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哲学思维传统、高明的哲学思想智慧和丰富的哲学理论资源,但直到19世纪末叶都没有"哲学"这一名称,当然也就没有专门的哲学学科。近代以来,几代学者参照西方分类学术标准及其哲学观念和体系形式,对中国哲学加以现代转化,在学科建立、教材建设以及以哲学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中国哲学史学的建构诸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实绩,为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知识的中国哲学打开了普世化的门径。田文军教授近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大体呈现了中国哲学现代转化的过程以及贯穿其中的思想脉络,值得学界和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2.
从新中国电影到中国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1949年—2000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为线索,考察各个时期电影的时代面貌、文化特征和修辞系统,勾画了新中国电影从一元化的政治电影模式、多元化的艺术电影模式向大众化的产业电影模式的转换过程。文章认为,新中国电影的概念将被中国新电影所代替,成为新的社会目标和组成部分,不仅为这一目标提供文化想象,而且也提供新经济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源于对当代中国长期发展实质与实践规律的深入探索,意在通过对发展模式、成绩、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推动社会主义朝更高形态迈进。在此期间,需要以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为终极目标,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凸显中国话语的本土性、原创性、主体性,并在开放包容和有效沟通中,使之于国际话语体系中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以人民为中心”中国话语权的建构场域,在多个层面探讨话语权建构的基本遵循和现实指向,以此解决当前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4.
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就必须要寻求到这一理论活动的逻辑主线。从实践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主线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从理论层面上看,中国现代性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因此,现代性建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视角。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提供了不同的现代化方案。革命时期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一种革命式的现代化方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逐渐构建出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特色现代性。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现代性构建还在生成中。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主题就是着眼于中国道路,从各个维度尤其是价值维度,建构独特的现代性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者Schooler在其1965年的文章中提出了产品的来源国形象会对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与评价产生影响。本研究显示外籍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内涵及社会发展评价积极,印象深刻,并认为中国品牌具有覆盖面广、产品类型丰富多样等优势,对中国品牌手机的功能、科技含量、性价比等优势较为认可,但认为中国品牌在质量把控、宣传推广力度以及品牌价值内涵拓展等方面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6.
中国提出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构想,既着眼于整体性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也着眼于解决乡村现代化这个世界现代化的“终极问题”。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中国,关照世界,深入研究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重向度,即坚持中国道路,扎根中国情境,建构中国理论。坚持中国道路界定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导力量、指导思想、终极价值目标、主要依靠力量,决定了中国乡村振兴的性质和方向,可以避免出现颠覆性错误。扎根中国情境描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依据和基本条件,从历史的维度、现实的视角、世界的视野、发展的眼光研判中国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和约束条件,可以避免类似“时代错置”的错误。建构中国理论是在坚持中国道路和扎根中国情境基础上对乡村振兴领域创新理论的阐释、乡村振兴中层理论的建构以及提出能够解决乡村问题的中国方案,可以避免陷入理论恐慌和行动拘谨。  相似文献   

7.
面对中国哲学的困境,关键问题是切入当下的社会历史情境和生活脉络,让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在动态的、良性的冲突中融合,并让哲学说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8.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扶贫成就。基于实现共富的三重向度来回顾中国扶贫70年的发展历程:在历史向度上,中国扶贫道路经历了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和精准扶贫等5个发展阶段;在实践向度上,中国扶贫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挥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相结合的政治优势,积蓄扶贫物质的经济力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经验”;在价值向度上,中国扶贫70年所形成的“中国经验”为世界减贫理论、减贫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健 《今日南国》2009,(21):10-11
天安门广场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永恒难忘的记忆。天安门广场不仅与中国革命和历史紧密相连,还是中国历史和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理论体系上,主要体现为继承与开放、创新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及实践性相统一;在制度安排上,主要体现在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协调,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机统一;在实践上,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坚定性与手段的灵活性、过程的渐进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对于中国保险业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份,也是中国保险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众多外资保险商翘首期盼的外资经营地域限制被取消,中国民族保险业将会随着WTO的深入受到很大的冲击。显然,中国保险业开始"与狼共舞"。面对外资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市场拓展以及制度等方面的优势,中国保险业应该有自己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从三方面推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其一,在下沉到经济层面后上升, 其二,从由上而下到由下而上,其三,由“用”及“体”,最终触动传统文化的内核。“以人为本”融 合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认识上实现了两次社会转型的叠加,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赶超之路。 在“以人为本”的旗帜下,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转型结合起来,引领和推动21世纪中国的发展。 总之,以“以人为本”指引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实践“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从歌德孩提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看 ,歌德虽未到过中国 ,但受文化迁徙的影响 ,仍然具有较深刻的中国意象 ,这种意象一方面对他的创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产生过积极意义。也正因为他未曾到过中国 ,所以他的所谓中国意象只不过是表面的、片面的和不完整的 ,系“不完全文化迁徙”所致  相似文献   

14.
钱穆从对中国文字与文学的深刻理解,强调中国文化的“可大”、“可久”,表现了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这对今天文化、学术的发展,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外中国学也好,海外汉学也好,是一个学科领域,而不是一个学科。这个学术领域包括了若干个各种各样的学科和专业。因此,没有谁可以说囊括中国研究的所有领域。但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精细,政治介入学术越来越深,海外汉学的研究领域扩张了很多。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成分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在汉学研究的目的和基本方法、汉学的意识和理念、汉学研究与中国文化的重建、汉学的实际研究效应几方面做具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17年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安理会分别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被首次写入联大安全领域,世界逐渐听到中国发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未来必须通过坚定中国道路,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强化中国话语权的辐射力;增强中国实力,主动参与国际事务,提高中国话语权的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化交流,增强中国话语权的亲和力;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国家形象,扩大中国话语权的宣传力,更好地构建中国话语权体系。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作文》2008,(4):4-7
中国字,方方正正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很有中国特色。一直觉得中国人是幸运的,听到的第一个词,说的第一句话,读的第一篇文章,写的第一个字,都是被老外誉为最难学语言之一的中文,听难、说难、读难、写更难!我要说的就是写,写字,写中国字。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精神文明与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佛教传入中土并扎根、传播、进而中国化的概述,提出了由《周易》奠定,经儒道显学的阐发而形成的中和之道,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合点的观点。文章着重分析了佛教精神文明的内容和本质,指出佛教精神文明在强调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更注重个人对全社会人类的奉献。其所奉行的道德修养教条,集中反映了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指出,由于佛教脱离了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实际,其所要建立的精神文明带有明显的理想和空想以及消极性质,但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然具有重要的批判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鲧、禹故事由神话叙事变为伦理叙事,姜原弃子神话提出"元子"说与"有德"说,表明和确立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品格。这表明,产生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文学经典《诗经》必然是伦理化书写,并影响形成了我国文学的审美传统和文学理论的伦理化、人格化旨趣。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极其广泛和深刻。在中国古代专制政治体制下,儒、佛、道(道家和道教)形成支撑思想、文化发展的三大支柱,因而更加强化了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宗教与文学二者在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情形十分复杂,包括积极的、消极的方面;宗教作用于文人生活、思想、文学创作的内容与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文学思想、文学批评等等诸多层面,成果极其丰硕,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入探讨中国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对于宗教史、文学史与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