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话人生     
回忆那个年代,制服、自行车,吃的是大锅饭,我庆幸曾经历过它。尽管经历过“文革”中的各种运动,也感受过物质生活的贫乏,但那种单纯带来的美好,我始终不能忘却。  相似文献   

2.
纪新 《老年人》2000,(1):43-43
我年过古稀,患有“牛皮癣”,多方求治难断根。请告良方。  相似文献   

3.
任均 《中外书摘》2011,(1):15-18
孙维世是我二姐任锐的女儿,我的外甥女。她父亲是孙炳文。从幼年时候第一次见面,到“文革”开始后最后一次见面,我叫过她的小名“小兰”,也叫过她的学名“维世”——这都是她的名字,她却一直管我叫“六姨”。但是,虽然我长她一辈,却只比她大一岁,我俩是从小一起玩儿的最要好的朋友。  相似文献   

4.
山背 《金色年华》2005,(9):29-29
买车后这么长时间里,只有一次我在车窗外见到过那个摩托佬。他依然静静地守候在公司大门旁一字排开的“摩的”队伍里。他也看见了我,朝我热情地点头微笑。这个时候,我看到他阳光下的白发仿佛多了些,有些晃眼。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后,“80后”服务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热情,改变了我曾一度加在他们身上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神奇的梦     
智鸥 《华夏少年》2007,(9):54-54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拿着一个遥控器,上面写着“春”“夏”“秋”“冬”。我一摁“春”,花就开了,青蛙也来了;我一摁“夏”,天就阴了,要下雨了;我一摁“秋”,秋天来了,果子熟了:我一摁“冬”,雪花就飘落下来。可有意思了!我真想拥有一只可以控制四季的遥控器。  相似文献   

7.
王弋 《老年世界》2007,(18):24-24
我虽年过“花甲”,但头发乌黑,一点不“花”,精气神儿也十足。若是体检分等,打个“甲”字没得说。一些多年不见的老友,碰面往往总爱惊奇地发问:“你这‘爬格子’之人,怎么越活越年轻啦?!”在他们眼里,似乎写文章,动脑筋,易衰老。其实不然,适当的“爬格子”.恰恰有益健康。我在这方面就有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慧子 《老人世界》2011,(12):31-31
退休后,我给自己找了一个新的“岗位”——“正史”,即坐在家里翻阅典籍,通过查证史实来为一些“戏说”的“历史知识”“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9.
1956年至1959年的三年间我奉派在国外工作,所以鸣放、反右、“大跃进”都躲过了。只是1959年回国后赶上承受“大跃进”的后果,通常称为“三年困难时期”。如今回忆起来,最突出的竟是一个“饿”字,与“吃”有关的故事、轶事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构成“非我“的有自然和“他人”。我与“非我”是什么样的关系?我对“非我”应当具有何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他人”是“非我”中的重要部分,我与“他人”处于什么样的关系?我对“他人”应当具有何种态度?  相似文献   

11.
南振中 《公关世界》2009,(12):58-58
母亲张秀芳一生操劳,熬出了个“四世同堂”。在母亲90岁生日前夕,全家人商量要献给母亲一首歌,我负责提供歌词,我的喜欢音乐的弟弟谱曲。我从来没有写过诗,更不知道歌词该怎么写,脑海里只有勤劳、宽容、善良的母亲的影子。6月17日凌晨3时,睡梦中忽有所悟,从心底流出了几段“大白话”。我披衣而起,赶紧把这些话敲进电脑。于是,就有了这首《妈就是“家”》。  相似文献   

12.
朱开云 《老年人》2011,(3):21-21
今年,中央又就“三农”问题下发了“一号文件”,对加强水利建设作了重要强调。据报道,“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入2万多亿元资金兴修水利。对此,我感到十分高兴和振奋。解放初,我也曾参加过国家水利建设——在整修南洞庭湖长堤中挥洒了青春和汗水,脑海中的记忆仿佛就在昨天。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位地处边远的衰年作家,压根儿就没有因“写”而优则“仕”过,故从来也就没有动过今日评“古典名著”、明日论“诸子百家”的念头。道可道,非常道!如若谈起个人读书史,似乎眼前只有这部大书——  相似文献   

14.
谈曾静案时,我曾提到曾静有种迂阔的见识,以为皇帝该文人来做,而不该让“世路上的英雄”来做。其实,“我学中人”是出过一位“皇帝”的。那便是曹操。或说,曹操并没有做过皇帝啊。是的。不过他无其号而有其实,算得上是无冕皇帝。  相似文献   

15.
虽过钻石婚。我有时仍被“妻管严”管得心烦,但静下心来想想.没有“妻管严”还真不行呢!你看:  相似文献   

16.
收藏,作为一种集陶冶情操、增长文化知识的投资手段,近几年,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在我国已掀起一股收藏热,收藏者收藏的种类五花八门,邮票、钱币、字画、古玩、粮票、布票,甚至旧书报、烟标、火花、像章都是收藏者所收藏的目标,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或许你无此爱好,但是也不能避免您身边会有一笔可观的“财富”存在,其实,“旧货”也值钱,一定要当心“财富”与你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7.
“月”+“月” 我叫孙小月,是市里一所示范性高中的优秀生,跟我交朋友似乎没有那么容易,你得有某种“绝活”,将我震住。所以。当新来的同学姜小月说:“孙小月。姜小月,两个‘月’加起来就是‘朋’,干脆我们结成姐妹,如何?”我还是没有动心。  相似文献   

18.
我的牛津路     
到国外上学是我最先提出来的,那时我11岁。当时就读的景山学校整体水平虽然很高,但对我压力不大,放学以后就没事了,心里感到有点“空”,不满足。爷爷说过:“花盆难养万年松,有志气的孩子要敢于闯一闯。”  相似文献   

19.
在最近提出来的所有各式各样的意见中,我认为,一年过一次“母亲节”这个主意要算最高明了。难怪5月11日在美国正在成为一个人人喜爱的日子,而且我还相信,这样的想法也一定会蔓延到英国去。  相似文献   

20.
张祉浩 《当代老年》2013,(11):51-51
从前有位私塾先生要学童们做一首诗,要求诗里写100只麻雀,但不能出现“白”字。学童们想了很久,都写不出来。过了一会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