,很有…  相似文献   

14.
需要强调的是,《决定》中的人才观与人才学中的人才定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在于,《决定》中提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是给人才下的定义,不能理解为人才学意义上的人才定义。而是讲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注重说明人才对于党和国家的从属性和贡献性。联系在于,它肯定了知识或技能是人才的首要和根本所在,人才学的人才定义也应如此。虽然,它也讲“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但显然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所讲的,这里的“创造性劳动”是与“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5.
叶尚志 《人才开发》2006,(9):1-1,4-5
(一)《人才开发》杂志1986年10月创刊,今年正值20周年。本刊是在迎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为全国人才开发摇旗呐喊,鼓劲助威,和在我国人才学兴起的大好形势下创办起来的。20年来《人才开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大人才”观念,为全国人才开发服务,报道面宽广。凡涉及人才成长的自身条件、内在规律和人才开发的客观条件、环境因素;人才涌现的宏观规律和微观机制;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环顾全球;广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有关战略、政策;古今中外人物典型、人才问题方面的经验、教训、传统、论述,名人指点,学术箴言,众口群言,凡对当今人才开发有所启示、有所教益的报道,《人才开发》都欢迎,  相似文献   

16.
走过了10年历程的《人才开发》,如何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形势,在交流人才学研究成果,传播人才知识,传递国内外人才信息,推进人才培育和开发、利用各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呢?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上海市人事局办公室,上海人才研究会和《人才开发》杂志社于1997年4月25日联合召开了座谈会,邀请本市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党政领导和市区县组织人事部门的负责人30余人,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本刊副社长梁光壁同志主持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17.
王通讯简介著名人才研究专家。1945年出生于河北获鹿县。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国务院科教组、国家教委、国家科委从事教育与研究工作,现任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在人才研究、人才资源开发方面成绩卓著,被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在国际上曾获美国加州蓝带大印模奖,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大辞典。主要研究领域: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人才潜能开发、人才素质测评实用技巧、人才成长规律与生涯设计等。著有《微观人才学》、《宏观人才学》、《人才学通论》、《人才资源论》、《潜能开发论》等。系日本千穗商科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文部省批准),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教授。授课单位有: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组织部、总参谋部、空军政治部、大庆石油管理局、宝钢公司、武钢公司、中国民航、山东胜利油田等。  相似文献   

18.
上海人才研究会的初创,《人才开发》杂志的创刊,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邓小平同志已经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设计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蓝图,全国上下都怀着锐意进取、敢于拼搏的热情。“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必须依靠知识,依靠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指示,恢复了知识和人才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价值,正是人才学研究的宗旨,我们的热情就此有了着落点。 还在1982年上海在市委、市府支持下,率先进行  相似文献   

19.
《人才开发》杂志二十岁了,表示热忱的祝贺!人才问题,不论在中国还是外国,古来有之。但作为一门学科--人才学,在我国大约也就二十多年的时间吧!时代呼唤人才,实践需要理论。在我们国  相似文献   

20.
事非经过不知难。25年,300期,3000万字……这一组看似平凡的数字,浸透着一位老人的心血和本刊一任任编辑的不懈努力。看后面刊登的本刊一位老编辑写于13年前的记述文章,遥想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亟需各类人才,延安抗大老人、人才学专家、老社长叶尚志年近70创办《人才开发》杂志,创立人才学会,引领人才学研究之风,探讨人才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