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听新入职的社工说经常要在社区开展活动,不知道在活动中如何定位自己的专业角色。在与政府合作的过程中,社工开展的活动也经常受到质疑:“开展活动,随便找个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都可以,为什么一定要找社工去做?”诚然,开展活动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工作相比,更难凸显社工的角色与作用。然而,在内地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的情况下,社工要想在社区深入提供专业服务,首先需要扎根社区,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而社区活动正是社工建立社区关系的一个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2.
本土社工究竟是否应该承担一些专业以外的工作?如何才能让用人单位理解并接受社工的专业规范,使社工的专业与职业真正契合?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普遍偏低,这除了体制和市场等外部因素,还有没有别的更重要的原因?我们有没有反思过社工专业教学本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工协会作为社工行业的自律组织,在政府与从事服务的机构闾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社工协会与政府部门携手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不仅有助于社工机构的发展,而且能提高资源整合效率。那么,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社工协会如何处理好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关系?如何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协助政府提供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5.
社工B问:由于岗位社工活动经费都需向用人单位申请,所以社工活动计划都要经街道审批,街道希望社工的活动与街道的活动联合一起办,署名是街道;街道更倾向于开展影响力较大、覆盖人群多的大型活动,而社工一直想开展专业服务,这样的“矛盾”该如何平衡?  相似文献   

6.
督导答疑     
《中国社会导刊》2012,(22):58-59
学校社工如何增进校方对社工专业的认知 社工A问:学校社工如何在与老师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增进校方对社工专业的认知,并逐渐提升社工专业在学校的认受性? 答:在上一期《督导答疑》中,我一开始就强调学校是既有的组织,在教育系统中拥有主体性的权威。也就是说,社工专业在进入学校这个服务提供的载体时,本身只是作为这个主体所界定的第二专业去辅助教育专业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工,你是否在立场问题上徘徊过?你是否有过那种服务于案主还是服从于现实的纠结?我在医院进行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时候就碰上这样的困惑。  相似文献   

8.
督导助理怎么看待自己?社工如何看待督导助理?督导助理如何处理与社工的关系?这是大部分督导助理所面临的议题.督导助理选拔制度无疑给深圳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支强有力的第二阶梯人才,但因为发展太快,也出现了一定的弊端.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督导助理自身的资历尚不足以让被督导的社工信服,由此很容易形成专业上的对抗.  相似文献   

9.
社工无论经验如何都需要在一个稳定的专业岗位上让他们锻炼专业技巧和工作方法,同时在机构的扶持和督导下,社工们彼此切磋琢磨,才能获得专业成长。而社工大量外派则无从建立起对机构的归属感和深入认识机构的使命,更无法协助辨别社区需要建立自身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时候,我们曾经担心:社工在地震灾区能坚持多久?没有政策、没有资源、没有救灾经验,有的甚至连“身份”都没有,仅凭着专业精神,社工们能在灾区呆下去吗?  相似文献   

11.
从书本上我们知道,社工是与医生、教师、律师和会计师一样的专业人员。然而,在现实中我们这样的感受并不多,甚至时常还被问及一个尴尬的问题:“社工是干什么的?”不仅如此,不少社工在从事社会工作多年后还面临这样的困惑:我们的专业岗位在哪里?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督导中,我和社工们就评估工作进行了分享。其中有位社工认为,工作怎么做不重要,关键在于如何在文书上下功夫,写得好了,评委就觉得社工够“专业”。听了这位社工的话后,其他社工也都附和起来,觉得好像还真有些道理。  相似文献   

13.
关系是一门学问,尤其在中国文化中更是如此。很多社工不愿触及“关系”的话题,在日常交流中常听他们说“处理关系不是社工专业的事”。果真如此吗?翻开所有社工专业书籍,“关系建立”均是一切专业服务的开始。若我们在服务中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最终往往导致部分案主或小组成员的流失,许多服务将会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14.
助人自助、关爱、接纳、利他主义等都是我们社工明白的专业理念,但是,仅仅明白这些理论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工吗?当我们面对重度残疾、歪眼斜嘴、浑身散发恶臭、脾气极坏的服务对象时,我们真的能做到关爱和接纳吗?当一个完全没有生存能力的服务对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还能秉持专业的价值观吗?  相似文献   

15.
专业社工时代到来,如何运用社工理念使民政工作更加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是所有民政人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此,本刊特约请全国部分省市区民政厅(局)长来做客,结合当地的实际谈谈未来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走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导刊》2014,(36):17-19
12月9日,北京晴冷.行走在北京大学的校园中,看着未名湖开始结冰,让人不由地想起20年前的冬天——1994年12月31日,由民政部和教育部一道支持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以下简称“社工教育协会”)在此应运而生.20年不长不短,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社会工作的承认和本土化走向又是如何?趁着社工教育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工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在我国推开后,民政部门便开始推动"社工、义工联动",以期两项服务能相辅相成,都得到理想的发展,却产生了谁带领谁的问题.有社工表示,社工有专业能力,义工项目应由社工带领,但也有义工质疑社工对义工服务不了解,没有能力带领义工服务.这一问题其实源于对义工服务的不同理解,本文尝试找出社工和义工分工合作,进而实现双赢的策略. 为了让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加入义工的行列,以往的很多义工服务对义工能力的要求都不太高,最重要的是义工能参与.为了让义工达到服务的能力要求,还会提供简单的服务技能培训.而随着我国教育程度的提升,义工的能力也同时增强,很多义工服务都由义工自行组织和开创,不一定要由他人来带领,这就使得社工和义工需要在不同的社会服务中重新定位其角色.  相似文献   

18.
我在大学里主要是教授《小组与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两门基础社会工作科目.相比而言,理论课不好教.不好教,是指学生的反应.香港的社工专业学生,一般都是想好了当社工才在大学选择修读社工专业的.以他们的理解,社工既然是助人的专业,读社工就是要学助人的技巧.小组及社区工作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觉得很“实用”,通过角色扮演及讨论案例,令他们掌握怎样“做”,感觉踏实.可是,学理论课时,他们容易感到乏味,抽象的理论令他们有点困惑:这些理论和模式怎样用来帮助人?  相似文献   

19.
不少读者一定对上海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10周年本刊专题策划中,姬中宪一篇文章中的几组问句记忆犹新:“社工是居委会的吗?”“社工是志愿者吗?”“那社工是,厶\务员吗?“是事业编制?”“那你在公司?”“那什么是民办非企业?”…… 很多社工都遭遇过这类提问。那么,当前,“社工是什么”、“社工不是什么”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了吗?相信大部分地区的社工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肯定的是,对于社会大众而言,社工依然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相似文献   

20.
据《南方日报》2013年3月8日的报道,深圳市2012年社工流失率为18.1%,离职率5年翻一倍,而到深圳工作1~2年的社工离职率对此指标“贡献”最大。面对大量新社工的涌入,如何保证专业服务质量,保障专业服务队伍的健康成长,如何更好地提升社工专业能力、安抚社工情绪、协助社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摆在所有督导面前的一项急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